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家喻户喻的伟大诗人,他的山水诗是他巨星地位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后代仿效学习的榜样之作。千年之后,清代嘉靖年间的郑珍,即是学习李白山水创作而自成风格的诗人之一。比较二人的山水诗可以发现,内容上,二人描绘山水景物均以高峻奇险为主,亦不乏秀丽之作;艺术上,多用瑰奇的想象、形象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等手法,形成了雄壮豪迈的格调。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当代诗坛泰斗"的诗人艾青,因其独特的人生与艺术经历,使他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主要从艾青诗的色彩美、构图美及其成因三个视点切入,深入细致地分析其诗画一体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3.
杨芬霞 《唐都学刊》2010,26(1):102-105
鲍照山水诗有模拟谢灵运的成分,但更多地体现出"不避危仄"的新奇特色。其山水诗主要分为侍游登临与羁旅行役两类。在两种不同情境之下,鲍照的山水诗分别呈现出雄奇壮伟和沉挚悲凉的特点。这两种风格的形成与鲍照所处的时代、经历以及诗学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郭松江 《社科纵横》2005,20(3):10-1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也要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宁淑华 《社科纵横》2009,(7):123-126
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一生酷爱山水,又崇奉"学者之诗"和平含蓄境界,其山水诗闲澹简远,极富辋川遗韵。  相似文献   

6.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7.
贾佩瑶 《社科纵横》2007,22(8):120-121
对李白的绝句、乐府、歌行进行多角度解读,挖掘其蕴涵的时代气质、人格魅力和艺术风韵。  相似文献   

8.
王应麟为宋末一代大儒,了解其学术渊源对我们把握王应麟的整体学术情况及宋末理学发展极为必要.本文论述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详细分析前人之观点,指出其得失;二是在全面考察王应麟的学术著作及其文集的基础上,从师承、思想及学术特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吕祖谦,同时又兼综各家之说.  相似文献   

9.
秦泽洪 《社科纵横》2009,24(6):18-20
目前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的人学诠释视角不一,认识上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出发,尝试对其作人学视域、人学渊源的理解,以期深入理解邓小平圳论。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始于晋宋,成熟于盛唐,而介于其间的初唐近百年间众多诗人在山水诗上的贡献一直被忽视。杜审言、沈亻全期、宋之问第一次将岭南风光带进山水诗的描写领域,第一次大规模地用严格规范的格律诗来表现山水主题。这两方面的成就都是前无古人的独创,因而,他们在山水诗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梁瑜霞 《唐都学刊》2004,20(3):26-30
李白的诗歌个性十分鲜明,其突出特点可用"李白气"来概括,"李白气"的能指即清末评论家吴汝纶所说的"一片奇气"[1]。"一片奇气"在李白诗歌有三个表现层次:言奇、象奇、思奇。李白、岑参、韩愈三人的诗歌都具有"尚奇"的共同特征。但比较而言:岑参之奇,意在外物,奇在风光;李白之奇,意在情感,奇在心志;韩愈之奇,融进人力,奇崛险怪;李白之奇,得之天然,风神潇洒。这正是李白之奇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杜敏 《唐都学刊》2009,25(3):1-4
以李白为中心所生发的李白现象,已演化成为历代对李白诗歌的习得与传播,对其传说的演绎与生发的文化现象。李白现象具有共时与历时相交融、生发形态多样化的特点。李白现象在当代的形成有其历史的、文化的基础。李白现象当代化须将李白从单纯的文学领域脱解出来,关注李白诗歌的接收群体,使受众在李白现象的接受中提升,在接受中发展。应当多主体地进行李白及李白诗歌的传播,既可以官方举行,也可在民间传播。既可搞多群体的竞技,也可以个体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3.
杨保健 《唐都学刊》2006,22(3):145-148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指从公元前11世纪,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出现起,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骚”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二、“诗言志”、“诗缘情”与重表现、重抒情的传统;三、文学形象创造的“形神兼备”传统;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传统;五、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传统。认真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扬弃,无疑有益于当今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张英 《唐都学刊》2008,24(2):14-18
大部分唐宋词没有题目,这些无题词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作者的创作态度与读者的阐释方式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一方面,作品的题目与作者创作的功利性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唐宋词和李商隐诗歌则用"无题"的方式否定了这种功利性,从而达到了创作的自由.另一方面,由于"无题"造成了作者创作意图的缺失和模糊,因此扩大了文本的开放空间,使读者的阐释更加自由,形成了对同样的作品众解纷纭的情形.创作的非功利性和阐释的开放性使无题的唐宋词和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了更深厚的内涵和审美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王炳社 《唐都学刊》2007,23(6):103-106
艺术思维就是通过创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并以美的感染力具体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的特殊方式的思维活动。只有人类才具有思维能力。人类思维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大约在距今3万年以前的时候,人类就已经有了巫术和神话"艺术",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严格地来说,艺术思维实际上就是审美思维。人类艺术思维的形成大致在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间。  相似文献   

16.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9,25(5):14-18
杜牧登高诗中的所谓"伪作",其实大都为杜牧所作,如<登澧州楼寄京兆韦尹>、<题白云楼>、<登九华山>三诗,即为其例.从诗人所登之"高"而言,杜牧的登高诗,大致可分为登楼诗、登山诗、登遗址诗三类,不仅特点各具,而且是登高诗由盛唐而晚唐所产生变化的代表.以登高望远作表象,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反复抒发诗人的"恋阙"之情,并于登高怀古中依然与"恋阙"关联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恋阙情结.而这种强烈的恋阙情结,即为杜牧登高诗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陈维崧词非沉郁型艺术特色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锦 《唐都学刊》2002,18(4):77-79
陈维崧词缺乏道德意识的贯注 ,对其审美价值有所削弱 ,故不能成就沉郁风格。欲在此种处境中别出新裁 ,必然有其特别的艺术走向 ,琢磨形式之美感和造就意境之深微为其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范兰德 《社科纵横》2007,24(4):88-90
诗词意境审美具有朦胧性与不确定性,是“视而不见”的“无象之象”,是“玄之又玄”的难以言明的审美范畴;中国文化思维中的朦胧客体的“道”、“玄”、“气”、“禅”及其直觉思维方式,决定了意境创造及鉴赏的不确定性;意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意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及意境创造与欣赏过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神游外象”直觉性与“空白”的独特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