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国有资本在运营制度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缺陷 :国有企业内部所有者缺位 ;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国有企业部门管理的分散性 ,造成国有资产缺乏流动性 ;缺少资本运营的权威宏观管理机构 ,政出多门。对此 ,要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机构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体系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的宏观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2.
钱津 《学习与探索》2006,(4):182-186
企业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员工为本。员工是企业的人本,这是与企业资本相对立的范畴。人本是一个比人力资本更清晰,更实用,更有基础的范畴。客观上,存在着企业的管理人本、销售人本、技术人本和作业人本这样一种人本有机构成。由于企业的构成是人本与资本的统一,所以股份制企业的产权不等同于股东产权,而是具有集合性和公共性,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的法人拥有,并加以运作的产权。股东会不应该成为股份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相似文献   

3.
资本民主与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民主是股份民主、资本民主,股东的权力建立在所持股份的基础上,这由公司的“资合性”所决定。现代公司制度在坚持资本民主的前提下,设立各种机制为小股东权利的保护和实现提供制度平台,以表面上不平等的手段达到真正的实质的平等这一目标,使得作为资本联合体企业形态的公司有一个长久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基础。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小股东利益保护方面存在诸多制度缺失,确立、完善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已成为确保我国公司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处理好作为委托人股东的代表董事会和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公司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各司其职、保持平衡的企业治理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是目前我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不能健康发展的根源所在,我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出现诸如轻率决策、财务不透明以及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甚至内幕交易等严重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由此导致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乃至监事会被大股东控制.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减少国有股.这就涉及到国有股减持问题,应该尽快修改<公司法>,采取多种办法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人控制市场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解决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能从制度体系上和体制保障上构筑企业控制权的权利和责任的结构体系,形成企业权益人有关经营与权利的配置机构,进而建立起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而日本却不同,建立的是不完全法人控制的市场,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与体制保障机制,实施的是“双向式控制”的复合性法人治理结构。战后以来,这种不完全法人控制的市场一直居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绝对统治地位,并使日本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泡沫经济崩溃后,随着制度变迁和体制转轨,日本不完全法人控制的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正在发生新的制度变迁和体制转轨。  相似文献   

6.
日本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再评价 --以双向式控制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丽 《日本研究》2001,23(2):6-12
现代股份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公司治理结构又是现代股份公司的核心问题。所谓公司治理结构 ,是指在股东、债权人、从业人员 ,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的权利与责任的配置机制。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 ,股东所面临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就是如何监督经营者进而使利润最大化。与英美股东主权不同的是 ,由于日本的法人相互持股 ,主银行制 ,终身雇佣等特征 ,造成了日本公司的经营者兼有所有者 ,所有者兼有债权人 ,个人股东对公司的权限甚至小于普通职员的特性。这种非股东控制与经营者主权构成了日本传统的公司…  相似文献   

7.
现代商品经济的基础就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企业制度;法人企业制度的特点在于既有自主经营的经济权力,又有自负盈亏的财务制度;中国国营大中型企业只有实现产权机制和经营机制两种机制的转换才能成为法人企业;以法人企业为特征的“第二所有者”的确立和以“国有民营”与“国控民营”为特征的公有股份制才能给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结合创造必要而充分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无论建立哪种形式的公司制度,其根本目的都是通过资本运作或资本关系的有机结合,确立和完善最佳的双向利益关系,并在满足各自利益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自股份制公司建立后,再经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使股份公司的制度规范和运作机制日益规范化和合理化,从而在资本  相似文献   

9.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党建工作如何进行,这是摆在企业党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意见,与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涉及到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在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中,根据权力机构、经营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要形成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内的公司管理结构.而企业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股权结构是决定股份公司内部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效率的基础性因素.资本多数决原则下国有企业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决定了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形成、贯彻能施加的影响微乎其微.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内部人控制、隧道效应、国有资产的流失等均与之难脱干系.究其实质股东的利益冲突造就了公司控制权的产生,公司治理必须通过权利制约的安排调节平衡股东的利益冲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针对中小股东权益受损事件频发的态势,应以控制权与公司治理的相应关系为切入点,挖掘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深层原因,从公司表决机制、少数股东权以及中小股东诉权的制度设计三方面完善公司治理,规制控制权滥用,加强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约束机制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小春 《创新》2013,7(1):71-73,127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有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但由于股东派生诉讼约束机制的不足,实践中容易出现滥用股东派生诉讼的情形。建议从健全前置程序、缩小被告范围、引入股东诉讼费用担保机制方面完善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述前人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司代理问题和世界上现有的三种主要公司治理安排。我们认为任何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必须考虑一、该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二、构成公司治理的权力基础;三、股东的法律保护和大股东(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严笑丽 《创新》2007,1(6):94-96
设置股东代表诉讼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股东的经营监督和抑制违法的作用。但由于股东提起代表诉讼是为了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如何降低原告股东的诉讼成本对实现股东代表诉讼的立法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企公司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桂元 《学术交流》2004,(11):38-41
国有企业在组织形式方面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公司制改造,依照公司法建立完整有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目前,在一些国企改制后的公司中,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如政企不分,有相当一部分国有控股有限公司对行政依赖等。因此,在国企改革中不但要解决以上问题,还应该妥善处理好"老三会"与"新三会"的关系,落实股东大会的法律地位,完善公司内部的制衡机制和监事会机制,严格保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制度的个人权利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从主体性上看,要么是个人,要么是政府.现代企业制度是私人企业社会化的产物,仍然是企业.独立的个人经济权利是企业权利结构的基础,也是企业独立的经济职能得以实现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的基础是出资人个人权利.现代企业效率的主导因素是企业家个人经济权利.没有个人经济权利就没有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在国有企业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要在缺乏个人经济权利基础的土壤上走出一条现代企业制度逆向演进的道路,是"前无古人"的.国有企业的主体本来就是政府部门.政府在客观上不可能、在主观上也不能放弃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一定在于政府行政制度的现代化和行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杨典 《社会》2018,38(2):46-8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全球化和美式“股东资本主义”的兴起,“股东导向型”公司治理制度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被誉为最佳公司治理模式或“国际惯例”。它不但影响了德、日等发达国家,也影响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公司治理改革。本文认为,“股东导向型”公司治理制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由内生性和外生性两大动机驱动,经过两个阶段和通过三种机制完成。第一阶段是在跨国层面,“模仿性同构”机制和“规范性同构”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阶段是在国内企业层面,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要求企业采用新的公司治理模式,即“强制性同构”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对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不同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新视角加深对中国金融市场和上市公司的理解,对于反思西方新自由主义企业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A social stakeholder model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a concept tha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jurists and economists in the U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concept then became widespread on the European continent in the 1990s. More recently, corporate governance elements have turned up in other fields as well. When applied to social institutions, this model is referred to as 'social governanc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cept can be valuable in the social area. The debat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much more fundamental than the deba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management or between minority and majority shareholders. The esse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can be found in the pursuit of a situation of 'checks and balances', which gives the stakeholders the possibility to complement and control each other.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different stakeholders in the social area, their legitimisation as stakeholders and the practicability of a social stakeholder model.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组织属性,反映出在企业系统知识框架下的知识共享和互补,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能力型组织控制和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组织构架要求反映企业的异质性和组织知识的复杂性,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知识创新组织架构和知识流组织。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良 《学术交流》2005,(11):93-97
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公司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如何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公司结构过于注重保护出资人的利益,产生了“内部人控制”与“人才流失”等负面公司治理效应。在批判吸收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为解决前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应当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与价格,确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内部利益分配比例,合理分配控制权,实现风险与利益分配的相对独立与制约等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