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 100 年来六朝都城建康研究状况的分析,将建康城的研究分为发韧、停滞、活跃三个阶段,着重介绍了第三个阶段的主要成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六朝建康礼制建筑的地位、作用和位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最近 发现的钟山六朝祭坛的性质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4.
六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和动乱的年代,三百多年间,政权更替频繁,战争时常爆发,人口迁移不断。面对这充满动荡和血腥的社会现实,社会各阶层的首要任务便是如何适应这一战争纷纭的环境;国家政权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通过军事行动来保全自己或进而统一全中国。本文通过对六朝建康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建康城形制和规模的分析,阐述建康城在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的军事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六朝文化概论》对六朝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研究,全书体系严谨,结构合理;对史料的广泛占用和动态引用,表现了作者很强的学术敏感性和学术成熟度。在占有大量新材料和努力吸收了多年来六朝文化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作者深层次挖掘了许多新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薛冰 《金陵瞭望》2007,(14):64-64
从东吴开始.历代南京城都以清凉山和石头城为西边的重要据点。南唐与明代修筑的南京城墙,也都以石头城为西垣。  相似文献   

7.
六朝邻里关系中鼓励进取、促人向善的社会价值观普遍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乡邻重视社会舆论对士人的评价,才学之士受到尊重,有的人因此进入政坛。邻里对贪财之人都很鄙夷,有才而无德的人受到乡邻的轻视。因倡导以孝治天下,有孝行的人受到邻里和官府的广泛关注。邻里之间以和睦相处为主流,体现为邻里之间相互帮扶,共渡难关。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邻里中有号召力的人,能够率领乡邻抗敌自卫。官府也为强化邻里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邻里之间的不和谐表现为欺压良善、相互仇杀等。  相似文献   

8.
晋宋建康城市形制为套城制,第一重宫城设有六门,六门外置行马,为宫城外部空间的重要管理设施;第二重都城也以六门为标志,六门内人员出入行止主要体现在行车分道制度等。建康城市的空间管理突出了统治者在空间划分和对人的行为约束这两方面的控制功能,凸现了城市行为空间的等级制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9.
哀辞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哀悼夭亡者的文体,形成于东汉至魏晋六朝时期,与当时浓郁的感伤文化、感伤文学氛围有关。汉代哀辞无存。现存魏晋六朝时期曹植至梁简文帝等人的哀辞18篇。其中3篇有短序,序用散语,辞用韵语,或骚体,或骈体,或诔体,篇幅在数十字至二百字之内,内容以抒发丧失亲人的悲伤哀痛之情为主,极少叙事因素。与哀辞相近的文体有诔、哀策、吊文、祭文等,这些文体互有异同。此时期的挽歌和悼亡诗也很特殊,但与哀辞有诗、文之别。  相似文献   

10.
六朝是一个对女性既严苛又宽容的时期,礼教的蔓延还未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一方面树立了一些女教的典范,另一方面风雅与才情兼具的女性成为文人歌颂的对象。这种对于女性的社会风气直接体现在仕女画中,出现了女教的样本与理想化的女性图像。  相似文献   

11.
六朝隐风盛行,究其原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隐逸开始接近山水形象美质,注重对人生美学意义上的思考,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隐居从单一的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向诗意盎然艺术化的生活情趣转变。六朝隐士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促使隐逸朝着士人的本性生活回归。六朝隐逸文化与生命意识有着紧密联系,追求长寿养生,乐死成仙等"摄生"之道,是隐逸思想的重要内涵。佛家思想与隐逸文化合流,不但深刻影响了隐士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参与塑造了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与思维习惯,进而影响到诗歌创作,并最终促成了佛理隐逸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六朝时期火灾频繁发生,并具有规模大、破坏性严重、相对集中的特点。火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重了六朝人民的负担,并加剧了六朝生态环境的破坏。六朝时期对火灾的认识尚不科学,但开始注重对火灾的救助和防范。  相似文献   

13.
六朝倡伎考     
本文对孙吴、东晋及南朝时期的倡伎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说明六朝时期的倡伎,主要是指以歌舞为业的艺人。官伎与家伎,是六朝倡伎的两种主要类型。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南齐年间开始出现私妓。唐代诗人写了不少以南齐名妓苏小小为题材的诗,写出了这位南朝江南名妓的卓越才华、凄厉身世与不幸遭遇。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杂传,抛弃正统史传对人物的历史化定位,关注个体生命,描写日常生活,人物传写趋向生活化;摆脱了史传对政治资鉴和道德劝诫目的的追求,关注人物性格,注重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传写趋向个性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物进行从外貌到性格品行的传神写照,刻画出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从人物传写的取向与重心,还是就人物形象本身而言,汉魏六朝杂传的人物传写都体现出明显的小说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兴是中国古典文艺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诗经》六义中的兴与比常常以一体化的形式出现,并在后世的阐释里承担着美刺的任务,而钟嵘《诗品序》中却已出现了与以往迥异的内涵,这个内涵是对比兴传统功用的超越,也就是说,后世具有浓厚美学意味的兴与比兴之兴本是一体化的,浓厚美学意味的兴只是在比兴之传统功能淡化、比兴所依附的自然逐步被审美化之后才产生的,这是一个功能的转化。但是,刘勰等却认为在六朝“兴义消亡”,这个观点是将传统的比兴之兴与美学意味的兴割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由于儒学传播及家族延续的需要,家训大量涌现,形成了我国古代家训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六朝家训具有和族睦宗、修身砺行、敦诫勉学、传教为官、处世之道等文化内涵。它既是先秦两汉家训的终结,又是隋唐家训的起点,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在今天,如果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六朝家训的很多内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