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倩描 《河北学刊》2005,25(6):169-174
王安石的《易泛论》是一篇解释《周易》字词的专章,反映了其治《易》注重训诂的特色。本文从《易泛论》与《易解》的关系入手,通过对《易泛论》所释字词与《周易》卦爻及诸传对应的比较分析,结合《周易》语境,对王安石治《易》的训诂方法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为什么用“改”字来概括《关雎》?这一点要结合《关雎》这首诗在儒家诗教中的特殊地位来考察。从产生的历史语境看,《关雎》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乐歌,《关雎》为《诗经》之首,体现了周公以礼治国,想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拨乱反正,以移风易俗的观念。孔子重视《关雎》,体现了孔子“以礼节情”的诗教观。而《孔子诗论》传承了孔子的诗学观念,因此,“《关雎》之改”的“改”字,从文本的主题义来看,就是改正、纠正,即从男女之事转到婚姻之礼。而从文本的主旨义来看,则具有移风易俗,以礼节情的丰富义蕴。  相似文献   

3.
袁世硕 《东岳论丛》2004,25(3):66-70
《镜花缘》是就《山海经》所记海外人光怪陆离的形体特征 ,进行荒诞文学性的演绎。写作方式有解说式、映照式两类。旨意都是嘲谑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习俗 ,但艺术性却有高低差异。博学家作小说 ,赖博学以成 ,又受博学之害。  相似文献   

4.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5,(2):160-170
《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复杂的演变过程。《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第四稿。“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①《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它原来在“贾探春理家”之前《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位置上,而后被作者向前移至“葫芦案”和薛宝钗“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②故事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沿着这里往下创作,直到“末回《警幻情榜》”③为止,从而创作出“百回”④《红楼梦》。而后,曹雪芹将《上三十回》⑤压缩成三回《红楼梦》,放在第四回之前,作为小说的开端,之后,他又从开端修改下去,成为“百十回”⑥《红楼梦》,但始终未改变《红楼梦》创作思路。《红楼梦》创作思路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思路,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思路。这为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红楼梦》结构、主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女娲神话的现代阐释——《补天》与《女神之再生》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作品《补天》和郭沫若的作品《女神之再生》都是五四时期对女娲神话传说的现代性阐释,寄托了两位大家对历史的思索,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对现实人生的不同理解和相异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路遥《人生》中的审美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生命意蕴。其感情基调忧愤悲凉,寄寓着作者对底层人生的悲悯之情,彰显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在对土地的出走与回归中,寓示了生命历程中多重矛盾的二律悖反;对耻感伦理文化所滋生的报复心理的多元抒写,“复调”式叙事,则表达了作者对充满友爱的美好人生的憧憬。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天问》、《卜居》、《渔父》形式上韵散结合,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是从楚辞到汉赋的过渡性作品,是“不歌而诵”的赋的先导。内容上则彰善瘅恶,激浊扬清,表现对丑恶现实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慨和无情揭露,既是抒发牢骚的泄愤之作,也是典型的社会批评,是辞赋体杂文的开山之作,对后代的赋体杂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颜氏家训》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 ,而《母育学校》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 ,也是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的经典。两书作者的生活背景迥然不同 ,成书时间更是相差千年之久 ,然而 ,这两本书均从家庭教育方面进行了专论。本文着重从成书背景、教育内容、方法、特质及影响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探讨两本书对家庭教育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9.
《金锁记》、《怨女》比较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洪伟 《江淮论坛》2004,(2):143-147
《金锁记》和《怨女》是张爱玲用同一素材创作的两部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主角形象的重要区别,指出这是两部迥然不同的小说,并进一步从作家艺术观、女性观等方面探讨了《怨女》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10.
运用语用学理论解读《围城》文本的言外之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围城》为分析文本 ,用语用学理论分别从句类的语用意义转换和偏离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三方面解读其中的言外之意 ,并强调推知言外意图需结合语境。  相似文献   

11.
刘宁 《江淮论坛》2006,(3):170-175
《史记》问世以来受到文人学者高度重视,历代对《史记》叙事的研究,各有特点,取得了不同的学术成就,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两千年来《史记》叙事的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汉魏六朝:起步阶段;二、唐宋时期:发展阶段;三、明清时期:兴盛阶段;四、近现代:突变阶段。  相似文献   

12.
明人陶禹范的《天涯亭记》在内容、结构、段落格式和句式,以及写作背景上,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多有相似之处。《天涯亭介》对总体环境的描写比较薄弱、写景文字显得做作、非写景文字偏多、思想境界不够高、整体结构层递关系不清,但其对天涯亭周围四季景色和各种环境要素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南疆水乡的自然和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13.
朱金发 《江汉论坛》2006,(9):100-103
周代燕礼和射礼是相关的礼仪,都使用了《诗经》的许多篇章。燕礼有正歌四节和“无算乐”。前者用《诗》篇章固定,后者则较自由。春秋中期,燕礼用《诗》情况开始变化,四节正歌被抛弃不用,代之而来的是宾主之间酬酢赋《诗》,这对春秋时期的赋《诗》断章取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射礼用《诗》较简单,乐射用《诗》是:天子用《驺虞》、诸侯用《霾首》、大夫用《采蘩》、士用《采蘋》。《霾首》不传,其逸文在《礼记.射义》、《大戴礼记.投壶》等篇中。  相似文献   

14.
卢建军 《江淮论坛》2006,1(4):147-152
以往对《新潮》的研究,过分关注于它的审美性和文本分析。本文将《新潮》放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从对《新潮》的作者群及其人际网络关系,《新潮》的读者群及其阅读的心理,以及《新潮》的“学术救国”等外部因素的分析,还原历史的具体性和丰富性,开启另一种“文本”的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方言》版本流传及文字校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最早见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目前有宋本、明本和清本等不同版本。为了使《方言》更接近古书原貌,先后有戴震、卢文、刘台拱、王念孙、钱绎等人对《方言》进行校订。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方言》及郭注本逐渐接近古书原貌,为后人对《方言》进行研究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女性视角的角度论述了萧红的长篇小说《马伯乐》,认为《马伯乐》对传统观念中的“大丈夫”形象作了彻底的否定和消解;它是萧红独特的战时生活体验的抒写,在艺术上也充分显示了一名女性作家观察生活以及表述方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复活》是俄罗斯19世纪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其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复活》(文本)和西方神话故事及《圣经》中伊甸园故事(前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涅赫柳多夫的探索过程体现出托尔斯泰晚年探索人类命运的心理轨迹,是他晚年思想变化后思想的艺术的总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小说与神话故事的相互指涉、互文,作家创作的意图由此得到凸现。  相似文献   

18.
《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之梦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古籍《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中记载了大量的梦,如果从出处、梦者、梦的主题、释梦等角度予以解析,可以把梦分成预示、胎梦等六种类型,由此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梦离不开韩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量化、比较、示例及赏析等方法,具体揭示作为《汉书》重要修辞手法的对偶在艺术上的不凡之处,以期对《汉书》语言的骈俪特色做一点切实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愤苍凉,是一种“虚无”色彩的强大存在。它对于生命存在大胆的探索与奇异的描写,俨然就是鲁迅生命之灯的灼热之光。就生命主题的表现来看,“在虚无中苦苦挣扎”正是鲁迅《野草》生命意识的艺术表现的基本格调。《野草》的“死亡意识”显然也是鲁迅普遍的生命忧患和对于自我生存的执著关怀情绪的衍生。而《野草》的“文人文化意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它倡导一种抗争天俗、挑战社会黑暗、绝不苟从的生活态度与认知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