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华夏先生在《本体论、价值论和科学解释》一书中指出,当前一些哲学家在研究“盖然性相互作用”的问题。本文证明:张华夏先生这里提出的其实是一个已经解决了的数学问题,但这种“盖然性相互作用”只是一种“统计相关”,而并不是某种“因果关系”。此外,用概率论处理具体问题时,人们默认了如下“混沌性假设”:在由一个给定的已知条件定义的大量事件的集合中,对单个事件起作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将相互抵销,从而消失在平均值之中。哲学家们之所以对“盖然性相互作用”感到困惑,就是因为他们一方面要应用概率论,另一方面却又否认这一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2.
罗素曾经认为每一个语句都对应一个被称作命题的超语言的复杂对象。这种观点使真假失去了本体论上的区别,因为真值为真的语句对应的真命题和真值为假的语句对应的假命题都是存在的。后来,他受摹状词理论的启发,提出只有真值为真的语句才有对应的复杂对象,这样的复杂对象被称为事实。他以此为线索,提出了真理的符合论定义:一个语句是真的,当且仅当该语句对应一个事实。通过较为详细地考察罗素的事实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这个概念在罗素真理理论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指出:由于事实只不过是真命题的别名,所以建立在事实概念基础上的真理符合论的定义是一个空洞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陈定学 《中州学刊》2006,(6):240-243
究竟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定义是什么?从信息论诞生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一直未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准确、完善的解释与回答,信息的定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一大难题。文章首先分析了一些信息定义的不足之处,然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信息定义,通过这个新定义,文章不仅对“究竟什么是信息”这个问题作出了新的解释与回答,而且对信息的本质、信息的普遍性、信息形成的机理以及信息的科学表述等问题都作出了新的解释与回答,这些新的解释与回答有可能改变人们对信息的困惑局面。  相似文献   

4.
逻辑原子主义主张把所有命题分析为原子命题,原子命题之间没有内涵关系,只具有外延关系,以原子命题为基本层次的语言能解决所有哲学问题.如果自然语言能够分析到确定的原子命题,那么逻辑原子主义的目的就能达到,它同时也给经典逻辑的符号系统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语义解释.但是逻辑原子论者不能给出具体的原子命题,而且原子命题也不都具有相互独立性,维特根斯坦为此放弃了原子命题,而罗素和卡尔纳普也因此对原子性原则和外延性原则进行了弱化.但是,弱化的原子性原则在遇到自然语言的内涵命题时同样难以给出合理的分析.为经典逻辑提供更加合理的语义解释和发展符号逻辑,是分析哲学和逻辑学的后续任务.我们暂时还不能用符号语言来取代自然语言,也不能相反,而是应该把符号语言看做自然语言扩充和抽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有关悖论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开始,许多学者都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中世纪探讨悖论的卷帙更为浩繁慎密。但是,这些著述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人们一直以为悖论所假设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纯粹是一些无聊的语言游戏。本世纪初出现的罗素悖论彻底摧毁了这种观念,在科学理论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从前,人们认为逻辑是没有矛盾的、绝对稳固的,于是把数学乃至整个科学都建筑在逻辑基础之上。罗素悖论直接危及到了这个基石,它证明了作为普遍科学基础的逻辑也是不稳固的、充满着矛盾的。因此,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悖论斥之为胡言或不存在,如果说罗素悖论不存在岂不等于说整个科学理论都是不能成立的吗?人们这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置之不理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认真地对待悖论问题。科学家们因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案,诸如罗素的类型论、塔斯基的语言分层论、克里普克的归纳真理论、赫茨贝格的朴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33-40
一些哲学家认为,经过适当的发展,元伦理学非认知主义能够解决弗雷格—吉奇难题,因而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理论,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坚持非认知主义不能解决这个难题。近年来,多尔主张非认知主义能否解决弗雷格—吉奇难题的争论并不重要,因为即使假设弗雷格—吉奇难题能被解决,非认知主义仍然蕴涵一个新的问题——"一厢情愿"。然而,与多尔的观点相反,最新的研究表明一厢情愿问题并不独立于弗雷格—吉奇难题,因而它也不对非认知主义构成决定性反驳。但是,一厢情愿问题仍然是非认知主义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表明弗雷格—吉奇难题比非认知主义者原来预想的更难解决。  相似文献   

