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缘关系是以互联网为交往媒介,人与人因网络结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具有虚拟性、弱联系性以及趣缘性特征。网缘关系的虚拟性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舞台,实现了话语权上的平等;网缘关系的弱联系性打破了强关系的信息垄断,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网缘关系的趣缘性塑造着“无组织的组织”的新型社会形态。但网缘关系也存在着交往隐忧,它不仅带来了人际诚信危机、导致网民易患网络依赖症,而且让传统隐私成为网缘关系的牺牲品。网缘关系的健康成长,需要通过提升主体素质、注重法律规范、进行文化引导、加强技术防范手段对其加以引导规范。  相似文献   

2.
关系、强—弱关系假设的方法论困境及实践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系"是社会网络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角度对关系的涵义、类型、测量标准和功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社会网络研究的强、弱关系假设面临着方法论的窘境,只有超越关系分析的强-弱维度,把关系放到实践的文化脉络中,关系才是可以理解和分析的。  相似文献   

3.
苏春艳 《理论界》2005,(3):113-114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对北美劳动力市场进行研究,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求职主要是通过其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弱关系来实现的。边燕杰对中国天津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不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工人更多地运用关系网络中的强关系找到工作,这一结论表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状态是中西方求职中运用不同关系强度的差异。然而,边燕杰对中国和新加坡求职的比较研究表明,新加坡有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人们仍然是通过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找到工作。因此,单纯以市场制度来解释这种差异是不完全的。笔者认为,在市场制度之外,文化差异也是重要的原因,制度因素和文化共同导致了求职中运用了不同强度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4.
网络直播中社交关系的重建,依赖于传播平台从信息内容传递向各种关系建设的转换。网络直播中的社交关系,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回归,种类繁多的直播类型其实在迎合大众各异的社交兴趣,且可以脱离空间的桎梏,在地点转变和场景交换中制造出新奇的在场感,分众化地将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的人,通过点赞、弹幕、送礼物连接在一起,建构更丰富、更加个性化的社交关系。网络直播虽然营造出理性化的社交关系——陪伴和分享,但过分沉迷其中容易将社交行为异化,会伤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直播中的社交关系要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需要直播平台处理好技术与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亲而信"的人际信任模式正在发生蜕变,然而人际纽带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本土信任发生基础.在高度分工与异质性的社会中,人们需要进行大量频繁的工具性交往,进而产生了相识而不相熟的人际关系.通过深度访谈和1647份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介于熟人与生人之间的相识关系正在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一种人际关系.而以情感和理性为中介变量,则可将相识关系与家人、熟人、生人三种传统的人际关系纳入人际信任发生机制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在此探讨"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惑,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深度访谈,目的是让大学生自己评价他们的人际关系,指出家庭、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等因素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自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概念来,中外学者掀起了"关系网络"研究的热潮.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一种社会资本,在中国的现有国情下它和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福州商帮在长春的创富运动的实证案例分析,来说明社会关系网络和民营企业的创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启发人们在经济转型的社会中,更好地运用社会关系网络发展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之最重要的生活理想之一,就是实现个人从共同体向国家的跨越,即通过其紧密的社会网络来进入官僚体制.这种生活之路之前提,同中国社会结构设计上的"官"与"民"之间的鸿沟以及功名之路有因果关系.由于中国社会不鼓励个人奋斗,因此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人与地方的促成,进而跨越成功者也让家人和地方分享他的荣耀与资源,从而构成了一种共同体与国家相互交织的运行模式.其中,官本位与家本位是社会的双重现实与价值基础,个人名利及其分享成为社会网络建构的方式与运作的方向.而这些特征将会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不同类型的社会交换,并产生出积极的关系策略.  相似文献   

