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峰 《东方论坛》2010,(5):113-116
休谟把一切德区分为“自然的德”和“人为的德”。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着重考察了“自然的德”与“人为的德”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在休谟看来,无论是“自然的德”还是“人为的德”,对于人或社会都有一种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快乐或利益,而正义作为一种“人为的德”,对社会无益是有益的,人们也正是出于这种利益的考虑才建立起正义法则,公共利益是正义的唯一源泉。休谟通过“自然之德”与“人为之德”的比较来阐释他的正义思想,进而确立了正义观在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许清 《金陵瞭望》2011,(11):83-84
德.是做人的根本.更是领导干部“当官”的重要基础。选拔领导干部要坚持“以德为先”.考核领导干部,要看“德、能、勤、绩”。可见,“德”对于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称职.是否“当之无愧”.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可、支持和拥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和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可以成为当今绿色发展的理论营养。“道”和“德”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和依据,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具有本根性、整体性、同质性、超越性、自然性等基本特征,“德”是道赋予包含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的内在自然本性。庄子之“道”与“德”中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表现为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平等价值观和内在价值论,顺物自然、无为为益、处物不伤的生态方法论,知足知止的绿色生活方式与生态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低碳、零碳经济而言,负碳经济的产生或将引发一场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新革命。负碳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本身是生态伦理的一种实践形式,已在我国广东及西部沙漠地区展开试点。负碳经济的运行、负碳—生态文明的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落实,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类活动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达成人类对社会的真、善、美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是否具有生态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代表人物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刘仁胜博士在其著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详尽论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各个时期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重点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学术性、前沿性强,是一本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论官的“得”与“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得”“德”相通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理念,也是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表达。“得”“德”统一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是官德的基本问题。“得”“德”相悖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导致官德的沦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观念。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启蒙道路的探索者,他把“一本万殊”的哲学思维理路运用于其对“德”观念的探讨中,建立了包含哲学本体论之德、道德修养论之德到政治之德等不同层面的德论。其德论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理论突破和思想启蒙,体现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内涵式发展的灵魂内容与评价指标。在大学中如何促进立德,首先要对德的内涵有深入全面的理解与把握。文章认为,人类最高之德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与尊重,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之德则是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对于大学来说,这是最高原则。这二者是我国道家与儒家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内容。同时,德必须与时俱进,联系时代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代"立德"中亟待丰富与强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孔子的法律思想核心是“德主刑辅”,即以“仁”为本的法制原则;“德”、“礼”教化的防范措施;宽猛相济的施刑办法;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孔子的法律思想对今天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管子“》事若自然”的思想,以“道”作为其哲学基础,以地、水、时、方之德为其内容,以务时寄政、勿作淫巧、遵守时令为其现实途径,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1.
德的原始观念来源于人们对效能和能力崇拜,是古代君王通过巡省方式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的反映。德字之初义就是政治控驭能力和权威影响力,这种观念大概产生于部族联合体的尧舜禹时代,所以德不是周人的首创,周人只是提出了不同于商人的明德观念,以帝迁明德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依据。德作为政治控驭能力的代称包括刚克和柔克两种手段,作为刚克手段的刑罚也是原始德含义的一个方面。与周人的明德观念相一致,明刑、明罚思想也是周人明德观念的衍生思想。  相似文献   

12.
释“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德”之本义为目直心正,引伸义为行为端方,后来定型于“品德”、“恩惠”等常用语义。“德”之文化意义及“德治”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个人修养和政治统治等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存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周人之"德"经历了一个从天到王再到臣的"下移"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层级、以"礼"为外在形式的下移过程,为"德"内化为修身的功夫提供了契机。究其原因,"德"之下移既是基于西周确立、稳固政权的需要,也是区分贵族、庶民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语言生态变异和生态文明建设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紧密相连,人口的异动、语言与语言关系的变化、语言的功能定位发生改变以及语言使用中的各种复杂因素都会引起语言生态变异.正确地把握语言生态变异的走向,形成和谐的语言生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展华 《山西老年》2011,(1):50-50
在我们这个文明礼仪之邦,古人早就提出饮酒要注重“德”字。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总结殷王朝失败于酗酒的教训,以王命的形式,发表了著名的《酒诰》,第一个提出饮酒要有限制的主张。春秋时,孔子对饮酒也有鲜明的个人见解,他说:“饮酒以不醉为度”,“唯酒无量,不及乱。”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及杨贤江等有识之士通过学习、借鉴西方教育思想,改造、更新传统教育,提出的“三育”、“四育”、“五育”及“新五育”教育宗旨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逐步深入的认识,深刻地反映了近代教育价值取向及精神层面的嬗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也能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2011年4月在美国克莱蒙大学城召开的第五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学术会议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和阐述.与会者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地域与全球等不同层面和维度,对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对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剖析和探讨,同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备的理论资源、实践基础、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彝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惯法和纠纷解决机制。在今天的凉山彝族地区,既由于传统的根深蒂固,也是由于人们现实的需要,"德古"调解依然是彝族群众解决纠纷最主要的方式。探讨如何利用"德古"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传统的法律职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更好地为今天的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德古是彝族社会纠纷解决的决定性力量。德古是彝族社会的世俗权威,熟悉彝族习惯法和判例,并以家支为其依靠力量。但是在民主改革后,家支和习惯法的影响力在减弱,随着彝人对外交往的加强,彝人的观念与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央政府政令在彝区的通达使得彝人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自由和选择,德古在彝区解决纠纷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现在有的地方把一部分德古吸收进调解员和陪审员队伍,他们同法官一起解决彝人之间的纠纷,但德古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解决案件要受法官的指导,更多适用国家法结案,并且无形中在德古中划分了等级,使得德古的处境更加尴尬。  相似文献   

20.
"德"在《易传》思想体系中不仅是反映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天、地之德,还是反映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之德,因此"德"在《易传》中是具有包含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则的一个哲学范畴。因此,系统研究"德"在《易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把握《易传》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