7.
法律移植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工具。关于接受国本土文化对被移植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影响,学界鲜有关注。从现有理论推演出的"与世隔绝的法律精英"假设和"文化决定"假设都不能充分解释中国法官在违约损害赔偿案件中对可预见规则的适用情况。根据中国法院的实践,可以对法律移植和本土文化的关系提出一个新的假设:一个法律规则被移植到另一国之后,接受国的法官能够了解该规则的含义,但当该规则与本土文化发生冲突时,本土文化会成为补充考虑因素,影响法官对法律责任大小的判定,一般不影响归责。  相似文献   

8.
李义松 《学术界》2007,(6):165-171
中国环境法之修改,在日益紧张的环境问题包围中愈显急迫.但环境问题的新颖复杂性与传统法律调整模式之间的不调和,使得环境法修改工作陷入某种困境.通过对法律价值-权利义务-理性建构这一传统主流"范式"的考察和分析,得出这一思维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结论."中国式思维"对于脱出惯常思维困境、重构环境法制体系、有效解决现代环境问题具有独特的价值.环境基本法作为一般修改模式,在运用得宜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载体,以实现环境问题的法治解决.  相似文献   

9.
如何处置"专制"概念是重建中国思想史知识体系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单纯依靠辨析古今中外的"专制"概念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收集更为广泛的研究素材,考察更为全面的历史事实,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帝制与儒学专制"是一个事实判断,帝制及其权力结构完全符合分析性的专制定义,暴君暴政又契合了简单化的专制定义,现代政治学的"专制"与古代汉语的"专制"也具有通约性。因此,与其用简单化的方式"弘扬儒学"、"弘扬传统",不如适度超越"民主/专制"预设,全面评估"君主专制"的历史价值,进而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及相关的思想现象。  相似文献   

10.
格兰诺威特的嵌入性分析,解释了市场环境中的小厂商会持续存在的原因,解释了经济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即稠密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网络将这些厂商联系起来,并且降低了整合的压力。但对于海峡水产品市场来说,市场个体商户的转化中,仅仅从嵌入于社会网络结构关系尚不足以解释,海峡水产品市场中除了存在"结构关系嵌入",同时还存在"制度嵌入"和"文化嵌入"的嵌入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新古典理论中的"市场有效"假定是著名的科斯问题——即所谓的市场与企业的替代问题——的出发点。"市场有效"命题中的"市场"概念在逻辑上和方法论上都存在着重大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高度抽象的、非人格化的市场概念为偏爱使用数学方法解决概念性问题的新古典思维奠定了基础。当科斯试图解释真实世界中企业的存在但又不准备偏离新古典思维时,企业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古典的"市场"所解释不了的"余值"。  相似文献   