9.
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本文认为 ,要从动态的、多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竞争的角度来看待关系 ,并从两个时点对关系重新分类 ,提出了强关系、弱关系、弱强关系和强弱关系的四种类型。文章通过对深圳平江村八个案例的分析 ,论述了关系是一个生产和再生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作者认为 :关系的功用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的 ,关系是人们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手段 ;关系的实质是利益交换 ;在竞争不充分、信息不完全、规则不完善的条件下 ,关系就会发生作用 ;人们运用关系的原则是理性选择 ;寻找关系的路径是一个从强关系到弱关系的扩展过程。文章还联系中国社会的转型对关系运用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或华人人际关系研究或许是总结提升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但是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概念与西方人理解的人际关系有巨大的差异,这就需要中国的学者们在方法论上能够坚持关系主义取向,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网络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发展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同时拓展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坚持本土化研究同国际化研究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中国人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4年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对比,探讨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对于职业地位获得的效应在体制内外的差异。分析表明:对于个体职业地位获得,人力资本的正向效应在体制外比在体制内更明显,而关系资本的正向效应则仅在体制内有显著表现。强关系效应在体制内的作用比在体制外更为明显,而弱关系仅在体制内表现显著。信息资源、人情资源和混合资源都在体制内表现出显著效应,而信息资源和混合资源在体制外的效应则相对弱一些,人情资源效应表现不显著。在基于"市场逻辑和权力逻辑并存"假设的分析框架下对相关理论做出回应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再次成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可口可乐实施了一项"可口可乐奥运畅爽地带"策略,它计划定点、定时向市民免费派送冰镇可口可乐.这项策略不仅为可口可乐带来了巨大商机,而且透露出了人类学相关理论的智慧.实际上,免费可乐是作为一种礼物存在的.礼物可以产生关系,可口可乐公司正是靠着这份馈赠形成了一个广泛支持和拥护自己的忠实消费群体,并且这种支持和拥护是长期的.在中国,礼物本身不包含一种超自然的特质,但它却是一种传递人情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可口可乐公司向人们发放免费饮料算是"滴水之恩",重情的中国人自然会"涌泉相报",对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给予长期的支持,甚至向周边朋友大力宣传.可口可乐公司这次的营销策略可以看作是对"礼物"的"传统再利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絜矩之道"作为儒家伦理的重要思想,历来为中国传统社会执政者所重视并成为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道德法则,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获得了持续的社会认同。大力发掘和倡导"絜矩之道"的内涵及其价值,对于激发人们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发展正在进入社会化网络时代,在社会化网络下,真实的社交关系"迁移"至互联网上,人与人、人与信息相互融合衍生出各种新模式,甚至对政治、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都发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和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一样,社会化网络从萌芽到兴盛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三次浪潮。走到今天,整个互联网都在逐步迈向一个全网社交化的局面,并且随着移动设备硬件基础的提升以及3G网络等移动高速上网技术的普及,呈现出微信息、垂直化和移动化的特征。在一片叫好声中,社会化网络受到了投资人和从业者的一致认可,但同时它也到了一个重要关口,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迭代越来越快,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力也会越来越大。未来看似美好,但却仍然潜伏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关系与企业管理胡长华,吕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与人...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的亲缘关系是围绕亲属制度而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类社会中相对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而存在的一种亲属关系,它是人类社会最原初和最基本的构成关系。亲缘关系既包括由生育带来的血亲群体,也包括由婚配带来的姻亲群体。姻亲关系是以配偶为中介,本人与配偶的直系或旁系血亲之间的亲属关系。姻亲关系作为亲缘关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们生活栖息地的城市社区常常因为缺乏共同生活史和集体成员记忆而丧失原有的“公共性”。网络因其扁平化的组织方式以及倡导平等自由的人际交往模式,在降低沟通成本的同时有效推进了人际互动,使得原子化下居民们彼此孤立的状态被打破,让“共同体”的建设成为可能。通过福州高档小区H的个案研究发现,作为行动者的居民借助网络弱关系整合、创建“同时性”的想象以及工具性的构建作用,将线上关于日常生活的集中讨论发展成线下的社区活动,在获得个人存在感的同时,也塑造了群体归属感。在社会高速流动的当下,网络作为社区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是社区“共同体”想象和生产的重要空间。  相似文献   

18.
傅琦  许小玲 《中州学刊》2012,(3):105-108
中国正在步入消费社会.在中国服务领域里,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不同的VIP会员.对由消费建构起来的日常生活世界的VIP现象进行反思,可以发现:VIP从本质上是一种旨在获得差别待遇的身份符号,经由商家和消费者共谋实现身份的区隔.VIP得以生产是基于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消费社会以及先赋身份的均等化三个条件.VIP身份展演的背后,是一群被缩写的人,在消费过程中,VIP的主体从未在场过.人们对VIP单向度迷入的“看”,意味着被控和默从.这种隐性的软控制,成就了消费社会之所以让人一直不能满足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与人的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影响着人类社会,使人具有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现在的人既生存于一个现实的社会,同样不可避免的要生存于网络社会中.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相比有着诸多不同,人的社会化在网络背景下必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既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经济人”假设出发,以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为基础,结合格兰诺维特的弱嵌入性概念、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可形成一个地方企业集群制度变迁的演化论分析框架。文章认为,中心边缘处自由市民群体的形成,是浙江模式起源的成因;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中,以家为中心的血亲关系是强关系,家以外熟人社会圈中的义务—期望关系则是弱关系,人际关系的强与弱,在地方企业集群形成中,则逆转换为强集群和弱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