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洞庭湖在长江防洪中的作用为出发点,指出围垦对长江防洪造成的危害,说明退田还湖的紧迫性;通过对湖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这了退田还湖的艰巨性;最后对如何退田还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试论洞庭湖退田还湖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洞庭湖在长江防洪中的作用为出发点,指出围垦对长江防洪造成的危害,说明退田还湖的紧迫性;通过对湖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论述了退田还湖的艰巨性;最后对如何退田还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退田还湖对鄱阳湖区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实施退田还湖工程的基础上,利用湖区(10个县市)的资料,通过因退田还湖工程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还湖工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并探讨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政策。从近期来看,退田还湖在一定程度上对湖区农民收入造成影响,但长期来看,它已成为湖区防止洪涝和可持续发展最经济和可行的手段,也是促进湖区城乡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湖区农民收入的现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探索综合开发利用湖区湿地资源新模式,加快湖区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就业的增加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自然条件优越,水域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然而,泥沙淤积、过度围垦和其它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洞庭湖区渔业面临资源枯竭、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应从合理捕捞、加大退田还湖力度、增加投入等方面着手,实现洞庭湖区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古代沿江圩田的开发由来已久 ,大致滥觞于三国之际 ,迅速发展于宋 ,全盛于明清 ,是劳动人民在沿江地区土地开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效利用形式。圩田开发虽然对于解决该区域人多地少的矛盾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也因过度围垦而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常德市鼎城区"退田还湖"替代产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德市鼎城区自1998年实行"退田还湖"工程后湖泊面积增加、耕地减少.为了协调防洪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必须建立具有防洪减灾、高效的生态经济功能的替代产业.通过对多种替代产业模式的研究分析表明,应该选择以渔业为主,渔业与农、林、牧、副业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经济效益.这对整个洞庭湖区的替代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后,国务院颁布和实施了灾后恢复重建的“32”字方针,其中包括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等措施,进行流域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这些政策的实施与流域中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广大农户的支持与协作是这些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那么,流域中广大农户对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等对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政策认识如何?农户的生态环境意识现状如何呢?1999年夏季,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组织了“长江中游地区堤垸经济…  相似文献   

8.
“四湖”为湖北省荆州地区所辖。地处江汉平原,是居汉江、东荆河与长江之间的糟形洼地,因三湖、白露湖(上述二湖均遭围垦,已消失)、长湖、洪湖等四大湖泊在境内而得名。境内涉及监利、洪湖、沙市的全部,江陵、潜江、荆门市的大部,石首的小部,共有两市五县。总面积10208平方公里,人口386.39万人。  相似文献   

9.
王作义 《老友》2010,(2):16-17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江西省的一颗湿地明珠。温总理视察江西时指示:"要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体系,是"生物的超级市场",被喻为"大地之肾"。  相似文献   

10.
探讨皖河流域治水与绿色经济转型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论证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是皖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皖河流域洪水发生期长,洪水过程具有“四大、两快、一短”的特征.径流量与含沙量波动呈正相关,峰值同时出现,上游支流的含沙量大于干流.以治水为中心,全面开发水力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退田还湖,发展湿地产业、避洪农业,保持园地、耕地的绿色覆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皖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清代以来,由于人水争地与淤垦分离加剧,洞庭湖区渍灾愈演愈烈,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湖区社会为减少渍涝损失采取与水妥协及技术对抗两类应对举措。在传统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以多种经营、政策调整为主的妥协之道显得较为突出。随着生态与社会双重压力的加大,在政府主导下提升应对渍灾的技术能力成为湖区社会的主要出路,并最终走上了一条以近代水利技术为支撑的“逆生态化”发展道路。这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业生产力,但却大大提升了生产成本,对湖区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湿地资源退化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由于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湿地生态功能价值受损 ,对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恢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 ,保护好湿地资源 ,才能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证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调查分析和探讨了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的趋势、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洞庭湖区环境变迁趋势呈现的突出问题是:湖泊面积缩小;容量功能减弱;水质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血吸虫病疫情扩散。导致上述变迁趋势的显著人为因素除了围湖造田、流域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破坏、湖区外源污染加剧和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外,还有三峡工程的影响。针对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与成因,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从理论认识、政策法规、机构设置与实践各个层面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理顺洞庭湖流域的生态关系,以依法治湖、创新行政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四个方面为重点,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余三定先生的南湖藏书楼是对传统藏书楼的继承和发展,它不只是文人的精神寄托,亦是文人的理想国;其《南湖藏书楼纪事》一书蕴含的藏书思想,对当下时代精神的建构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泮塘古村与荔湾湖公园一墙之隔,自古“湖——村”一体、相伴相融,现却沦为坐以待毙的“城中村”。荔湾湖公园实乃一座园林史迹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公园,现却“水——陆”比例失调、陆域面积不足,且面临游客容量严重超标的困境。建议将泮塘古村与荔湾湖公园有机整合、综合管理;既能用公园环境有效保护古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又能增扩公园陆地活动空间,使地域性乡土园林景观多样完美。  相似文献   

16.
云南高原湖区综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淡水湖泊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在所处流域范围及下游地区有着重要的生态地位及社会经济地位。本文分析云南高原淡水湖泊对湖区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提出维护湖区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湖泊资源。在分析湖区生态系统中“水”、“土地”生态因子在维系湖区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之后 ,提出湖区综合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生态村作为一种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滇池流域的村庄建设中引入生态村概念,构建村庄-环境-湖泊可持续发展模式,可对农村地区特别是环湖区域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污染进行积极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