12.
单子洪 《理论界》2014,(3):103-107
法学是一门极富魅力的学科,这种魅力在于法律概念与法律规则的表述是严谨的逻辑与生动的语词的完美结合体。然而,这种结合体的特性也势必会提高人们对于法律理解的难度,关于证据的定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围绕这个问题殚精竭虑,提出种种不同的观点,但迄今为止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12年3月14日,睽达16年的《刑事诉讼法》,这部与公民权利息息相关、与打击犯罪密切相连的国家之大法终于迎来了自1979年创设起的第二次大修改,这在中国的司法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的刑事诉讼法修改非常全面,其有关证据的法规自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第48条对刑事证据的定义问题,作出了新的阐述,借此契机,笔者运用逻辑理论工具,分析与论证刑事证据新定义逻辑上的正确性,并对新定义背景下的证据属性问题进行辨析,以期对证据法学的繁荣与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究竟应当如何判断一种文化的先进与否,这个问题既是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的难题,也显然由于其答案对现实的规范引导性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往人们无法对文化的先进性进行确切的判断,主要是由其引用的传统文化定义和其中所隐含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决定的,因此,只有彻底突破和扬弃这种定义,寻找真正切合实际的文化定义,才有可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科学方式。而社会个体生成论的文化定义则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意向状态所意指的非存在对象(方的圆等)是否存在、怎样存在等问题现已成为意向性研究中的特定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问题".罗素在评论迈农为此而创立的非存在论的过程中将这一问题尖锐地摆在现当代心灵哲学家面前.戴维森和蒯因等人对非存在论作了有力的否证.最近,许多学者依据有关科学中的新成果试图对非存在论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从而重新掀起了研究意向对象之存在地位的热潮,例示解释、编码解释、揉舍论和新的形式的非存在论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把"法解释规则"界定为各种法解释方法之间的位阶关系和适用顺序。虽然各种法解释方法之间是否存在位阶关系,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诸多的法解释方法在被同一解释主体在同一解释场合使用时,总是有先后顺序的,这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过程。法解释方法在适用上的先后顺序往往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常常把文义解释与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结合起来运用,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先文义解释、再体系解释、后目的解释的顺序进行的,法解释方法在WTO框架下很受局限。  相似文献   

16.
青年的"增权"是一个受到很多关注的问题.当前对于该问题的很多研究都集中在社会工作领域,多数学者都从个体因素上来解释并试图解决该问题.青年是人生中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获得职业身份而更深入地融入这个社会.因此对于青年而言,"就业"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几乎都存在很高的失业现象,这无疑影响了他们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也限制了他们规划自己的未来的可能,从而使得许多年轻人陷入一种"无权"状态.因此我们应该从促进就业入手,通过让年轻人顺利获得职业身份,让他们增强决定自身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克里普克所攻击的所谓"弗雷格一罗素的描述主义传统"出发,比较了弗雷格和罗素在处理单词词项的语义值方面的分歧并检讨了背后的方法论进路的差异:时于弗雷格,其涵义指称区分的二层次意义理论的基础是以"求真"为核心的数学一逻辑哲学;对于罗素,以"亲知原则"为典型特征的认识论立场则是其指称理论的出发点.文章进一步比较了弗雷格式思想和罗素式命题的不同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对新指称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 ,罗素在《数学原则》 (ThePrinciplesofMathematics)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极端实在论的意义理论 :出现在句子中的每一个语词都有意义 ,它们都命名了一种不同于自身的某种实在物。自罗素的《数学原则》出版以来 ,这种看法一直在罗素解释者中占绝对支配地位。一本文要问的是 :这一传统解释是否正确 ?罗素是否的确提出了传统解释所说的那样一种具有极端实在论倾向的意义理论 ?如果不是 ,罗素究竟在《数学原则》中做了什么 ?传统解释的主要代表有艾耶尔、奎因、皮尔斯 (D .F .Pears)、塞恩斯伯里 (R .M…  相似文献   

19.
吕保军 《兰州学刊》2006,(11):123-125
如何处理经济学中关于人的假设,以及如何理解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这是人们在思考斯密问题时所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笔者通过重新解释斯密问题,试图将经济学中关于人的假设和现实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特征统一起来,并且认为这是解决当代经济学难题的一个途径。重新解释斯密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的宗教观念与哲学理论密切相关,语言游戏理论更是其宗教分析的基础.维氏对宗教信仰的分析是消解性的,而非架构性的.他并没有试图去构造新的宗教解释体系,而是提出要回到宗教信仰的基础语言.语言游戏是宗教的边界,是信仰之确定性的基石.从这个角度出发,维氏指出,宗教信仰只是一种假设,不是真理.不过,他又说,这种假设性的"真理"是确定的,里面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原初样式.理解宗教信仰的这一双重本质--既是一种假设,又是确定性的生活原理--的基础就是语言游戏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