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公路工程处直属于省交通厅,担负全省主要公路桥梁建设任务,属下有五个工程队、机修厂、材料供应站和服务公司等11个单位。目前在岗人数近6000人,其中,外来民工近4000人。有90%的职工长年工作、生活在遍布全省各地的40多个施工点。同时,有55%的职工属工农户,每年有不少职工休假,也有不少家属来队探亲。职工分散,流动性大,来队探亲家属和外来民工多,是他们的突出特点,也是计生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在。近几年来,他们针对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着重加强对外出施工职工、来队探亲家属和外来民工等几类流动人员的计生管理,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化解了难点。  相似文献   

2.
上海外来与本地劳动力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已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最有效的途径,也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相对他们付出劳动而言,城市外来劳动力收入比本地劳动力低得多,绝大多数收入仅相当于城市正式职工的一半甚至更少。据调查,2003年在上海从事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仅为800元左右,大大低于上海户籍人口1847元的平均月工资。如此大的收入差距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上海为例,主要根据实地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在分析外来与本地劳动力人口学特征和就业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两者收入差异,并对影响收入的因…  相似文献   

3.
上海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补缺替代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90年代以来 ,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本地下岗待业劳动力日见增多 ,与此同时又有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劳动力涌入就业 ,本地劳动力下岗待业与外来劳动力“上岗”就业同时并存发展 ,构成了上海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主要从上海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展及分层特征、上海本地劳动力的供给规模及劳动供给行为特征、外来劳动力的基本属性及劳动供给行为特征等几个方面 ,对上海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的补缺、替代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民工城乡两栖型就业与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工的城乡两栖型就业这个角度出发 ,重点分析了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民工城乡两栖型就业的特点 ,并对民工的城市化归宿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流动人口就业中男女平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月新 《南方人口》2003,18(2):19-23
本文就流动人口就业中的男女平等问题,通过对669名居住上海四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和45名在上海三家医院妇产科生产和看病流动妇女的访谈,以及企业和各层次外来劳力管理人员的访谈和调查资料的分析,从促进流动人口就业中男女平等出发,探寻有益于流动妇女发展和流入城市发展双赢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1993年底对上海外来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结合对上海五家企业的典型调查,对流入上海的并在企业工作的外来劳动力的人口学特以征及他们在上海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上海的外来劳动力的管理和使用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与社区化管理──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是近年来城市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上海为例,以对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分析和类型划分为基础,阐述其管理意义,并在社区理论、人口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内容、模式、机制和保障条件,并试图建立起社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对湖北省不同规模城市进行外来劳动力对城镇就业替代实证分析发现,外来劳动力对本地劳动力替代的范围和水平有明显的扩展。外来劳动力在金融保险业已经占据主导位置,在采掘业、制造业等行业外来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就业具有较高的替代水平。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随城市规模的增加,替代水平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基于户籍制度的分层现象,为不少学者所关注.近年来,大城市劳动力市场态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就业冲突日益显现,外来劳动力对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问题,不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政策性问题.我们设计并在武汉市实施了一项调查,通过比较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就业行为,研究外来劳动力对本地劳动力的影向.该项调查的主要特点,一是根据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设定样本框;二是参照外来劳动力就业结构,选取正式迁移及本地居民两类人群作为对照样本;三是将所有样本划分为雇员与雇主(包括自我就业)两种.调查发现,就雇员而言,外来劳动力、正式移民、本地居民等三类样本在就业渠道、工作时间、收入决定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雇主中,三类样本的差异则要小得多.这种现象包含着多方面的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女性劳动力居多的城市下岗待业群体,不仅形成了再就业的巨大压力,也使外来女性人口的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上海市纺织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梳理分析,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对上海市外来女性人口就业的影响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特点,评估了上海城市居民对外来女性人口就业的认同程度,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外来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和途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如何解决沿海城市不断涌入的外来劳动人口和本地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基于对近年青岛市外来劳动人口状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该城市外来劳动人口的主要特点,分析阻碍吸纳外来劳动人口的原因。根据"敞开大门、城乡兼顾、平等对待、有序流动"的原则,提出改善管理、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超大城市的代表,探讨中国超大城市常住外来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就业空间错位要高于常住户籍人口,且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错位形态存在差异。分行业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公共服务业常住外来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相对较高,而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相对较高。由计量分析发现,住房价格水平、就业集聚规模、高端产业比重和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对不同户籍属性人口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差异均产生相似的影响;而租赁户数比重和低端产业比重对不同户籍属性人口的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则产生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外来劳动力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考察了苏南农村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在个人特征、工作条件及收入等方面的性别差异 ,分析了女性在就业和工作中面临的不同于男性外来劳动力的待遇及其原因。主要结论有 :发达地区男女外来劳动力收入存在着较大差异 ,除了受教育程度 ,地区差异外 ,性别歧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应当进一步规范就业制度 ,尽快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市场障碍 ,加强对外来劳动力的综合管理和服务 ,为劳动力的充分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小城镇外来劳动力的实地抽样问卷调查 ,考察了两镇外来劳动力的一般属性、迁移、就业、经济收入及将来意愿等基本状况 ,在此基础上 ,系统、客观地分析了外来劳动力对小城镇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这对小城镇制定吸引和管理外来劳动力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育登  胡记芳 《西北人口》2008,29(4):88-92,97
本文从群际传播视角出发。探讨民工社会认同形成机制,并结合作者相关社会调查研究,对民工社会认同危机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化解民工社会认同危机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外来工:社会学、经济学视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利用1997 年“北京外来工调查研究”课题在北京东城、崇文、朝阳、海淀4 个城近郊区做的定点问卷调查( 外来工238 人) 和访谈调查(50 人) 及1997 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资料,从社会学、经济学视角研究城市外来工( 流动民工) 的就业方式和生活交往方式;外来工的内部分层结构及其经济社会地位;外来工的工作、休息及福利待遇状况;外来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对城乡经济发展及个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如何解决沿海城市不断涌入的外来劳动人口和本地劳动人口的就业矛盾 ,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一些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对近年来青岛市的外来劳动人口状况展开调查 ,在基本摸清该城市外来劳动人口主要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阻碍吸纳外来劳动人口的原因 ,并结合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 ,提出加强服务、改善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力度、人口流动行为与户籍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户籍制度保护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工业化乏力和劳动力市场素质门槛是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根本原因。基于人口流动行为的分析 ,阐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可能使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入住集镇或中小城市 ,但并不能根本改变民工在城乡间或城市间的“钟摆式”流动特征 ,难以达到促进城市化从而促进就业转换及扩大就业的目标 ,最后是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化工集团公司新桥矿现有职工3700余人,由于矿山生产的特殊性,人员构成极其复杂,除全民固定工、全民合同制工外,还有征地农民工、外来矿山的合同工、集资工等,计生管理难度大。特别是自1987年以来,矿区附近新建村的5个生产队划为该矿管理,...  相似文献   

20.
陈浩  刘锡安  曹亚 《西北人口》2011,32(1):36-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两潮两荒"表明,农民工转移反复性与劳动供求波动交替出现,但尤以农民工就业的脆弱性为突出。当然,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上存在的差异,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地区的调查发现,不同区域农民工就业演变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为分析劳动力供给波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对不同区域返乡农民工就业现状、决策动因及演变趋势展开调查研究,进而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背景民工提出适宜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