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旦大学中文系刘季高教授,近年致力于对桐城派文人的研究,继完成了《方苞集》的整理校点工作后,近期又完成了《姚鼐集》的校点整理工作,并撰写了《方苞评传》、《姚鼐评传》.在最近召开的全国首届桐城派学术讨论会上,刘先生发表了《姚鼐评传》一文,全面论述了姚鼐的生平思想及其文学成就。刘先生指出,姚鼐所为古文,简洁探厚,雅近归照甫;其谈诗论文,虽根柢前贤而时出新义,理深于刘(大桡)而辞迈于方(苞),镕义理、文章、考  相似文献   

2.
一个成功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才能的表现往往是多方面的,姚鼐就是如此。但作为桐城派古文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书法都被其文名所掩,然而后人毕竟没有忘记他在诗艺上的精深造诣。程秉钊《国朝名人集题词》中说:“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沈曾植《海日楼题跋·惜抱轩诗集跋》说张之洞不喜姚鼐的文章而佩服他的诗歌,并表示赞同,以为“此深于诗理,甘苦亲喻者。”正因为他是一代文宗,所以他的诗随着桐城文派的流传而对清代诗歌发展起过重要影响。本文即拟对姚鼐的古今体诗略作考察,力图揭示其诗艺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陈用光从姚鼐求学,为嘉庆、道光年间传扬姚鼐之学最有力者之一。陈用光与姚鼐尺牍交往颇多,尺牍成为陈用光与姚鼐讨论诗文学问的载体。通过尺牍的往来,促进了桐城派成员之间的交流;推动了成员之间的文学创作;深化了对汉宋之争等问题的认识,这无疑有利于桐城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许华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68-69,107
从对姚鼐文论和山水游记的研究中发现,桐城派散文集大成者姚鼐在方苞、刘大槐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桐城派散文理论。而他对文章风格的论述不仅是对传统文章风格论的总结,更是一种发展和创新。这集中体现在《复鲁絮非书》和《海愚诗钞序》两篇散文中。姚鼐认为,文章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并且二者不可偏废,不过在阳刚阴柔之间,他更推崇阳刚。姚鼐的文学创作整体偏向阴柔,但他创作的山水游记,如《登泰山记》等却独树一帜,或以阳刚见长,或以阴柔著称,总体上是刚中含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藉此,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影响不断扩大,并得以享誉清代文坛200年。  相似文献   

5.
姚鼐主讲安徽书院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鼐一生的主要经历就是从事书院教育事业,先后主讲江苏、安徽等地的重要书院达40年之久,其中主讲安庆敬敷书院和歙县紫阳书院15年,也是其书院教育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述了姚鼐对书院教学、管理的一些认识,力求通过探析姚鼐在书院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揭示其对桐城派、安徽书院教育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创作心态角度分析了清代中期桐城诗派领袖姚鼐对浙派领袖厉鹗的诗学批评及其原因所在。姚鼐以充满阳刚气度的儒家君子人格作为立身之本,进而在文学创作中也追求一种与之相应的弘大之美;而厉鹗由于性格及生平经历等原因,一生以诗人自居,以文学创作为立身之本,故而在文学创作中求新求奇但境界不广,故此引发姚鼐对其创作的严厉批评,由此可知姚鼐、厉鹗两人诗学歧异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其人生定位的不同。理解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淅派和桐城派诗歌大有裨益,也为清代诗歌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上佳个案。  相似文献   

7.
姚鼐是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集大成者,才力说是他古文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姚鼐认为文人的才力是天生的,才力是成为优秀作家的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作家只有把先天之才与广博的见识及后天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姚鼐将作家的才力分为阴柔之才和阳刚之才,他极力推崇的是阳刚之才,即雄才。  相似文献   

8.
姚鼐词综论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有大量的诗文传世,却仅有八首词流传至今。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姚鼐主观上轻视词体,因此姚词的价值不能与其诗文相并肩。细究之下,姚鼐不填词的真正原因,应归咎于其"专力则精,杂学则粗"的创作思想,而非对词的轻视。姚鼐的词作也并非一无可取,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词中的典故,体现出厚重之美;其格调上的悲凉而不衰颓,则体现出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9.
道光年间,邓廷桢出任安徽巡抚,管同、梅曾亮、方东树等人先后入其幕府。从时间、地点、人员等角度看,邓廷桢幕府处于从姚鼐去世到梅曾亮在京师传播桐城派之间,立足于安徽大本营,对流派成员提供了很多帮助,为桐城派向全国的扩散积蓄了力量。入幕的桐城派成员互相切磋文艺,交流文论主张、学术观点。幕府成员的复杂性,也反映出桐城派与阳湖派、汉学以及当时的“实学”思潮之间产生互动。  相似文献   

10.
姚鼐的文章论刘守安(首都师大书法研究所)清代安徽桐城文人姚鼐(1731~1815)生活于乾嘉时期,以文章著称,其文章理论也涉及诸多方面。姚鼐对于文章有自己较为成熟的理论认识和明确的文论主张,如关于文章本源、文章与学问的关系、文章风格、文章要素、文无定...  相似文献   

