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缩写就是做“压缩饼干”,即把你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通过删繁就简、削枝去叶,用简略的语言扼要地写下来。要缩写好一篇文章,首先是熟读原文,了解文章写什么内容,并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然后列出与原文相符的缩写提纲;  相似文献   

2.
竹子的秆形结构研究对竹林资源产量测算和秆材的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实心狭叶方竹的秆形特性及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实心狭叶方竹平均秆高为116.9cm,最高可达257.0em;地径一般在1cm以下,平均为0.495 cm,最大可达1.58cm;节间长一般为5-18cm,平均为11.1 cm,最长达20.2 em;枝下高一般小于70 cm,平均为44.1 cm.竹秆的地径与秆高、枝下高、竹秆重量、节间数等特征的相关性极为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0.971,0.921,0.886,三次方程最能反映地径与秆高、枝下高、秆重、节间数等特征的相关性,不同于其他竹种的研究结果.节问长度在竹秆中随着秆轴的升高表现出逐渐升高→基本稳定→逐渐下降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竹子其秆形各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性不强,其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旱。  相似文献   

4.
轻松一刻     
《社区》2010,(10):57-57
两个选择 有一次,马克搭乘小客机旅行,空姐问马克:“请问要不要晚餐?”马克问:“有什么选择吗?”“要或不要!”空姐回答。  相似文献   

5.
老方丈慧光法师从山下的花市买来一枝鲜花,送给刚刚出家的小沙弥。小沙弥对慧光法师的用意百思不得其解,就怯生生地问:“您送给我的这枝花,有什么讲究或寓意吗?”“当然有讲究了,”慧光法师莞尔一笑说,“花朵是草木的智慧啊。”小沙弥抱着虚心好学的心态,接着问慧光法师:“草木  相似文献   

6.
一布依语动词虚化实例布依语中,有一些常用动词,在日常口语和某些语言环境中常有虚化的现象,这是布依语动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动词虚化,表现在:一、词义虚化,动词虚化后失去原有的具体词义,或者词义不再具体明确;或者可译可不译,甚至无须译;二、词性虚化,由原来的实词性动词虚化作副词、助词、连词等虚词,或量词、能愿动词等较虚的实词,或虚化为合成词的词缀。请看实例:例一aul,基本义是“拿”、“取”、“要”,虚化用法有:(一)用在主要动词前当能愿动词“要”。如:xiofxif~ganxhams.①学习勤问学习要勤问。mizgvasrau…  相似文献   

7.
研究和实践证明,把某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等合理搭配种植,往往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1)麦棉套种这种配植方法对控制棉花苗期蚜虫十分有利。麦套棉由于小麦的屏障作用,不仅直接影响棉蚜迁入,而且棉田温度要比单作田低  相似文献   

8.
从六个方面,阐述地理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即:要恰到好处的情境设计;要让学生对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要留给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主观评价和提出不同观点的机会;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采取行动去“体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经历”;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生自身的行为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乡土或社区地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魏风·硕鼠》第三章:“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毛传:“苗,嘉谷也。”郑笺朱传无注,现代教材通常注作“庄稼苗”。 注作“庄稼苗”是不妥当的。诗首章言黍,二章言麦,都指一种作物;三章“苗”当也指一种作物。“苗”确实可以泛指庄稼,但这儿以不泛指为好。  相似文献   

10.
居室     
傣族的传统居室是即实用又美观竹楼。现西双版等地仍用这种建筑形式。介德宏等地有的因受汉文化的影响,已仿效汉族改用土墙芭草或覆瓦的平房。西双版纳村寨一般坐落在大河两岸,小溪之畔,翠竹环绕,枝阴覆盖。那一簇树叶中,就会隐现出一幢幢另致竹楼。一幢竹楼就是一个傣族家庭。竹楼周围栽种关香蕉、木瓜、柑油、芒果、椰子、菠萝蜜和仙人掌等热带果树与花木。第座庭院如一个小小的花园,一派诗情画意。竹楼是中国南方古代盛行的一个建筑形式,古称“千栏”或“高栏”、“葛栏”等,系木、竹结构,屋顶多为“人”字形,以上枝皮、茅草或…  相似文献   

