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绛先生的散文《读书苦乐》和现实中读书生涯,彰显了她一生勤于读书的内在原因、状态和境界。杨绛的生命之乐源于读书;读书之乐也润泽了她的生命。读书既是她职业和志趣的需求,也是体验生命、从容处世的立足点,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她生命的能量、成就了她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吕东亮 《江汉论坛》2012,(2):129-133
杨绛的《干校六记》和陈白尘的《云梦断忆》在新时期以来关于干校的写作中是成就最高的两部作品,堪称"干校文学"的双璧。两部文本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往事的选择性叙述,呈现出"回忆诗学"的审美特征,在自我意识、写作姿态和文体风格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两部文本躬身自问的思想姿态和"温柔敦厚"的审美表达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政治场域中别具一格,其对人性美人情美的吁求也可以视为在民主、理性等宏大叙事之外的另一种启蒙。  相似文献   

3.
唐先田 《江淮论坛》2011,(2):166-170,78
许辉是新时期成长起来并获得骄人成就的小说作家,他的小说风格是很独特的,可谓一枝独秀。许辉小说的独特在于它的宁静,人物的宁静、意境的宁静、语言的宁静,宁静是许辉小说的本质。许辉小说所追求的那种宁静,有时也会被打破,但那是宁静地打破,又宁静地得到修复。现实社会很浮躁,人的心理状态也很浮躁,许辉小说宁静本质的价值,在于它对浮躁社会、浮躁人心的一种平抑。  相似文献   

4.
散文的"心",即散文的立意或主题,是散文的灵魂,它包藏在散文的血肉之中,是散文美的第一要素.散文美的另一个要素是含蓄.<20世纪中国散文大系>体现了这两个要素,也体现了20世纪散文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2007年,梅·戈尔斯坦(Melvyn C.Goldstein)出版了他的《暴风雨前的宁静》(《西藏近现代史》第二卷1951-1955年).这部著作既体现了当代西藏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也明显带有西方藏学研究的特点——使用的是达赖集团在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话语体系”.戈氏在研究中体现了一些学术客观性,但通览全书,诸如“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武装侵略了西藏”等观点杂陈其中.作者在使用一些专有名词时,在资料的“技术性”处理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中,无一不体现了其在“西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而在作者看来,这一切似乎是天经地义、无须置辩的.由于戈氏使用的是一个虚妄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本身就由西方世界掌控,如此一来,戈氏的研究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和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6.
以新文化传输为宗旨的《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散文的生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是实体性的,即它推出了具有现代质素的散文类型,而且更是精神性的,作为知识分子放飞思想的一方精神居所,它所激扬的个性主义思想以及所表达的散文观念,经《新青年》散文作家群的实践,滋育着中国散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鲁原 《阴山学刊》2001,14(1):48-50
许淇的散文在寻找自己,既是散文家的自己,又是散文的自己.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回归探索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把人生从繁冗的世事或社会的异化中解脱出来.文人的雅趣、诗画的情调、章法的严整、文笔的清丽,构成了许淇散文的风格.其志人散文常常在简约的文笔中突出人物命运的巨大跌宕,具有人生的悲怆感和苍凉感.  相似文献   

8.
凤群 《学术界》2007,3(5):292-296
巴金在当代散文中的意义是多元的.他的《随想录》回归了五四散文的文化品格,让当代散文第一次走近作家心灵的真实;第一次让当代散文闪烁批判的锋芒;第一次让当代散文站在现代立场上与民间话语结合,引发了通俗散文的崛起.它确实是一部开启散文多元化时代的大书.  相似文献   

9.
李剑锋 《文史哲》2012,(4):116-123
清末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和方宗诚《陶诗真诠》在归陶入儒时没有停留于概念化的文化归属上,而注意强调陶渊明不同于佛教、道教、隐逸等其他文化的个性,注意揭示其独特的存在特点、生命境界及其修养路径,即与天人同流一体、"无入而不自得"的生命境界和"素位而行"、"修身以俟"的儒家修为路径,从而完成了中国古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为深细和系统的儒家陶渊明观。  相似文献   

10.
刘振东等人合著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强调古代"散文"的本体性与"散文"体式的发展与流变,重点放在了考察、分析、说明每个时代的散文比前代有哪些进展、突破和变化上。这一研究本身是一个难题,刘振东等人撰述上的得与失,对于当前学界依然风行的散文史写作有较大的启发意义,他们的努力也许能够促进更好的古代散文发展史或演变史问世。  相似文献   

