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小说发展,自"五四"新变以来,已近百年,而当下诸多迹象表明,中国现代小说传统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向,正应"百年中变"之数。作为当代小说诸家的一方重镇,贾平凹正是这一重大文学史转折点上的标志性人物。从《太白山记》到《老生》,贾平凹以睥睨百代的文学野心在"中国小说时空""中国变形意象""笔记、话本语体"等方向上,对古老中国想象世界的方式进行了当代转化并以体量惊人的文学长度清晰地勾画出这一文学史转向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家对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意识流"表现手法、"荒诞派"表现手法以及"黑色幽默"表现手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绩。对其进行总结和梳理以及寻找作家们进行艺术探索的原因,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爱民 《兰州学刊》2012,(11):96-100
视觉时代的图像霸权使小说的生产、传播、阅读方式等发生了变化。新兴媒介的渗透为小说的生存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图像思维的渗透为当代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小说批评中出现的"视觉化"倾向,表现在小说与影视之间的互为参照,小说的文化批评、互文批评和对比批评等都是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批评范式,拓展了当代小说批评的空间,为小说提供了适合时代发展的审美标准。而同时,小说批评的市场化、仪式化和批评主体的"去精英化"等现象,也是我们在讨论当下小说批评时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艺术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的现代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说"空白"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是因为作家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有意为之;作家对人生的困惑构成的"空白";作家难以表述的复杂情感造成的"空白".探讨小说"空白"的审美效应,是为了摸索小说艺术"空白"的创作规律,使读者在参与小说的再创造中,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5.
陈卫星 《天府新论》2009,(1):141-143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它给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深得人心的现代小说观念是中国小说理论史构建者以简驭繁的法宝.但这样的研究带有很明显的"先入之见",不可能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抛弃成见,对历史有"同情之了解",依据史实和史料说话,以"真实"为小说理论研究遵循的准则,是构建较好的中国小说理论史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论世纪末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寿桐 《东南学术》2002,(4):125-134
世纪末的小说批评值得关注的现象 ,首先是一些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传统的格局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研究课题 ,如通俗小说、历史小说、少数民族小说以及弱势小说家的研究等 ,却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建构 ,成为世纪末小说研究的重要收获。与现代小说研究沉闷、萧条的边缘化状态完全不同 ,当代小说批评和评论在貌似繁杂的流派纠结中不断地出概念给命名 ,在眼花缭乱的文学现象中经常地发现新路向新动态。借乎热衷于理论的批评家恰恰缺乏本土性和原创性理论的导引与充实 ,只能借助西方的新批评观念对当代小说作隔靴搔痒式的论述和总结 ,于是这样的小说评论越是热热闹闹则越让人产生空空洞洞之感。  相似文献   

7.
李莉 《社会科学论坛》2007,(16):188-191
作为小说类型之一种,"乡土小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常以属概念身份涵盖与乡土相关的诸如"农村小说"农村题材小说"乡村小说"等概念,从而遮蔽了这些文本特有的时代个性,产生指称混乱.为了准确地概括这类小说的共相,确定"乡土小说"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有必要给"乡土小说"正名.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小说审美观念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本文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个特别的小说文本:汪曾祺的《受戒》和阎连科的《受活》,予以比较对照。对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历史变迁,做一次文学史视角的考察。文章比较了两部作品不同的美学意义及美学根源,并从中总结出当代小说审美观念变迁的经验得失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对于新时期中国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与接受心理的角度,<百年孤独>在"寻根文学"、"先锋小说"、90年代"新历史主义小说"、"家族小说"中都能找到诸多影响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年孤独>为中国当代小说确立了一种文本典范.这一带有明显"契合"和"创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百年孤独>与中国当代小说之间的"历史会通"关系.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资源,它所确立的文本典范意义,还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掘空间.  相似文献   

10.
刘庆元 《云梦学刊》2008,29(4):134-137
1910-1920年<小说月报>域外小说翻译主题以科学小说、情小说、军事题材小说为主,且多为短篇小说;翻译策略上体现为"译述".无论是翻译题材,还是翻译方式都是民初这一特定时期的产物,而对晚期"林译"的解读无疑是全面了解这一特定时期翻译行为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开辟"民国史"等独特题材、探寻人类的普遍生存困境、尝试现代小说叙事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著名广西籍台湾作家白先勇小说鲜明而独特的创作个性与写作成就,也标志了白先勇小说在上世纪50-70年代两岸四地中国当代文学史大坐标中所处的不可忽略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有关研究东北文学、东北文化的论著渐多,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但较全面研究东北当代小说的专著,据我所知,何青志的《当代东北小说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 0 0 3年) ,还是第一部,对认识东北当代小说状况大有益处。该书作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尽管著作还嫌匆忙,还有遗珠之憾,但其成就还是显而易见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小说作为时代的晴雨表和历史的艺术记录,总是或隐或现地展示时代的风貌。因此,作为对其发展状况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总是脱不开对社会历史进程的研究。东北当代小说研究当然也不例外。东北当代小说同中国当代文…  相似文献   

13.
清末到"五四"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不少学者从多种角度描述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和特征,但对推动转型的动因没有给予充分观照.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民性改造对文学格局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中的"新民"小说到"人的文学"的演变,带来了域外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变化,最终推动了中国文学格局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把现代小说研究置于中国文化语境中,在文化学视域进行审视和研究时,通常会出现"失语"症状,因为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现代小说是"欧风美雨"孕育的新文学式样。这样一来,现代小说的文化根基就完全站在了西土之上,传统文化失去了应有的言说空间,这显然与现代小说发生发展的事实不相符合。那么,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究竟给现代小说提供了什么样的养分?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把《红楼梦》与现代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回答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先锋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的可能性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既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传统,标志着一个阶段文学样式的丰富性及其可能达到的高度;先锋小说家对现实缺少整体的把握和反映;在小说技巧上模仿有余,创新不足并忽视了读者的重要作用而导致受众缺乏.其积累的小说技巧成为当代写作的宝贵的资源而承传下来.艺术先锋的探索精神仍旧需要提倡.  相似文献   

17.
"反右"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浩劫,知识分子当时经历了惨痛的肉体和精神折磨.尤凤伟的小说<中国一九五七>写出了知识分子灵魂的丢失与坚守的痛楚,给今天的知识分子留下了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8.
“类后现代叙事”是中国当代小说中一种极为独特的叙事文本,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叙事”在发生、演进过程以及在叙事艺术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萌芽状态的"准小说".和后世成熟的小说相比,"准小说"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更明显,作家的主体创作意识不强,艺术上比较粗糙."准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历史小说、寓言小说和对话体小说三类.  相似文献   

20.
季桂起 《文史哲》2004,(5):55-61
心理学对于"五四"小说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五四"小说借助于心理学的影响,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小说把艺术表现的重点由人的外部生活世界转向人的内部精神世界。这形成了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实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当然主要是文化环境的变革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但心理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心理学为"五四"作家提供了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加深了"五四"小说对人的认识和表现的深度,促成了以情感抒发和心理显示为主要追求的"心理小说"写法的大量出现。其次,心理学帮助作家去深入探讨人的深层心灵活动,使他们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探求,从而能够塑造出具有现代人精神深度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五四"小说作为"人的文学"的内涵。再次,心理学促进了作家对小说性质和特点的理解,推动他们对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述技巧和描写手法等艺术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最终形成了小说艺术模式的全面变革。第四,心理学帮助作家深化了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理解,为"五四"小说借鉴外来新潮小说艺术从而实现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