11.
“竹竿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竿子”是宋代宫廷乐舞之引舞人,即指挥舞队进出场的主持人,由于主持节目对手持一枝“竹竿拂子”,故名。本文博征史料,就宋代乐舞“竹竿子”的概况,“灵竹崇拜”的民俗文化背景,作为器物的竹竿子由巫县演化为戏具的过程,以及“竹竿子”在域外的影响,都作了详尽的考述。这些,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天津市一家食品厂今年推出一种新的冷饮产品,就是以两种人即“小秘”和“大款”作了品名,那名儿就叫作“小秘傍大款”。 这则报道讲:“一些孩子看到这种冰棍与他们平常吃的不一样,出于好奇拿回家缠着家长问个清楚,‘小秘’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要‘傍大款’?”结果是“让一些家长瞠目结舌”。孩子没法也不可能去问厂家,但当记者“前往生产这种冰棍的厂家问为何起这个名字时,该厂的员工对此表示无法解释。”他们还想问问厂长,“厂长又避而不见”。  相似文献   

13.
对于《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章,历来人们一般从生死观的角度去诠解,此章其实还可从孝的角度加以阐释。孝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孝在当时有三层含义:一是侍奉活人,二是埋葬死者,三是祭祀鬼神;也即《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章孔子所说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路问事鬼神,问的是如何“祭之以礼”;“敢问死”,问的是如何“葬之以礼”。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强调的都是要“生,事之以礼”,即把行孝的重心放在侍奉活人即在世的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14.
一、栽培模式大棚草莓套种西甜瓜—晚稻—油菜(麦类);大棚草莓套种鲜食种甜(糯)玉米—早(中)稻—冬菜;大棚草莓套种菜豆—绿叶菜—麦类;大棚草莓套种菜瓜类(黄瓜、丝瓜、冬瓜)—冬菜;大棚草莓套种白萝卜—水稻—油菜。1茬口安排。为了减少各作物共生期,间套作物先采用小温棚育苗,成苗后移植于大棚,并根据各作物的生育特性,合理安排好播种、育苗、定植、收获期。一般6米宽的草莓棚室套种西甜瓜时,选定第2垄和第5垄种植,卧式或吊架式栽培,株距30-40厘米,亩载1000-1500株;番茄、黄瓜、菜豆可5垄定植,株距25-30厘米;丝瓜、南瓜、扁豆等采用2边垄…  相似文献   

15.
在宁夏南部山区固原、隆德、西吉、海原、彭阳、泾源县的一些汉民村庄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每与群众闲谈时,询问他们的祖籍何处?有不少人就会说:“问我祖籍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什么庄?大槐树老鹳窝下是故乡。”自明朝初年移民屯边以来,这种说法在西海固一带人中广为流传。一、大槐树人的由来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称山西人为大槐树人?原来,古时晋地有一种风俗,人们乐于宅院门前栽植槐树。槐即“怀”字谐音,源于《论语》“少儿怀之”之句。“怀”是少年后生眷怀父母家亲之义。因此山西民众为警告自己时刻铭记孝敬尊亲…  相似文献   

16.
庄秋水 《社区》2013,(23):46-46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篇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他估计回答十之八九是“求学问”。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任公自己给出的答案,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数理化、史地、国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农工商等等,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要成一个人,  相似文献   

17.
关于疑问句的性质与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疑问句的性质。疑问句属于句子的功能类别,而非语气类别;“疑问”范畴属于句法范畴。二、疑问句的范围。疑问句的功用在于“发问”,“有疑有问”是主体,“无疑有问”也属疑问句,“有疑无问”为非疑问句。  相似文献   

18.
黄小平 《今日南国》2014,(11):41-41
秋天,一片黄叶从树梢落下。被风吹着,在空中悠悠地飘。“妈妈,它要飘向哪里?”小女孩问。“春天。”妈妈答。“春天?”春天到了,小女孩指着一片绽开的新叶问:“妈妈,它从哪里来?”“秋天。”“秋天?”“对。还记得那片飘落的黄叶吗?”“记得。”小女孩说完,又指着一朵开放的鲜花问:“妈妈,如果花一直这样开下去,它最终要开成什么样子呢?”“果实。”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勘有“毋”“无”、“以”“已”、“归”“馈”之分歧,但均前者为是。“毋吾以”即“毋吾以居”,指不要像我一样(或与我一起)闲居在家。“方”指法度、准则。“哂”指笑,但此笑同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庄子·秋水》)中的笑。“撰”作“馔”,“馔读日诠”,诠指“善言”(积极进取的话语)。“沂乎浴”指“岁时祓除畔浴”。“风乎舞雩”指唱吁嗟雩祭(舞雩是雩坛之专名)。“咏而归”指咏唱《诗经·噫嘻》而归。“吾与点”一语,即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感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曾哲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与伴侣》2007,(11):63-63
儿子的姓名 一位女性申请职业时,老板问:“你有几个小孩?”她回答“五个。”老板问“那他们叫什么名字?”她回答:“晓明、晓明、晓明、晓明、晓明。”老板问:“都叫晓明,那你要叫他们吃饭时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