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3月20日下午5时,新疆麦盖提县吐曼塔勒乡三村年仅三岁、嘴里还噙着奶嘴的小阿迪里江在麦盖提县文体局的大院里,在万众瞩目之下,表演了“达瓦孜”(走钢丝),创下了一项中国年龄最小的达瓦孜艺人走钢丝的世界纪录。出场时,小阿迪里江脖颈上系着维吾尔人哄孩子时用的橡皮奶嘴,手里提着一袋正在嗑食的炒熟的黑瓜子。他是从年轻的维吾尔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走出来,一个人兴致勃勃地爬上了8米多高的脚手架的。由于脚手架是专为成人设计的,他幼小的身体还不到一米,上“云梯”时显得十分艰难和吃力。当然,小阿迪里江做得轻而易举,干净利落。但是,…  相似文献   

2.
(一)“塔里木”谓河水支流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修订本上卷解释《塔里木河》:“‘塔里木’维吾尔语意为‘田地,种田’之意。”(第1244页)同卷《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意为‘脱缰之马’。”此两种解释均属错误。  相似文献   

3.
塔兰奇原系卫拉特语“农民、耕作者”之意,历史上专指准噶尔五国珲台吉时代被强制迁移到准噶利亚、特别是伊犁一带的维吾尔农民。清朝平定准噶尔后,为了巩固对新疆的统治,在伊犁设置了政治、军事基地。作为在当地解决伊犁将军属下官兵的粮食供给问题的措施之一,实行了把维吾尔人迁移到伊犁河谷屯田的计划。这些维吾尔屯田与满洲八旗兵的旗屯、汉人绿营兵的兵屯相提并论,被称为回屯,亦称伊犁屯田回户、伊犁种地回子。此制度沿袭于准噶尔的塔兰奇移民办法,故土著伊犁人将回屯的维吾尔农民称为“塔兰奇”。塔兰  相似文献   

4.
馕的自白:咱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考证,咱的名儿来自波斯语,维族同胞原先叫咱的“艾买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为现在这名儿。有人说咱像老百姓的爱情,味道无奇,带着出门却很踏实。  相似文献   

5.
在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马姓回族,俗称“库芦湾”人。据“库芦湾”人祖坟石碑记载,明朝初,陕西渭南朗田坡有回族兄弟二人经商来兰州,安居在河口库芦湾,一代又一代繁衍发展到近万人。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封建王朝挑起了西北民族内部和民族间的矛盾,采取“以回治回”的残酷离间政策。桀骜不驯的回族人民,爆发了西北大规模的反清运动。为了避免当地民族间互相杀戮,“库芦湾”人西迁到河湟谷地民和境内的上川口等地定居。“库芦湾”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湟水河和黄河首先开始了放木筏和牛皮筏子搞水运生意。古时  相似文献   

6.
“独立”的非洲正经历着“民族”意识的危机,而部落制就是这一危机的根源。“部落制”这个词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往往被用来说明各个派别为争夺最高权位而争斗的根源。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应根据历史事实来重新确定部落的概念。部落概念打上了西方文明的烙印,它描绘的是印欧语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政治组织形态。“印欧语系的部落是指城邦出现以前的一种最广泛的社会组织形态。它把一些更小的基本政治单位,即希腊人的氏族(génos)和胞族(phmta)、拉丁人的氏族(gens)和罗马人的  相似文献   

