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15年3月14日,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了"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徐杰舜教授从教5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分上下两场举行,分别由唐国军和徐杰舜主持,有20余位教授、博士发了言,对徐杰舜教授推动人类学学科发展做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马通先生是全国著名的回族、伊斯兰教专家,其从事民族宗教研究50年暨著作再版发行座谈会2000年8月18日在省民委六楼会议室举行。这次会议由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和宁夏人民出版社联合主持召开。这次会议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30余位从事民族宗教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民族宗教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妥进荣主持座谈会并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  相似文献   

3.
2014年12月7日,由民族大家庭杂志社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联合主办的“土家之源·魅力长阳”民族文化发展座谈会在长阳召开.来自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座谈会.这是庆祝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座谈会由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军主持.  相似文献   

4.
2008年7月12日,"企业人类学:实证与应用研究"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民族研究>编辑部和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学术筹备办公室联合主办.近20位会议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盛世同乐公司,中国航油集团,知识产权出版社等10多个单位.会议由<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刘世哲编审主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2007,(10):58-62
1957年 8月《民族团结》试刊号出版,时任中央民委副主任的萨空了同志首任刊物主编。中央民委党组为此召开两次座谈会,会议由副主任汪锋、杨静仁、萨空了主持,老舍、翦伯赞、吕振羽、翁独健等民族界、文化界在京知名人士等四十余人出席。  相似文献   

6.
学术交流     
1988年11月5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应用经济与社会研究所高级研究院士纪宝坤博士及其夫人来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作学术访问. 为此,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召开了学术交流座谈会,会议由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徐基述先生主持.参加座谈的还有《黑龙江民族丛刊》副主编波·少布、民族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韩有峰等.会上纪宝坤博士介绍了在澳大利亚国居住的土著民族情况,徐基述所长对黑龙江省少数民  相似文献   

7.
时光飞逝,中秋又至!2011年9月23日,是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覃乃昌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由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广西壮学学会、广西民族研究学会联合举行的纪念覃乃昌先生座谈会在南宁隆重举行。相关高等院校、民族研究院(所)、博物馆、新  相似文献   

8.
11月14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组织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挂职锻炼干部培训班结业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铁林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主持。今年,是两部一委组织少数民族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2010,(6):74-7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60周年座谈会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由中央台副台长赵铁骑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写信祝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0.
王兴刚 《民族研究》2004,(3):105-105
20 0 4年3月2 6日,《民族研究》编辑部与西南师范大学在西南师大桂园会议室举行了题为“西部大开发与西南民族史研究”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刘世哲编审、马骍编辑,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黎小龙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张诗亚教授、王德清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张明富教授、蓝勇教授、张文教授、徐难于博士,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喻遂生教授,以及上述院所的部分师生,共计2 0余人。会议由副校长黎小龙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西部大开发与西南民族史研究”议题展开讨论。刘世哲编审首先介绍了《民族研究》杂志的办刊…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是必然的,要做好保护工作,就要发掘其自身的生长要素,从而采取相宜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提高民众的自觉意识、实现可能的功能转换、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等几个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防止只做“搭台”的角色、搞“官员工程”、脱离群众、不看对象搞“一刀切”、过度开发和文化造假。  相似文献   

20.
乌兰 《民族研究》2012,(1):61-70,109
《元朝秘史》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学文献,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长期以来研究成果不计其数,涉及历史、语言、文学、宗教、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其中,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开始得最早,取得的成绩较大,受关注的程度也较高。然而《元朝秘史》文献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继续扩展和深入的空间。例如在《元朝秘史》版本流传的考订方面,随着客观环境的逐步改善,某些方面已经有条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完善,有必要对以往的研究做些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