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从微观角度对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间同一关系的生成原因作了考察。认为:认识主客体的同一根基于活动基础上的相互作用。活动是同一的基础,相互作用是同一的终极原因。以现代心理学成果为依据,文章考察了认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刻划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选择、分离、重组、转化功能及客体作用于主体的刺激、选择与改造方式,展示了认识主客体同一生成的具体机理。  相似文献   

2.
皮亚杰关于主客体问题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从个体发生的角度表述主客体的关系,阐明认识始于主客体的分化,“活动”在主客体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客体是由主体建构成的,主体对客体的建构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个体认识发生以及主体能动性的微观机制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构建主客体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一门学科体系都是一种认识活动的结果,而主体和客体构成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两极.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了对之从两大块、四小块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传统模式,这样更有利于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也有利于剖析人类对真、善、美这一终极目标的追求,还有利于展示其学科体系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确定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满足了认识主体需要的属性,使由此肯定了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在认识阶段,认识真善美的次序是:美—→真—→善;在实践阶段,其次序颠倒为:善—→真—→美。因此引起主客体位置颠倒,真善美内涵变化。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关系类型主要有:完美型、朴拙型、虚伪型、丑恶型。其关系与矛盾表现为现象与本质、目的与效果、客体与主体、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相似文献   

6.
自由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自由与必然、自律与他律、改造与享用等一系列范畴。为了把握自由的本质,理顺自由与上述诸问题的关系,有必要对自由的要素和结构做一番分析。当我们对自由进行结构性考察的时候,就会发现,自由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是双重和双向的统一。首先是主体统一于客体,而主体统一于客体又可分为两层,一层是知的符合,另一层是行的顺应;其次是客体统一于主体,客体统一于主体也可分为两层,一层是客体按照主体的计划改变,以符合主体的目标,二是价值客体和改造客体的活动本身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自由就是以上诸要素的有机统一,是主客体达到双重双向统一所进入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正>道德,作为社会历史调节机制,在反映和协调历史主客体关系时并不直接以客体为对象,而是表现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从主体需要的角度判断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因而在本质上表现为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利益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对  相似文献   

8.
读者阅读活动本质上是不断接受信息、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认识水平的活动。读者阅读活动更是读者主体与文本客体或作者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持续建构过程。关于阅读活动跟主体的认识格局关系密切。读者的阅读能获取信息量的大小,接受能力如何还与主体认识的同化和调节能力相关。主体对知识的获得与积累,都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阅读认识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阅读信息获得与接受是主客体的持续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实践的、社会性的观点看,认识不但是能动的反映,而且是全面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着客体的性质、关系、结构和功能,而且还反映着主体的需要、能力、活动以及主客体关系。因此,认识是对主体和客体的全面反映。如果我们承认物质概念的宽泛性、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联性、认识的差异性、认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部分的逻辑一致性,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反映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几种看法:(一)主客体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组成部分。1.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同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同时产生和存在,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没有主客体关系,既说明不了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也说明不了存在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2.思维与存在关系既是把握主客体关系的基础,又要靠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来充实和深化。通过对主客体关系的不同理解,使不同的认识路线具体化和深化。3.恩格斯从未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只有一个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他常把精神与物质关系同人与自然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放在一起加以阐述。4.思维要反映或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必须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离开主客体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第二方面问题是空洞的。5.主客体关系问题历来为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是客体根据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体一定是人;客体是被人所认识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及人自身。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新贡献杨宁主体和客体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认识史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而展开其内容。”①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人类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认识史的一个核心内容。一般认为,哲学认识史的实际过程,是从客体入手,进而...  相似文献   

13.
主体和客体是相对应的范畴,并且各有其自身不同的哲学特征,然而在秘书活动中,主体秘书和客体领导的特征却呈现出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是由于秘书活动对领导活动的依赖性所造成的.加强对秘书活动中秘书和领导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和客观地认识新时期秘书活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得以实现。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需要主客体条件和中介条件。主客体条件主要包括主客体的态度和能力;中介条件主要指网络媒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主体以‘为我’方式构建、教育客体自主选择信息、主客体彼此不断接近"的过程。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应着重从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互联网络的教育功能和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体现为一种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评价。从主体评价的角度看,国家形象跨文化生成的构成因素包括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及主客体之间的价值事实等。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从主体获取客体国家相关信息开始,然后选取评价标准,再根据评价标准形成价值判断。这一过程受到主体文化透镜的过滤,渗透着主体的需要、价值观念等,同时还受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偏见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防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教育引导、思想影响等方面,是一种教育价值。国防教育价值是在国防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国防教育活动中主体教育需要的满足或实现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表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关系的范畴,表示的是客体的功能属性对主体需求的满足。分析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即是分析作为客体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功能属性是否满足作为主体的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通过分析此价值关系中的4个因素:主体、主体需求、客体、客体功能属性,勾画出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解读工程实践和工程哲学的关键。在工程实践中,主体是多重主体,客体也是多重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理解工程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审美欣赏作为一种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它的发生,总基于特定的审美关系的构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构成,离不开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这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缺一,审美关系就难以维系,审美欣赏活动的展开更是无法实现、无从谈起。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发生学的认识论说:“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于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同样,美——作为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欣赏活动中对对象的一种认识、一种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在主客体关系视野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在主客体关系视野内张文喜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作过考察,在主客体关系视野内,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从与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也可以仅仅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主体指向客体时的状态,是外向的、客体化的,最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