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因其在诗歌、小说及文学评论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在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别开生面的创作模式并非空穴来风,其哥特小说与早期英国小说明显的承继关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其哥特小说在美国哥特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后人竞相效仿的模本,这主要是因其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及其超前的创作理念在心灵深处与读者的审美契合。  相似文献   

2.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哥特艺术,是以建筑实体形式凝固下来的一种文化存在。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建筑技术的推动,哥特艺术总以不同的姿态和气质出现在各类建筑中。逐渐地,人们对它的情感体验超脱了建筑特定空间。当充满黑暗、恐怖、神秘色彩的哥特小说问世后,哥特艺术开始在音乐、电影等大众流行文化中蔓延。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也在与社会意识和风尚的结合中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菲里莫·库珀的代表作《最后的莫希干人》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边疆罗曼史或革命历史小说,然而小说中充满了哥特色彩。分析表明,书中的洞穴和墓地是美国版本的哥特背景,而印第安人带给读者的恐惧等同于哥特小说中的恶魔和鬼魂带来的恐惧。处于陌生环境中的白人内心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投射在外在的环境中,产生了深刻的恐惧效果。库珀将哥特元素与美国的经历和荒野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哥特的美国式书写,这种别样的哥特小说对库珀本人的创作和美国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的哥特小说直击人的内心和灵魂,将心理探索与道德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哥特小说日益内在化和心理化,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爱伦·坡超越其所在时代的局限性,揭示了后现代人灵魂崩溃的全过程:来自灵魂的恐惧致使人精神极度孤独和异化,一旦自我与超我的冲突达到顶峰必将走向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5.
哥特小说源自于18世纪的英国,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等人将这一写作风格发扬光大,使哥特风格带有本土色彩。霍桑的短篇小说《红字》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是典型的哥特小说,故事中的背景描写充分体现了哥特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从哥特文学和哥特建筑的可比性为着眼点,把《厄舍古屋的倒塌》比作一座哥特建筑,以探寻两者的共同的渊源,从而展开一个新的视角去感受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对哥特小说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与哥特小说的关系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模仿说与讽刺说各有理据。一方面奥斯汀模仿哥特小说某些人物及其情节上的套路,发展她自己的哥特版本,推进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她在借鉴哥特框架的同时给予其嘲弄与调侃,达到期待中的反讽效果。小说《诺桑觉寺》正是这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发轫于18世纪中期的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大潮中一个重要并且特殊的文学流派。但是,浪漫主义文学在吸收和借鉴哥特式艺术手法的基础上,摒弃了哥特小说的颠覆特质,不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远远超越了哥特小说。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不仅继承了哥特式艺术手法,而且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摘要]18世纪英国特殊的文化土壤催生了建筑与文学中的哥特趣味,而哥特小说的兴起也受到来自建筑的诸多影响,并将建筑内化为自身独特的结构模式。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将哥特建筑与哥特小说加以并置,考察文学对建筑的吸纳与改造以及建筑在文本意义生产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并进一步阐释建筑所蕴含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艺术格调何以在文学中得以呼应。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作为"哥特诗人"的形成是英国哥特小说家与文学批评家不断提高莎士比亚的声名而合力建构的结果。一方面,在借鉴莎士比亚的优秀遗产时,小说家自觉地有选择地将莎士比亚创作中相关的因素融入自己的小说中并加以强化,使莎士比亚因素化作早期哥特小说的重要文学特征,客观上又让莎士比亚的戏剧带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哥特式色彩,成为哥特小说创作之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家对莎士比亚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给莎士比亚打上"哥特诗人"的鲜明印迹,使其成为反古典主义的典范。莎士比亚"哥特诗人"的形象构建是在18世纪英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的,是英国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产物,是英国中产阶级发动的反对世界主义运动的结果,也是英国贵族价值观衰落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兴起的表现。"哥特诗人"中的"哥特"不但具有"野蛮""中世纪""超自然"的含义,而且富有形式、内容、民族性等深厚内涵,是政治、文化上的自由与文学创作上的自然的表征。在民族主义国家兴起的背景之下,莎士比亚对于中世纪的重塑让他成为英国民族文化的象征。莎士比亚还扮演着改变文学批评原则的重要角色,动态地反映了18世纪中期英国文学批评转型的特点,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爱伦·坡在哥特小说中将美与恐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挖掘那些因痛苦与幻灭而扭曲的人类心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黑猫》是坡的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和两只黑猫的斗争,主要从恐怖场景、恐怖意象、恐怖人物等方面去塑造黑猫形象及刻画主人公内心的邪恶,从而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效果。这种恐惧来自人的心灵深处,是对于人性阴暗面的恐怖。坡所描写的恐怖是建立在他的美学基础上的,带给读者一种恐惧刺激的兴奋和快感。其哥特式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美的享受,净化了读者的心灵,丰富了文学审美理论。  相似文献   

