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哲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对人生的困窘给出了大体一致的诊断——对于不可能实现的完满自性的追求.对佛教思想来说,人生的困窘可以通过“无执”得到一劳永逸的解脱,而萨特则认为,由于在本体论上的限制,人生注定了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挣扎.但是,如果对生活的思考最终得出否定生存本身内在价值的结论,那么,这种思想也必将是难于自恰的.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的出发点认为以承认意识为本原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的哲学出发点,这是大部分人的看法。我觉得这不符合萨特的原意。萨特同所有现代反理性主义哲学家们一样,其哲学出发点是人。他们认为,传统哲学中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之争把...  相似文献   

3.
融合在人的单个普遍的存在之中──论萨特文学和哲学的关系黄忠晶对于萨特研究者来说,萨特文学和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萨特一身兼文学家和哲学家两者而有之,在两大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深入探讨萨特文学和哲学的关系,是完整准确地把握萨特这个...  相似文献   

4.
萨特与梅洛-庞蒂之争表面上是因为政治原因,实际上却是两人对于哲学本身的不同思考和不同选择所致。萨特的政治介入因其政治层面的清晰单一,从而丧失了哲学层面的丰富性,这是梅洛-庞蒂与之决裂的主要原因。同时,他们二人的争论亦可看作韦伯式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一次交手。这场争论对萨特刺激很大,以致他在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一定程度上调整和修正了以往的激进姿态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人的结构中,“良知”的地位究竟如何呢?有两条线索可供我们来思考:一个就是孟子的“良知”,“良知”即四端,这是从性的本原来讲,是人的结构中的先验层面;一个就是《大学》的格致系统,王阳明早期循朱子讲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良知”即是从“心意知物”的“知”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于萨特的本真伦理学面临的理论困境,存在两种典型的看法:主观主义伦理学和客观主义伦理学。前者忽视了他者在萨特本真伦理学中扮演的角色,并在后者的基础上指出纯粹反思才是通达本真的出路所在。他者在通往本真的道路上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然而,正是因为他者的存在以及自为的本体论结构才使得萨特的本真伦理学有其自身所固有的客观维度。个体通过纯粹反思使得意识朝向道德层面的转变成为可能,继而实现本真。但是,萨特并未指出意识在什么时刻能够从不纯粹反思转变为纯粹反思,这是他本真伦理学存有的内在缺憾。萨特的本真伦理学仍然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师爽 《理论界》2009,(4):174-176
20世纪初期风行于上海的旗袍不仅仅是一件衣着,它还是中国女权文化的一个表征。它通过在女性个人经验层面上对于身体的控制、自身的认同以及身份的确认,使新时期的“女性形象”得以建构;它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商品经济、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认同与肯定,赋予旗袍以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意义。从个人经验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可以看到男性目光和男性倡导的作用,可以说新的女性形象是在男性倡导下建构起来的。这使中国女权文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将宋明理学诸家划分为三个系别,而这个划分的标准主要就是本体是否为即存有即活动,这一点可以说是牟宗三撬动整个宋明理学思想大厦的一个支点,而对这个支点的论述就笔者所知还很有限。牟宗三认为,程朱学派与陆王心学都重视体验本体未发的表面相似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差别。这个大关键就是因为一般体验未发没有点出未发也是活动的;这种本体层面的活动,与程朱所论的心气之心根据天理而发的经验层面的活动有本质的差异。因此,即存有即活动比起传统的体用论来更能揭示理学诸派别内部的实质特性。按照牟氏之理论,只要我们能在某个时刻真正除去私心成见,本心的活动就即刻拨云见日地呈现出来。所以,不只是只有顿悟了本心才呈现出来。牟宗三这种渐悟与顿悟的区分与禅宗慧能与神秀对本体的领悟很相似,极有可能是受到了他们在有关本体问题上争论的启发而提出了三系说。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存在主义从不关心认识论问题,尤其不讨论有关自然界的认识论问题.这对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来说也许是真实的,但至少对萨特来说并非如此.实际上,萨特并不反对认识,他反对的只是认识第一和以认识衡量存在的认识至上论.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用了一整章(第二卷第三章)的篇幅集中论述了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第四卷中指出,认识既是与美学创造和体育运动等活动并列的作为(faire)的形式之一,又是拥有(avoir)所能采取的形式之一.概言之,认识是自为对自在的原始存在关系的两大类型之一(另一个类型是行动).如果不谈认识,对人的存在的研究就必然是残缺不全的.进一步,如果我们将认识的概念泛化,那么它就不仅包括对自然的认识,同时也包括萨特所说的对于个人或集团的意向性实践的理解(compreehension)以及对于社会历史全部领域中的一切时间化的整体化的诸环节的知解(intellection),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特殊认识形式.由此可见,萨特以至存在主义学派不仅确有其认识理论,而且在哲学认识论方面还颇多独特建树.本文主旨是分析萨特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理论,而对于其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理论则仅限于述及某些相关要点.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牟宗三借助康德道德自律理论研究儒学 ,大大提高了儒学研究的理论层面 ,但这种做法在情感问题上遇到了困难 ,并因此而成为牟宗三思想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长年争论不休。本文认为 ,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之所以遇到困难 ,与其坚持西方哲学感性、理性两分方法 ,从而未能将康德在儒家心性之学中准确定位有关。只有打破这种两分方法 ,运用儒家欲性、智性、仁性的三分方法 ,区分智性道德自律和仁性道德自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道德自律学说在情感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