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龚锐 《民族研究》2003,(2):36-43
如果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做一个总体的回顾,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正处于日益世俗化的进程中.文章以西双版纳三个傣族乡镇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并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世俗化的倾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转型时期西双版纳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人自诞生于世便要经历生、老、病、死等不同的人生体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人们往往会对生命的产生、延续、终结持有敬畏之心,这些重要的人生节点好比竹子的竹节,每到一个节点就标志着一个人走到了某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人们对于这些重要节点的重视也慢慢演化成为一种特定的仪式,因此便构成了人生诸多礼俗中最重要的四大项: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以及葬礼.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依水而居,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与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俗,使其人生仪礼既展现着傣族民族艺术的美感也展现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和光翰  和少英 《民族学刊》2020,11(1):66-75, 136-138
金平傣族是一个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可细分为白傣、黑傣、普洱傣以及曼仗傣等四个亚族群。由于历史渊源、分布地域的不同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其信仰文化具有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不尽相同的特征。本文在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平傣族的多重信仰文化进行初步探析,认为金平傣族的信仰文化呈现出以民间信仰和南传佛教信仰为主、兼有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信仰的多重信仰文化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多种信仰文化长期交融与变迁的结果。这一结论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界对傣族似为“全民信教”(信仰佛教)或“双重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的简单化认识。  相似文献   

4.
人自诞生于世便要经历生、老、病、死等不同的人生体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人们往往会对生命的产生、延续、终结持有敬畏之心,这些重要的人生节点好比竹子的竹节,每到一个节点就标志着一个人走到了某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人们对于这些重要节点的重视也慢慢演化成为一种特定的仪式,因此便构成了人生诸多礼俗中最重要的四大项: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以及葬礼。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依水而居,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与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俗,使其人生仪礼既展现着傣族民族艺术的美感也展现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不同时期的西双版纳傣族糯稻种植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其变迁轨迹和原因为主旨,其目的在于说明,在特定的语境下,即使边疆地区,国家政策对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糯稻种植的式微,不仅使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日益碎片化,也使其历史发展轨迹发生极大改变,由此而逐渐走向"现代性".本文希望通过"物"的视角,在述及"糯"的社会生命史之同时,探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家、边疆与中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色彩明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绘画技法大方多变,线条、构图等非常成熟,使整个画面交融和谐;壁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傣族民间传说故事和历史故事。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作为一种宗教艺术符号,不仅是傣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宣传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展现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传承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本文主要透过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这一宗教艺术表现形式,探究其哲学底蕴和审美意识,展现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傣族稻作文化的传统实践与持续发展──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个案研究郭家骥本文以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所获资料,对西双版纳傣族稻作文化体系中的农耕技术、资源管理制度、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农耕礼俗、观念意识和民族关系的传统与变迁,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经过笔者田野调查,以西双版纳曼村为例,介绍傣锦的工艺流程及其在傣族人民生活中的运用。傣锦作为一个族群特殊的标志,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被使用,而且还承载着人们的民族感情和精神信仰,成为了傣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化符号。  相似文献   

9.
傣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文身是指在人的身体上刺画花纹、图案或文字等,再涂以有色染料,使其成为人身上一个永不褪色的印记,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残酷"的艺术。佛教的传入使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始宗教与佛教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对傣族的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渗透和整合力,也让傣族的文身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本文介绍了傣族文身的悠久历史与宗教,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文化的大量植入,傣汉两族的通婚等都对傣族传统文身有着重要的影响,文身人群、部位等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分析了傣族当代文身艺术的变迁因素和发展现状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杨文安 《民族学刊》2014,5(2):43-45,119
傣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历史上南传佛教与封建领主统治、村社统治和社会等级制度紧密结合,长期维持着傣族社会的稳定,并对基督教的传播产生了强大的抵制作用。过去虽然有少部分傣族民众由于各种原因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但没有对傣族社会和传统文化造成大的影响。近年来,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现象再次出现,并有增长态势。对此,首先应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必然性、长期性和社会性,其次,应围绕焦点问题和突出矛盾,采用政府引导下的民间协调方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橡胶经济的发展,既有其自然之基础,又有其人文之动因。对橡胶经济背后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关怀,本质上也是对我国各民族间多元文化并存、多样生存空间的尊重和珍视。  相似文献   

12.
布洛陀文化的重构,为壮民族带来了认同的基础;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人民生活和生命的指南,宗教的经书和释义为人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是一套信仰体系。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及其文化代表了中国当代民间信仰的一幅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13.
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精神世界的神灵存在是现实世界中仪式举行的观念依据,祈求护佑的功利性意愿使得作为村落守护神的外来神并没有受到客观上的排斥,即便是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冲突也被主观上包容或消解。本文通过对年都乎村村落山神信仰与村落民俗的民族志分析,探讨村落信仰与仪式、民俗空间与村落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初,以茶叶生产与贸易为载体的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着西双版纳南糯山的(亻爱)尼人。茶叶经济的兴衰导致(亻爱)尼人传统文化发生了急剧的变迁。但与此同时,(亻爱)尼人传统文化的调适力也得到了彰显。在外部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这一个案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认识文化自身的调适机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事项,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甘肃永靖地区的傩作为乡傩的典型形式,有着其独特的生存价值。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将永靖傩的独特仪式和表演形式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 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表现在: 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 不少人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 不是科学地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 而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或坏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的方法论给予判决, 因而把民间文化, 特别是其中属于民间信仰 (如神鬼信仰、巫术迷信等蒙昧意识) 范围的种种文化事象的消极影响看得很重, 看作是人类理性思维和当前意识形态的对立物。(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 它自身包含着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宇宙、自然、人事, 都是无限的, 是人的知识理性和科学无法穷其究竟的。巫术、宗教与科学, 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的构成因素, 都是与人类共始终的。与把宗教看作是人类精神的鸦片一样, 把巫术看作是精神领域里的封建毒素, 同样是机械唯物论, 而非历史唯物论。(三) 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民间文化中蕴含着或洋溢着强烈的“生生不息”和“自强不息”的意识, 而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表现于个体、家庭、家族、族群上, 就是对生命意识的崇尚; 表现于国家、民族, 甚至个人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上, 就是对自  相似文献   

17.
先秦至魏晋是桃文化的滥觞和形成期。古人对灵魂不死的信仰以及在生活中对桃的崇拜,奠定了桃为仙品的文化内涵的基础。而汉、魏、晋出现的大量的有关桃的神话、仙话小说推动了这一内涵的发展,而此时兴起并不断发展的道教更是强化了这一民俗信仰,使桃成为民俗生活中的仙桃。  相似文献   

18.
龙王信仰是传承较为久远、分布非常广泛的民间信仰。历来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但大都是从文献典籍出发,探讨龙王的有关传说及龙王与佛、道二教的关系。本文通过实地田野作业,对当地民间龙王信仰的内容及相关民俗活动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唐日台村龙王信仰作为地方及民族文化系统中的活态民俗事项,是围绕农业生产(生活)而展开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征的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土司家族 ,从明初归附到民国改土归流维系了五百多年的历史。对西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鲁氏家族的宗教信仰是其家族得到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结合史料对鲁氏家族宗教信仰特点进行了分析 ,进一步论述了其宗教信仰背后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