11.
对姚鼐思想的政治倾向,目前学术界评价不一。本文探讨了姚鼐思想的两面性及其成因。文章认为不能把他简单地称为清王朝的御用文人,要看到他与统治阶级相对立、相反抗的一面;他所提倡的程朱理学与清王朝提倡程朱理学的目的和内容都有所不同;他的复古思想不能笼统地评价为落后、保守,还有“以复古为革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举要》是近代学者高步瀛先生的一部著名选本,历来影响很大。过去有人认为该书是王士祯《古诗选》和《唐人万首绝句选》及姚鼐《今体诗抄》三种选本的再选本,因此“难以逃出王士祯和姚鼐两人的范围”。本文通过具体比较,揭示彼此在选录实践和理论标准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亦展现其善于借鉴而又不囿于门户,勇于突破、较为客观的选录特色。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散文创作实践是桐城派得以成派并扩大影响的基础,对桐城派的研究不可忽视对桐城派散文本身的研究。桐城派创派理论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名闻遐迩,但此文与姚鼐重要散文理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说之密切联系,目前学术界尚缺少准确而深刻的阐释。《登泰山记》创作于姚鼐辞官之后、南归前夕,姚鼐心头的风云激荡竟然在文中难觅踪影,这种不合常理的状况与其为文追求"雅洁"有关,其实,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山水自然、个体自由的喜爱,正是他辞官的原因之一,而这源自中古山水诗文、山水游记传统。作为宋明理学的信徒和倡导者,姚鼐自觉继承与弘扬宋代以来理学家于天地自然中感悟理趣、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传统,从而造成他刻意回避在文中表达激烈的感情而表现了淡定从容、圆融自足的心态。姚鼐将考据引入散文,貌似是表达习惯甚至有应对汉学家的策略考量,其实与他倡导"义理"的目的直接相关。《登泰山记》是桐城派散文理论与创作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和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4.
乾隆十九年(1754)前后,戴震等名流汇聚京师,汉学之潮涌动于帝都学坛。青年姚鼐受此激荡,将为学重心从此前的溺爱辞章向经史考据转移。这是姚鼐学术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转折。这次学术转折的标志是姚鼐求拜戴震为师。姚鼐约在乾隆二十年秋初结识戴震,对其学术造诣至为钦敬;秋末郑重上书,乞列门墙。尽管姚鼐的请求被拒,但此事既没有中断他与戴震之间的学术交往,更没有妨碍其学术方向的调整。姚鼐此后直到任职四库馆(1773)前夕,以戴震为学问楷模,认同并预于汉学潮流;辞章在其为学中降至末位。姚鼐的学术转向及其后来与汉学派的复杂纠葛,对其建立桐城派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姚鼐文论的研究大多倾向于理论层面的系统研究,对文本的具体研究相对不足,如对“神理气味”的论述大多穿插在姚鼐文论的大系统中,甚至是一笔带过。笔者试图从姚鼐“神理气味”说的产生及其理论渊源说起,并结合学界的相关论述和姚鼐的作品而形成自己的理解,给予“神理气味”以较明确的定义和阐释,以期起到补阙拾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著名的泰山游记。在这篇不足五百字的散文中,作者描述了泰山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色,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景物特点,并结合作者攀登泰山的路线,考证了泰山南麓的三谷: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相似文献   

17.
清代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的《登泰山记》,是山水游记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歌颂祖国瑰丽河山的杰作。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辞官,以摆脱官场樊笼羁绊的雅兴,乘风雪东游,趁除日雪霁放晴,登泰山绝顶日观峰,赏雪观日出,“放眼沧海之外”,“快平生之志”;并以其生花妙笔,尽传其真,诱人心往神驰,不能自已。究其艺术魅力产生之根由,是作者继承和发展了桐城派的民族传统审美观,将义理、考证融入有感染力的文学境界,以缜密精巧的文思,玲珑剔透的结构,雅洁凝炼的语言,真挚深沉的情致,真正把散文写出了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鼐诗学于乾嘉时期自成一家,其《今体诗钞》后世流传较广,明显体现出作者的诗歌批评特点。姚鼐评选诗歌重才力、尚奇警,以文法解诗、注重考据,并采用了圈点的批评形式。  相似文献   

19.
自先秦诸子百家以来人们对“文”的内涵的认识有所变化,但总不甚明确,无论是策论、书信、碑诛,还是辞赋、游记、小品,都谓之曰“文”。文学性文章与应用性文章的概念区别模糊,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形成重道轻文的观念。清代桐城文统的创立者姚鼐突破了前人“文以载道”说,通过“文与质备、道与艺合”等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倡导强调文章的文学性:为文学由杂向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森所写《曾国藩的实事求是观及其渊源》(《娄底师专学报》1995年3期)一文|](以下简称《渊》文),说“实事求是是是曾国藩理学思想及其实路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准则”,“其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对诸如此类观点,疑难颇多。关于曾国藩哲学思想的渊源《渊》文的题目表明指出曾国藩哲学思想的渊源,是文章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我从文章所说的渊源来看,只是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曾国藩自己及许多学者的看法。曾国藩哲学思想渊源之一,是以姚鼐为首的桐城派。其“为学渊源盖得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