7.
翠色池塘     
在峰峦叠嶂的湘西北风栖山中,有两个鲜为人知的山寨。靠左的那个寨子叫古悠池寨,住着一支从云南大理过来的熊姓白族人。靠右的那个寨子叫岩滩寨,住着覃姓土家族人,是这山里最原始的居民。两寨子之间夹着一洼绿茵茵的池塘,被当地一个有学问的人命名为“翠色池塘”。 60年代早期,古悠池寨和岩滩寨刚刚结束大饥荒袭击,他们就在两个寨子间的深涧修筑了一座约十来亩面积的山塘,蓄起一洼水,以解决威胁了一代又一代白族人和土家族人生存的水源问题。三年飞雪,三年春雨,古悠池寨和岩滩寨的山民挑断数不清的桑木扁担,磨穿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关于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见都拉之父为阿拉伯布教先驱或秃黑鲁帖木尔七世孙的说法并不可靠。额贝都拉前之四世皆为哈密伯克,是土著维吾尔人,叶尔羌汗系在哈密的统治结束之后,额贝都拉以土著伯克的身份服属于准噶尔,成为噶尔丹任命的达尔汉伯克,开始崛起。噶尔丹东侵喀尔喀蒙古后,哈密成为其供给基地,维吾尔人不堪侵扰,颇见都拉遂接受清朝的招抚,背准投清。额贝都拉投清,对噶尔丹及其残部的覆灭,对清朝统一新疆的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奠定了其家族在新疆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使哈密成为其家族的世袭领地,哈密长期保持着土司制性质的札萨克旗制和落后的农奴制生产关系,从而影响到当地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相传古时候,维吾尔人居住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残害百姓的妖魔。妖魔在空中肆意来去,呼风唤雨,百姓叫苦不迭。一位英武少年挺身而出,在平地竖起一根高数十米的长竿,一根大绳一头系在竿顶,一头钉入地下。少年踩绳而上,不畏强暴,在高空与妖魔搏斗,为百姓除害。从此高空走绳流传下来,逐渐成为维吾尔民族的 一种娱乐形式。 “达瓦孜”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对表演者,历史上有过“西域幻人”之称。《汉 书》中曾有“达瓦孜”到长安表演的记录,其它史籍中也记述过乾隆皇帝在故宫观看“达瓦孜”的故事。   近代,“达瓦孜”逐渐演变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疆库车,乃古龟兹国故地和南疆重镇,历代中央政权都非常重视这个多民族杂居的战略要冲,因而在此地“封王”就成了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一种绥靖手段。1750年,清王朝册封米尔扎萼特伯克为第一代“库车王”,并世代相传。 达吾提·买合苏提因世袭父亲“买夫斯王”的头衔,而成为第13代“库车王”,也叫“达吾提王”。不过,他是1941年从军阀盛世才手中接过委任状的。当时刚满14岁的他,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巴郎(维语,男孩)王”呢。达吾提·买合苏提(以下简称达吾提)是最后一代“库车王”,也是自“北京王”溥姬去世后,迄今尚健在于人世的由清王朝所册封的最后一位世袭的“王”了。 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库车县政协副主席的达吾提,其大半生随国家命运和怪谲的政治风波起落沉浮,可谓命运多舛,饱尝苦涩。他的6次充满曲折变数的婚姻,更是令人啼笑皆非,难辨是非曲直。不过他现在的妻子虽然小他近40岁,两个人却生活得十分恩爱幸福……  相似文献   

11.
“古尔邦”的阿拉伯语全称本是“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是牺牲(献身)节的意思。在新疆没有什么节日能比这个节日更为隆重、更能唤起人们的欢乐之情了。原因是这里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柯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以及东乡、撒拉等等。这是一个穆斯林诸民族、来源于伊斯兰教而已形成全民族性的共同节日民俗了。 按照传统习惯,节日当天,穆斯林黎明即起,沐浴更衣。看!维吾尔族的穆斯林已登高上房,在屋顶上以锁呐呼唤同胞共庆了——一曲锁呐的奏鸣和鼓声拉开了欢庆气氛的帷幕(见封二图①)。于是节日盛装的穆斯林男女,涌向了各自的清真寺去礼拜、诵经——维吾尔人的、塔吉克人的、当地回族人以及迁移居疆的各地回族人的清真寺敞开了大门,甚至就在近寺的空地,迎来了它的虔诚信徒,包括出自各种原因平时不能到寺的那类教民。这里是维吾尔人的、回族陕西人的、青海人的清真寺当天的外景。善男信女跪在大殿内外在礼拜,在诵经;穷人也等候在寺院门口,接受穆斯林兄弟的真诚施舍(见封二图②③④⑤)。 自然,在上寺之前家家户户早已打扫得一干二净,节日的高潮是伴随着上寺、上坟舍施之后的畅怀欢宴,节前已准备好了各出手艺和心裁的各类糕点、还有传统的油  相似文献   

