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文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是否具有独立历史的学理依据?根据一般理解,文学理论史依附于文学史而存在。但是,文学理论史有其独立性。这种独立性首先体现在文学理论通过对文学概念的理解而影响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的写作。文学理论还有着独立于对文学现象的评述以外的来源。它与哲学和伦理学,与心理学和语言学,也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研究联系在一起。因此,现代文学理论不是从"诗文评"直接生长起来,而是文学现象评述与理论建构交汇的产物。理论有其自身的发展线索,所谓"接地",是指理论的种子在文学现象的"地"上生长起来。理论自身的历史是存在的,它有着自身形成、发展、成熟、衰亡的历史,就像物种一样。生物学比喻对这种历史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它真实地再现了春秋两百多年的政治风云、社会生活;《左传》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它有作者的想象和创造.因为在那个时代文学和史学的关系是那样的紧密,那样的难解难分.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时期西欧尚处于榛莽之中。由于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导致文化陵夷,民智闭塞,史学异常落后。与此相反,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史学却大放光明。它不仅远远超出同时期的西方史学,而且与中世纪阿拉伯文学、艺术、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相比,也毫无逊色。宏观地看,独树一帜的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在世界史学发展的长河中,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史学现象,拙文仅就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若干特点,略述于次。  相似文献   

4.
史学的学科性根植于其真理性。西方历史哲学史既是一个求索历史和史学真理的历程,也是一个为史学争学科地位的历程。1725年之前,史学被认为与真理无涉;自1725年始,以维柯、黑格尔等为代表的思辨历史哲学,论述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真理理论;自1874年始,以柯林武德及沃尔什为代表的批判或分析的历史哲学,论述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史学真理理论。这些真理理论,在逻辑上均无法自洽。自1973年始,以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为代表的叙事主义则直接把史学与文学等同起来,彻底割断了史学与真理的关系,从根本上消解了史学的学科性。尤其是在经过叙事主义的冲击之后,史学家追求"隐喻的真理"当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哲学的重要成就.在书中,海登·怀特认为自己获得了两项理论成果,一是确立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的诗学本质;二是展示了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思想模式的一般性结构理论.史学有文学的特征;但史学不等同于文学.历史学是一个追求真实而又无法达到完全真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哲学的重要成就。在书中,海登.怀特认为自己获得了两项理论成果,一是确立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的诗学本质;二是展示了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思想模式的一般性结构理论。史学有文学的特征;但史学不等同于文学。历史学是一个追求真实而又无法达到完全真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原理的问题,萨拜因按照运用某一种非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结果,尤其将其嵌入休谟反对自然法和社会科学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角度来判断,并诉诸于用逻辑学取代传统政治哲学的位置的做法,从而回答了这个问题。当辩证法只是被萨拜因视为外在于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基础而作为一种思维技术时,必定会让我们对萨拜因建构马克思哲学与其共产主义原理的联系方式形成一种错误的印象:事实与价值之间、历史的逻辑认识过程与赋予历史的现实性之间可能的长期冲突复又带到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原理之中,这一冲突直到今天不仅尚未调停好,而且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批判错误地将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原理理解成通过反复思考或从某些想法中推断而来的结论。简言之,那种所谓主观的、偶然的哲学,也包括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原理。不言而喻,这是从萨拜因自己的哲学出发的。他的论说不仅仍然局限于理性—科学形而上学之中,而且它也无法如马克思自己声称的历史科学那样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原理,并因此重新牺牲掉历史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文学批评凸显边缘和失语的情况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更是处于弱势状态。在各种话语争鸣之中,无论是本民族自身的文学批评还是汉族学者对民族文学的批评,都因没有真正把握民族文学的书写特征、价值取向、审美规范和历史定位而存在批评的软弱无力状况,既不能科学剖析问题也无法给予文学创作以有益指导。调整批评姿态、转换批评方法、更新理论资源,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综观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嬗变轨迹,我们发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四种要素在其间起伏消长,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核心化或边缘化的地位.先秦历史散文的叙事态度主要表现为经学性或史学性的,到了<史记>文学质素强化,史学意识自觉化,哲学精神核心化,经学层面边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开创了一个时代,也结束了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学史作为现代史学之一部,借鉴现代历史观理解和阐释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新时期以来,古代文学多方反思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历史有意拉开距离,强调重视文学本身特性的研究.这固然很有必要,但也带来了以下问题:一方面,古代文学研究依然承袭着现代历史观;另一方面,没有反思和修补与传统史学的断裂,也没有充分注意和同步跟上史学研究本身的新观念、新实践.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观念"面临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等方面的丰富资源,需要各有扬弃,彼此融合,以新的历史观推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证与思想并不矛盾,考证学者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史学思想的方式,他们往往寓思想于考证之中,议论与考证相结合,把史学思想建立在考辨求实的学术基础之上。他们多能贯通经史,移治经之方法以治史,对于史学研究的科学化、客观化起了推动作用,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不容忽视。在治学理念上,把考证与经世看成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统一关系,他们在解释、建构某种政治道德说教时,不脱离文献和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2.
古代希腊史学在哲学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了理性批判精神。希腊历史学家正是以这种批判和自由探究的理性精神为思考基础,在本体论方面形成了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历史发展有其自身规则的思想,在方法论方面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怀疑和批判原则,确立了以求真求实为史学宗旨的正统地位。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家中最具代表性,他们在理性的创作过程中奠定了西方史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海登·怀特通常被学界视为后现代史学的领军人物.但他本人却并不认同这种定位,坚称自己是“最后一位现代主义者”.事实上,怀特没有完全摒弃现代主义史学的基本观念,没有彻底否认历史的客观性,也没有完全取消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学科界限.怀特的思想中同时存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质.而怀特的学术立场与他特定的问题意识密切相关.他的理论最终归结点在于通过解构传统的历史与文学、客观与虚构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重建历史学科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欧洲启蒙时期,苏格兰史学派像大陆启蒙学者一样,把全部历史纳入研究范围,遇到一些不得而知或者不能确知的历史内容,就通过推测来解决问题,是为"推测史学"。它的产生有其合理性,其学术机制是:以自然科学超越神学、以演绎弥补经验不足、把共通的人性与特殊的环境相结合。它是启蒙学者对历史进行有哲学意味的探索,其表现方式是依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对未知的历史领域进行推测,它不仅是对神学史观的超越,并且是后世科学史学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不,他没有摹仿我。这是时代的问题,我们都抄袭了时代。——卡夫卡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约翰·堂恩中国的现代派可以说是由西方现代派相承而来。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和存在主义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禅宗思维对新时期小说的渗透,也不能否认作为现代主义手法的意识流和象征主义在中国文学中可以追溯到《离骚》以及李贺、李商隐和周邦彦的艺术实践中,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荒谬感和死亡意识的确在新时期文学  相似文献   