11.
现代报刊是现代散文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并对现代散文的文体和分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古典文学中的散文是作为一种文人化的写作被纳入主流话语之中的,其主要文体如章表、奏议、史论、序记等,其向皇上"进言"的功能在向现代报刊"舆论"功能转变的过程中,文体也在现代报刊的体制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新闻舆论取代章表奏议,以新闻报道等叙事性新闻文体作为新的媒体文体,之后新闻报道类文体和论说评论类文体合流分化,逐步形成了现代散文的叙事类、杂体类和小品类文体。本文以《申报·自由谈》为例,从现代报刊与现代散文形成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现代散文的文类意识,并从散文文体的角度进行必要的辨体。  相似文献   

12.
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为译出原文韵味,风格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容。从风格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品中两种语言的风格特征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以期对今后散文的汉译英工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散文和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们的载体不同。现代散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发行而得以传播的。本文拟以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副刊《申报·自由谈》为例,引入报纸期刊等传播媒体的研究视角,探讨《申报·自由谈》三十年的变革对现代散文创作和生态的影响,以此来观察散文向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剑晖先生的《论散文的诗性语言》一文力图以诗歌为圭臬来探讨散文的审美特征,存在商榷之处。首先,把散文的语言特征归结为感性化、隐喻、陌生化、音乐性等诗性特征,背离了散文最基本的本体特征。其次,不合格律“如同说话一样”的散文语言并非是审美性缺失,而是显示了作家自我的人格特征,张扬了人的一种自由。再次,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文体是在白话取代了文言、崇尚人的自由这样一种现代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它的发展并不需要从传统的诗性语言中获取资源。  相似文献   

15.
当下生态散文写作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层存在意义的文化宣言,其人文内涵在自然生态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和自身发展日趋壮大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构建。文章以我国第一部湿地生态散文《湿地》为例,试从三方面作以解说:人文视角——生态寻根和生态写真;人文形态——生态回归和生态守望;人文审美——诗化的生态文本。它们共同构筑了当下生态散文繁复深广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对以《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散文中的山水描写和以南朝梁吴均"三书"等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札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北朝与南朝山水散文在观察点的选择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上,在山水描写的表现手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或不同。这些差异或不同的产生,与二者对前代文学继承的不同侧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渔的<一家言>与沈复的<浮生六记>均以浅显的文言赋"闲情"、记"浮生",表现普通人的生活艺术、生活趣味、生活经验以及悲欢哀乐的生活情感,以性情中人的敏感领悟生活的哲理.沈复受到李渔的影响,<浮生六记>中包含着一部浓缩的<闲情偶寄>.李渔与沈复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坐标意义在于:清代散文之一类,以<一家言>和<浮生六记>为代表,早已突破一般的"家务事、儿女情"的范围,将散文题材的领域推广到世俗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散文题材领域的又一次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予且的早期散文较多地刊载在民国时期的《良友》画报上。这些散文在内容上以市民生活为表现对象,认同市民价值观念,重视日常生活的意义;在艺术上以丰富的日常知识作为基础,以生活中的小智慧加以调适,在肆意放谈中呈现出浓郁的市民趣味。这种趣味性呼应了《良友》画报的编辑宗旨,与画报的日常生活图景相互映照,满足了庞大的市民群体的文化消费需要,对海派文学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散文史书写涉及诸多事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抵达历史本真而又不失生成的主体性.实现散文史书写的历史抵达与主体化生成的有机统一,治史者除了确立合乎历史存在的散文观、散文史观外,还必须处理好若干重要的书写"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黄有东 《南方论刊》2005,(12):64-65
一湖畔的诗人依然在孤独的吟唱,但驻足听歌的路人越来越没有耐心。行色匆匆的人们纷纷向现实深处赶去,而忘记了身边的诗人,他们把诗人童心深处的吟唱留在了遥远的彼岸。这是个越来越没有诗意的年代。然而,有人还在固执地守望着那块“麦田”,哪怕“麦田”里早已是空无一物。在廖若辰星的守望者中,窃以为,蓝天雁是其中高贵的一位。每每,我为蓝天雁的孤独的守望而感动,又苦于找到解释他执着行吟的理由。原来,游吟,早已成了蓝天雁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蓝天雁永远怀有一颗真心,在风浪中跋涉,在乡村田间缓行,在晨曦里歌唱,在夜半时分吟哦。一个永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