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高峰时期的一种指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领  相似文献   

2.
汕头市9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具体分析了汕头市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和主要特点;阐述了转移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转移中的一些新问题提出规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研究的力作──评《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艾松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一股规模空前的“民工潮”。这种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与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农村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化 ,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缺乏组织和管理的情况下 ,为增加收入 ,不断涌入大中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形成大规模无序的人口流动 ,时称“民工潮”。民工潮给城乡社会带来了广泛、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迄今仍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青年精神生活伴随着社会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性变化。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解冻期和反思期;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动荡期和突破期;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的迷茫期和调整期;90年代中期至今的选择期和重构期,青年精神生活的质量在提高,内容在丰富,并进入了一种比较理性的良应循环,呈现出不断发展的递进态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有人口12亿,其中有9亿是农村人口,农民收入增长得快慢与否,不仅关系到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目前,一方面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一方面是大量的城市工业品积压,产品滞销。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收入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不仅没有和我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同步增长,而且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因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远远没有发挥它的潜力。。一、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国的农民收…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逐点显现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但仅此还不足以及纳农村剩余劳动力。90年代以来出现的“民工潮”,即显现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客观必然性,也突出地反是非曲直出农村就业不充分的严重趋势。目前,我国近5亿的农村劳动者中,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已达几千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我…  相似文献   

9.
我国出生性别比与生育观念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出生性别比偏高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的人口问题之一。它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人们生育观从整体上看还需要进一步地继续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一、中外剩余劳动力定义述评自 5 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研究 ,经多次论争仍未形成共识。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学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也有诸多论述。笔者认为 ,中外学者对农业 (或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西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零值”说 ;另一类则是部分中国经济学家认定的“地—劳比率变动”说。此外 ,也有中国学者运用钱纳里的国际标准比较方法来测定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了弄清这一概念并作出正确判断 ,我们愿对这几类概念作简要述评。“零值边际劳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城市经济理论为视角,从加强城市经济中心地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两个大的方面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地转移。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而过多的农业人口滞留在农村则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症结所在。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降低农业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末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域流动,这是生产商品化、农村工业化、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人们的观念、经济体制、劳动管理制度、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条件制后性的原因,一些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及其流动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4.4亿多人,剩余劳动力有1.2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相似文献   

14.
黑树莓、红树莓是我国科研究部门80年代中期从美国引进的。因其不受农药污染,且营养丰富,深受市民欢迎。去年以来,我国从南到北,不少传媒体以不同方式加大了对树莓的宣传力度。看来,树莓有望成为农村调整种植结构后的又一新项目。  相似文献   

15.
流动大潮背后的农民养老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突出表现形式的“民工潮”冲击城镇社会以来,这个潮头涌动愈来愈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他们的转移也给农民养老保障机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张传燧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成人教育,改革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G72090年代农民工跨区域大规模流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全国跨省区流动的农民工大约6000-8000万。但这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4。9...  相似文献   

17.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几点想法叶祥松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4.4亿多人,除务农者外,乡镇企业吸收了1.2亿人左右。剩余劳动力有近1.2亿人,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到2000年则增加到2亿人以上。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处于高度流动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畅转移对提升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暴露出诸多特殊问题,刘易斯模型已不能完全适用,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点,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修正和补充并积极探索新的应用形式,不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提高经典理论的适用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女人世界》2006,(8):70-7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已不仅仅为了果腹,现代人更追求健康、营养的饮食。饮料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代:80年代初,碳酸饮料风行一时;80年代末,可乐进入中国;90年代中期,乳酸饮料大行其道;21世纪的今天,第四代饮料陈醋饮料,正以其健康、营养的优势而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  相似文献   

20.
美国、日本、印度三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遇到农业劳动力如何转移的问题。美国和日本转移速度很快,印度则比较缓慢,而且在转移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问题。在整个50~70年代中,我国农村积蓄了大约2记过剩劳动力被“隐性化”滞留在农村。83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而形成“民工潮”。目前,常年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大约5000~6000万人,且正以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