12.
3月12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街道沙湖社区,维吾尔族小伙喀日木·玉苏普一大早就抱着一摞摞馕来到社区办公室,"来,尝一尝我们家乡的馕。"他热情地说道。这是喀日木请朋友前一天打好的300个馕,看到工作人员边吃馕边称赞好吃,喀日木开心地笑了。这是他第二次送来"爱心馕"。今年30岁的喀日木是沙湖社区居民。2013年,他从新疆来到武汉做生意,如今,武汉早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喀日木多次找到社区要求帮忙,后经申请,成为了社区志愿者。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有一种专门为婴儿设计制造的“摇篮”,称作摇床(维吾尔语称“布休克”)。这种摇床很久以前就已经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中普及。维吾尔族的摇床因其结构牢固、工艺精致、普及范围广等特点而更为突出。维吾尔族的每一个家庭,都少不了一张小摇床。维吾尔族有句谚语:摇床里的孩子是别克(有地位的人)的孩子。可见摇床在维吾尔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要找一个没有摇过摇床的维吾尔族母亲几乎是不可能的,维吾尔族人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婴儿时期大都是在摇床里度过的。摇床是维吾尔族母亲的第二个怀抱。  相似文献   

14.
多浪维吾尔人考略●王野苹一、多浪人的族源多浪人,在18世纪以后文献里,曾形成了都拉、刀朗、道南、多伦、道兰、朵兰、惰兰等多种名称。除清政府使用的“惰兰”含有贬意外,其余都属于同音异译,纷繁错出,无所指归。为给“多浪”二字定名,只能从探寻语源入手。16...  相似文献   

15.
在东方学学科领域内维吾尔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它作为突厥学的独立分支对维吾尔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着综合研究。维吾尔人是具有发达城邦文化的中央亚细亚最古老的突厥语人民。古代维吾尔文献的存在及广泛应用也证明了这点,这些古代文献大部分保存至今。在5世纪前维吾尔人就已有了文字,新粟特文字母大概就是这种文字的基础。东突厥斯坦的岩洞寺庙——举世闻名的“米耶”建筑(千佛洞),就是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结合体,这些寺庙对维吾尔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踏进广西河池地区的大化、都安、巴马等县的壮乡瑶寨,我吃惊地发现这里的适婚龄女青年外流现象很严重. 一位30年代的私塾老师说这是“孔雀都东南飞”了. 大化县有一个村,18岁至22岁的少数民族女青年18人,外流到外地(包括其他省)成婚的共11人.在都安县,近年流传着一首瑶族山  相似文献   

17.
偷渡大姐大     
蛇头之“母” 程翠萍看上去豪不神奇,只是一个粗壮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妇女。她在纽约唐人街上卖了13年的布和小吃。那里的人们常常能看到她在大街上,硬把行人拉进自己的布店里。到了中午时分,她会在一家福建菜馆里切菜、洗菜,等着客人上门。 就这么个平常女子,在很多人眼中却是“恩人”,施舍给他们怜悯和未来。这些追随者们都叫她“萍大姐”,因为在暗地里,她是一个国际性偷渡网络的头目,积敛了4000多万美元的横财。多年来,人们对她望而生畏,叫她“蛇头之母”。偷渡者的偷渡组织 程翠萍曾经也是个充满梦想的偷渡者。她…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口7214431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外,湖南桃源县、河南渑池县出有少量人口分布。维吾尔,意思是“团结、联合、协助”。其族原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游牧民族“丁零”。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分为和田、罗...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族人的鼓乐和花帽文/张光汉(一)鼓乐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鼓乐是维吾尔舞蹈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之一。俗语说:“哪里有鼓声,哪里就有舞蹈”,可见鼓乐在维吾尔舞蹈中的重要作用。鼓乐主要有铁鼓、大鼓、皮鼓、铃鼓和手鼓。铁鼓是蒙革的,鼓身为铁铸成...  相似文献   

20.
在“天下”体系中,中央对边疆一直延续着一种忧患意识,这一意识无形中建构了中央与边疆的“区隔”。伴随着清代天下观的转变,这种区隔转变为一种融合。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在治理上呈现出从拱卫中央、维护统治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目标的转移,清代从而完成从“天下”到近代“国家”的转变,其边疆治理呈现出陆海兼顾的企图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倾向。在清代面临边疆危机的同时,中国边疆的近代化历程也由此展开,这一历程始终伴随着根植其中的“大一统”理念,并作为中华民族的黏合剂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