16.
探讨哲学问题之际,哲学家发现了一个显著而又无法掩盖的事实:原来自称为"哲学"的学问,居然从来也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哲学".为了从自身的尴尬境况中摆脱出来,哲学只得乞灵于科学.到头来,向技术化方向分化的结果,使得哲学变成狭窄的"管道"或"通孔"中的语言交谈或对话.哲学不仅未能脱离自身由来已久的尴尬处境,反而越陷越深了.人们无法不面对这一问题:哲学越是想说清楚"什么是哲学",就越是不能说清楚.这是哲学定义的二律背反,也是哲学的可定义与不可定义的问题.为了从这个二律背反的陷阱之中逃脱出来,需要从语言、思维、对象或问题、秩序等层面对哲学来一次"元"审视,并为哲学给出一个元哲学的构成性的界说.  相似文献   

17.
如何看待和处理"文""史"关系,决定着历史编纂的全局。它既是一个史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史学实践问题。章学诚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基于对"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的剖判,提出了"文史通义"的历史编纂理念。海登.怀特作为西方后现代史学的代表人物,在激进反思启蒙运动以来的史学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文史混一"的历史编纂理念。白寿彝作为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基于对中国史学史的哲学思考,提出了以"准确、凝练、生动"为基本内容的历史编纂理念。这些认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启发我们在历史编纂问题上,应该树立"文史相生"的理念,走"文史相生"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中国学者对西方史学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待兰克和汤因比的态度的变化可见一斑。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从思辨的历史哲学日益转向分析的历史哲学,反映了现代西方史学理论上的一场大换位;在中国,历史认识论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史学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在整个史学理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中国史学工作者还借鉴了目前流行的西方史学流派,例如年鉴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史学和心理史学的方法,为深化中国史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学主要指讲述真实历史、内容有史可稽的文学作品,它与纯文学作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后者以传说和虚构故事为基础。历史文学作品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双重特点,并因其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而为读者喜闻乐见。历史文学翻译不仅具有文学翻译的一般共性,还具有史学翻译的具体特性,主要表现在译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学术性两个方面。历史文学的翻译问题,也大多与此有关。本文根据历史文学作品的特点,通过内容、文体、专名和相关术语的译例分析,来说明历史文学翻译的规范问题。文章认为,只有在上述四个方面对译文加以规范,历史文学著作的翻译质量才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网络史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历史学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网络史学不能脱离传统史学的母体而存在,故传统纸质史学的研究对象仍是它的研究对象,同时它还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网络史学的史料来源极其广泛。所有的纸质的、电子的、图像的资料全部可以成为其资料来源。传统纸质史学中所用的史料考证之法,通过改造或借鉴可成为具体而有效的网络史料考证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