12.
虽然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与蒲松龄的志怪小说所处的文化背景、创作时代不同,但两人人生际遇、创作体裁和恐怖鬼怪母题上都有惊人的雷同。本文概述了二人作品的可比性,并通过文化视角分析了二人作品的异同之处及其产生的文化根源,旨在深化中美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并拓展文学文化研究的独特路径与视角,促进两国文化的传播、增进两国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以当时流行的哥特文体,创作了短篇小说《老保姆的故事》《克拉雷会苦行修女》和《灰发女郎》等作品,塑造了痛苦的幽灵、专制的暴君和焦虑的母亲几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从女性哥特研究视角解读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几部一直未引起评论家重视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很大程度反映了盖斯凯尔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义的坚持。  相似文献   

14.
哥特小说在英美文学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中期的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中的一支,它擅长用恐怖和怪诞离奇的写作风格来描写超自然现象及善恶之间的争斗。它的震撼力吸引了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家。本文通过对哥特小说在英美文学中的发展做了一个梳理,旨在表明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200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始终都没有偏离善恶冲突和道德探索的这一主线。  相似文献   

15.
源于中世纪的哥特形式承载着强烈的非古典主义美学精神,它顺应了新兴的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反驳因而在18世纪的文学与建筑中复活。哥特风格以其繁复而缺乏对称的结构、离奇怪诞的雕刻以及扑朔迷离的光影背离了古典建筑所尊崇的简洁明晰、比例得当、均衡对称的原则,而浪漫主义艺术依赖的是感情、直觉、冲动、热情与信仰而非理性,因而建筑艺术中的哥特主义与文学中的哥特主义形成了一致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恐怖小说闻名于世,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探究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显著的风格手法和思想主题,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创作动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恐怖小说创作受到了欧美哥特文学传统的影响,二是受到了其自身创作理念的支配,而最为重要的,爱伦.坡是以恐怖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彰显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创作的多部哥特小说中的一部。整部小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本德伦一家人运送棺材到杰弗逊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磨难。在这些磨难当中,死亡意向、恐怖的气氛、扭曲的人物心理等等一系列哥特因素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哥特小说领域的典范,挖掘这些哥特因素有助于我们对《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从整体上把握其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女性哥特理论认为,女性哥特小说在情节、叙事技巧等方面,与男性哥特小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的情节多围绕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男性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而展开。《吕蓓卡》中,达芙妮·杜穆里埃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逐步揭开秘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从无知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蜕变的描述,延续了女性哥特创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哥特式“乱伦”多产生于极端压抑心灵的变态愿望,是哥特式文学创作惯用的一个母题,同时又是哥特式恐怖的主要来源。本文以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美国哥特小说为研究范本,旨在绘制“乱伦”母题在布朗、坡、霍桑三位哥特大师笔下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长篇小说《慧血》讲述了一个美国南方梦幻般的哥特故事。《慧血》表象上未有典型英国哥特和美国初期哥特小说特征,也未有爱伦·坡和霍桑心理哥特的特征。奥康纳开创性地将哥特式写作技巧与宗教信仰融为一体,开启了哥特文学叙述的新维度,从宗教浪漫主义角度隐喻了美国二战后南方人的精神迷茫及罪恶感,对美国二战后社会矛盾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惑予以启示,进而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