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代侏儒考     
朱利民 《唐都学刊》2001,17(1):45-46
文章以考古发掘的实物对侏儒称谓、侏儒故里进行甄别、考辨和诠释.  相似文献   

2.
邵志国 《唐都学刊》2004,20(4):44-50
刺客发展至唐代出现了新的特点 :数量多 ,影响大 ,政治色彩越来越明显。唐代刺客的产生和兴盛是由种种因素导致的 :胡化胡风是宏观的隐性因素 ,因为它造成了唐人尚武习武、崇拜侠刺的心理和行为 ;两者结合又造成了唐代法律的松弛和社会治安的紊乱 ,这些都是唐代刺客兴盛的宏观的社会背景和外部条件。而政治的需要才是唐代刺客兴盛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 ,唐代上层盛行豢养刺客之风 ,这就给刺客的产生和兴盛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刺激。  相似文献   

3.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胡风"──之一《胡乐胡舞》谢生保我国古代把西北边地和西域诸国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胡人之称,起于何时,本人无考,据《辞海》"胡人"条中注释说:"《史记·秦始皇纪》引贾宜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相似文献   

4.
陈习刚 《唐都学刊》2010,26(4):29-34
唐代对老子的尊崇在皇室的主导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唐代皇室对老子的尊崇主要体现在认祖与追封,升《道德经》、习《老子》、崇玄学、准明经例考试,重视老子思想理论,以通《老子》者进讲、侍读,作为对外赏赐与交流的重要文化,讲老子符瑞,祭奠老子,设祠立像,尊老子庙等方面。但这种尊崇在有唐一代,不同时期仍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寓言”考     
寓言一词在小说领域的使用,较早出现于唐代,用于批评笔记小说中的虚妄不实之作,或标示以文为戏之作的虚构寄寓性。宋元时期,开始用以特意模糊笔记小说实录传闻和有意虚构的界限。明代,开始用以更多地评价传奇小说,实际上成为传奇小说幻设虚构和寄托言志文体意识确立的标志。同时,在白话小说兴起之初,寓言随即被借用,并逐渐成为白话小说以自觉虚构和主体寄托为核心观念的文体意识发展成熟的标志。近代以来,随着伊索寓言传入中国,寓言由古代理论批评术语逐步转型为现代文体概念。  相似文献   

6.
“胡旋”考     
黄晓非 《社科纵横》2003,18(3):71-71
本文立足于唐代诗文 ,考证了胡旋舞的源流来历、表演特点、舞者的服饰和伴奏的乐器  相似文献   

7.
一、生产力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中,最早使用生产力概念的,是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学家魁奈。1775年,魁奈为百科全书写的“谷物”款(后整理成《谷物论》)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和庞大的军队会把土地荒芜相反,大人口和大财富则可以使生产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李玮  杜文玉 《唐都学刊》2010,26(5):37-40
谏诤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唐代五谏的考察,得出唐时的五谏为中国古代谏诤制度中五谏的集大成者。考略五谏在唐代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以及谏诤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为今天的民主生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全唐诗》所收入的5000多首有关秋的诗篇看,尽管其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秋的感觉和体味也各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凉凄苦、萧索枯寂的情感却是共同的,可见“秋”带着它挥之不去的萧瑟与苍凉,在这些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痕,形成“秋”中含悲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秋”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试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三方面加以探讨。一、“秋”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秋”的意识中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农耕生活的情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繁衍在地球…  相似文献   

10.
徐颂列 《浙江学刊》2005,(1):215-217
唐代是经济、文化相当兴盛的一个朝代,反映在人们的服饰上,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服饰文化的同时,对外来的衣冠服饰采取兼容并取的态度,使这个时期的服饰体现出与其它时期不同的特点:雍容华美,异彩纷呈.本文选取唐代上衣中的襦、半臂和裲裆作粗浅的考释.  相似文献   

11.
吕麦 《东西南北》2010,(6):21-21
唐代以科取仕,有些举子为了得中,千方百计找关系、寻门路,当时京城长安盛行一种被称为“温卷”的风气,就说明了这个问趣。  相似文献   

12.
所有沉迷于自己专业的天才人物,都容易创造出某种奇迹。唐代的刘晏自称每时每刻都看到地上流着钱。他的责任,就是把这些钱引导到应有的归属方向,产生效益,利民利国。每当骑马上朝,他都利用路上空闲,用马鞭子指指画画进行筹算。天刚亮就开始办公,到深夜才停下来,放假也从不休息。刘晏慧眼识才,他提拔重用的大批人才如戴叔伦、包佶、陈谏等人,在经济上都能独当一面,颇有建树。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处士”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对隐士有多种称渭,皆各有侧重,处士作为古代隐士称谓之一,原意指居处于家中,从未有出仕经历的士人.然而随着隐逸文化的发展,这一概念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详细考察唐代处士称谓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唐代官制的复杂和处士概念的泛化,同时可窥见唐人价值观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学问》2015,(4)
以大同江流域为中心的朝鲜半岛北部,在汉晋时期是中原王朝的郡县,其发端在汉武帝时期。元封三年,西汉灭亡外臣卫氏朝鲜,在其故地设置乐浪等四郡,其之后的4个世纪余的时间中,乐浪郡成为中原王朝东北边郡的核心。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置郡县集中体现了其大一统的边疆经略思想,而四郡的设置对朝鲜半岛也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教授”职称,始于何时? 近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史专著,或含糊其词地说:“汉代大学教授通称博士”(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页94)、“太学的教授称博士”(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页29)。依此,能说汉代已有教授官了吗?当然不能。所以,同样一个意思,在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就用了另一种表达方法:“汉代官立大学的教师叫博士。”(见该书79页)。把“教授”与“博士”联系起来,推本溯源,似受到王国维的影响。王氏在他的《汉魏博士考》一文中写道:“汉博士皆专经教授,魏则兼授五经。”(《观堂集林》卷  相似文献   

16.
[案例] 大勇自幼父母离异,由母亲一人带大,从小受到的约束比较少.大勇性格暴躁,脾气不好,上学时经常与同学打架,初中辍学后逐渐接触了很多社会上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背景]2008年6月启动的首次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对于推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就这次考试成绩而言,尤其是中级考试成绩却不尽如考生意愿.全国6万多报考社会工作师的考生中仅有4105人通过,通过率只有6.45%.很多社会工作师考生都没能通过<社会工作实务>这一科目,社会工作实务所选用的案例分析和方案没计两种题型,对很多考生而言是首次遇到,很多考生感到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8.
案例的涵义 案例是对一定情境下,特定人物所遇到的事情、问题或者困境的描述.案例往往是在某种实践活动中所发生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种情形、一个问题、一个事件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而构成特定案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为解决或者反思情境与问题提供一种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马福云 《社会福利》2009,(12):50-51
【案例】小安因为精神问题,初三时不得不退学住进医院。母亲因此辞去工作专门照顾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安的病情有了一些好转。小安住院期间,他的同学、好朋友还前去探望过。但是小安出院后,他的同学和朋友纷纷疏远了他,原来的一些好朋友也不再和他联系了,  相似文献   

20.
【案例】某社区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社区居民中有很多是退休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2070。这些老年人大多数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退休金也比较高,很多老年人热衷于健身活动,身体健康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