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渊明有着因理想追求和恶浊社会现实相背离、对情感的期待和期待实现程度之间相差太大,以及对时间和死亡十分关注却又无可奈何而产生的孤独。同时,陶渊明又以“自然”、“顺化”的思想来超越孤独;具体的方式有:引古代贤哲为知音,借酒排遣并超越孤独,以诗书自娱,在躬耕劳动中体验人生并超越孤独。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魏晋时代"人的觉醒"的杰出代表,其生命意识以理性精神为统摄,以生活实践为引领,以诗性体验作表达,经历了三种跨越:一是由向往功业到躬耕守节、立善遗爱的跨越;二是由向往长生的焦虑到坦然面对人生短暂顺化的跨越;三是由体验他人死亡到体验自身"死亡"的跨越。这三种跨越分别从价值人生、自然人生和终极人生的逻辑和历史之维展现了陶渊明生命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动态发展历程,并将魏晋时期的生命思想推向新的高峰。诗与哲学是近邻,故就人生哲学而言,陈寅恪誉陶渊明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并非虚言。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南归后长期谪居,壮志难酬,在受疑忌排挤,而后罢官闲居的愤懑中,辛弃疾产生了慕陶思想,并对陶渊明有了逐渐深入的接受和认同.辛弃疾虽视陶渊明为千古知音,但在追求个体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上,即使在谪居期间,辛弃疾仍保持着积极入世的心态,对理想和气节的坚守,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主体意识.辛弃疾师陶颂陶,既是其谪居期间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4.
幼年便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陶渊明,早年有着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所以,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就成了他前半生的人生追求。但陶渊明发现要想享受门第和家族带来的荣誉和利益,就必须付出“心为形役”的代价。视官场为樊笼密网的陶渊明不愿屈从外物扭曲自我,毅然地返回田园。陶渊明爱惜名利而又看破名利、不喜贫穷而又安贫守拙的人生历程深深吸引并感化着宋代的词人。宋代词人们在词作中表现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厌倦,而且陶渊明安贫知足、守拙养真的思想使多数本不贫穷的词人抑制了物欲的膨胀,也使部分贫穷的词人因之而畅享贫苦平生。通过这些自我超越的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懂得他们何以拥有了让世人无限向往的诗意的休闲生活,而且还可以获得休闲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高洁的人格品质、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恬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历来为人所赏。在当今追问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人性根源,吁求人类的生态情怀和生态意识的背景下,从生态关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陶作,可以发现其回归自然,追求本真的精神还乡、融入自然,追求人与境谐的和美境界、感悟自然,升华人生的诗意情怀等生存智慧,对人类改变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启示多多。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要能经得住历史的选择与淘汰 ,要能赢得今天乃至未来读者的认同 ,必须以文学特有的审美手法去表现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中最本质的属性 ,就是主体“自由意志”的体现。在这一点上 ,陶渊明堪称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在今天受到愈来愈多中外读者的重视和喜爱 ,是因为在他的诗文中 ,执著而真诚地表现了这种主体的“选择”和实现“自由意志”之后的愉悦体验。  相似文献   

7.
人的自我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的自我实现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自我实现有自我牺牲、利己主义和个人与社会发展一致三种最基本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自我实现必需确立个人与社会发展一致的主导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伦理本位国度的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道德建设和道德修养,从而成为典型的道德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传统道德和时代道德相统一的化身,被德化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影响力,赢得了国家的领导地位,从而成为执政党。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应深刻认识加强党的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加强党员个人品德建设作为加强党的道德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党的纪律、坚持走群众路线,以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总体上看,陶渊明历史哲学的观点主要体现于他的《命子》《读史述九章》《扇上画赞附尚长禽庆赞》等诗文中。在历史发展问题上,陶渊明认为人类的历史体现为来自远古的展开,是一个天运或天命的过程。同时,陶渊明认为历史是道德的呈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陶渊明有自己的标准:在历史中能够表现道德,即便是以微弱的作用表现道德的,都是应当认可的英雄;相反,如果没有道德的因素或者道德特征不明显的人,即使是气吞山河、胸纳九州、包藏四海,建立了惊天动地伟业的君王将相,也应当无视其存在。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陶渊明》和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之间的对话是近代学术研究中的一段公案。若想在还原对话现场之外,激活讨论深藏的理论面向,则需要恢复特定认识脉络的历史感知。实际上,主导梁启超1920年后学术理路的,是依托欧游中的具体经验产生的对必然因果与自由意志问题的一系列思索。《陶渊明》作为这一思索的延伸,体现了梁启超后期对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关注、在文献之学与德性之学间不可偏废的立场以及对《新史学》中所倡导的因果律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阐述陶渊明存在方式的特征——“委心”与“委运”,即一切听凭造化因任自然,率性而动了无矫饰,任情而行不待安排,任其真性流行,还人生以自在。能“委心”且能“委运”就做到了“任真”,“任真”是其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同时完成,并因之使他成为一个本真存在的人。  相似文献   

12.
阐述陶渊明存在方式的特征--"委心"与"委运",即一切听凭造化因任自然,率性而动了无矫饰,任情而行不待安排,任其真性流行,还人生以自在.能"委心"且能"委运"就做到了"任真","任真"是其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同时完成,并因之使他成为一个本真存在的人.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生前和身后 90年间 ,其作品默默无闻 ,几乎亡佚。之后 ,仅《诗品》列为中品。陶渊明逝世百年后 ,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 ,是为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萧统亲为陶集作序 ,序文高度赞扬陶渊明人格与作品。自始 ,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一集伟大的作品才得以面世  相似文献   

14.
<和陶诗>反映了苏轼晚年的心态,他沉痛地检讨自己未能及时醒悟,下决心晚年师范陶渊明.他晚年彻底厌倦政治,揭露官场的丑恶,而对黎民百姓和亲朋好友却情深如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晚年内心充满着极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虽然陶渊明具备做山水诗的可能性,但贯穿于陶诗的思想是生命思索,是他在人生实践中对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认识,“我”与“物”联系在生命意义上的不可分割的意识导致了他不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也不做山水诗。  相似文献   

16.
古人讲究"吟风弄月",陶渊明诗文便有歌咏风的特点.本文试从陶诗文咏风的角度,把陶诗文中有关风的句子,分为若干类别加以剖析,勾勒了他十种不同的"风"词,四种针对风的特定的状态和环境来写的样式,三点写出这么多"风"词的原因,以及陶渊明咏风的六个特征.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的光辉在于它有进步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一方面具有反封建性 ,另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从而使该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18.
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是从发现“上帝死了”产生的。尼采主张通过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来克服欧洲虚无主义。文章剖析了尼采的“权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学说和超人学说,认为这些思想开启了肯定“生成”和“生命”的价值视界,它对“生命之爱”的价值设定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反叛,是告别或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卓越尝试,对今天克服虚无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尼采哲学主要包括三大相互联系的部分:价值重估、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而其中权力意志论是尼采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其他两部分的基础。所以说,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思想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尼采的哲学,并了解其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与王维同为田园诗人,但他们写作和对待田园诗的心态却有较大的区别。陶任真适性,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其诗歌风格表现为拙朴自然。而王维则是以赏爱的态度去观照田园,具有极强的文人化倾向,其风格相应表现为秀美雅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