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陀山的观音信仰有悠久的历史,迄今已千年之久,依然盛行不衰,对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俗民风均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音信仰是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典型。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不但是所有菩萨信仰中国化中最彻底的一种,也是整个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代表。观音的身世、显化、灵感、道场等大乘佛教中最流行的几种观音信仰要素中,皆反映出印度佛教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在正统佛教范畴内所发生的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是所有外来文化在中国命运走向的一个缩影,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不断交往的历史凝结,是适应中国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而必然发生的一种文化嬗变。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向来具有兼收并蓄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外来文化传入,经过中华本土文化改造、吸收、发展,最终融入中华文化的事例。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是与传统信仰相连续的宗教精神的反映。这不仅是出自宗族、家庭繁衍的需要,而且亦是儒家思想、学说的抬头和社会安宁的反映。而《观音经》和《孝经》的相互吸收、融合,已达于默契的阶段,深入到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的地步,影响着世间的男男女女,新时期出现的强烈生育欲望、在《观音经》和观音菩萨的权威和神通下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中的送子观音信仰非常流行。大约是从宋代开始,民间开始把白衣观音当作送子观音,因为白衣与送子之间有着深层次的宗教与民俗关联。民间广泛流传着向观音求子的白衣经咒,这进一步说明了送子观音与白衣观音的关系:白衣观音是专职的送子观音。  相似文献   

5.
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舟山群岛的观音信仰历史悠久,并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在观音信仰的物态文化层面上,观音信仰环境、观音塑像及佛教性自然名胜上都与海洋有关;在观音信仰的制度行为文化层面上,特有的盛大香会期及一些信众行为,表现出海岛文化特点;在观音信仰的精神心理文化层面上,有关观音的审美性文化、信仰心理情结等,都体现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6.
观音作为西方三圣之一的阿弥陀佛胁持大菩萨,其职责之一是协助阿弥陀佛接引"此岸"的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的"彼岸"。从中国佛教发展史来看,观音菩萨不仅法力强大,而且只要一句"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便闻声而救,这才是造成观音信仰盛行的根本原因,并日臻与中国人结下很深的因缘,以致形成"人人念弥陀,户户拜观音"的宗教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观音信仰是一种崇拜观世音菩萨以满足某种心理需求的文化形态,舟山观音信仰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已经深入人心,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通过考察舟山观音信仰的由来和现状,可以看出舟山观音信仰满足了海岛居民的一些心理需求,给他们带来了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善良美丽的湘西少女形象,其原型竟是在中国民间普受崇拜的观音.通过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沈从文家乡湘西地区长期以来盛行着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观音信仰.这一信仰对沈从文的美学趣味、思想情怀和人文理想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并影响到其小说艺术处理.与此同时,作家对观音信仰的理性认知态度,对湘西少女命运那悖离了"大团圆"审美心理文化的真实描写和处置,体现了他对民间观音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观音应化信仰是观音信仰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其渊源应该追溯到印度佛教.但观音应化信仰在中土的流播和发展,却是与中土诸种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原始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民间信仰、佛教自身、道教等,都对中土观音应化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这一理路的考察,对于认识和理解宗教信仰及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印度早期的观音三尊形式造像主要属于释迦信仰系统,其组合像式为释迦牟尼佛居中,观音与弥勒两旁胁侍;在佛教由印度向中国的传播中,观音三尊式造像向阿弥陀信仰系统转变,其组合像式为阿弥陀佛居中,观音与势至两旁胁侍;观音在两个不同信仰系统的三尊形式造像中转换的同时,其自身的图像特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妙善故事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化观音本生故事,是观音信仰中国化的一个标志.妙善故事最初是以民间故事形式流传的,在隋唐之前就已经广有影响,<香山传>碑文进一步促进了故事的传播与完善.它的形成,与自古以来孝能感天的理念、唐宋狂热的观音信仰风气、宋代对神祗独特的认知方式以及香山寺浓厚的观音信仰环境有着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观音菩萨初来中国时本为男身,传到中土后渐渐失去其"威猛丈夫"的形象,留在民众心中的是一位慈悲、祥和的女菩萨.这种转变的原因是既由于现音信仰的普遍流行,又由于观音自身内在的特点,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的心理、中土的文化传统以及唐时政治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印度来的威猛菩萨变成了中国化的女性菩萨.  相似文献   

13.
从对国内外许多相关史料的稽征,考证了普陀山观音道场形成年代、成因以及普陀山在观音文化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祗中,关帝、观音、妈祖是信众广泛的大神,它们的信仰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长盛不衰,并拥有广泛的信众,遍跨许多国家.其信仰崇拜的原因在于人避灾祈祷的功利实用目的和态度.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给人们精神支柱,起安定社会的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助于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论古代观音戏的演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观音戏的演出非常频繁,其演出形态包括脚色行当与人物造型、登场程式与舞台布景、音乐与宾白等,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从总体上而言,现音戏的不同演出习俗反映了民间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普贤信仰为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乘佛教特别是密教中地位显赫、关键.本文爬梳文物文献,认为普贤信仰乃雅利安人理想化的故土和部派佛教时期某一称为"普贤"的信徒这两种因素糅合的结果,早期大乘佛教关于普贤菩萨来历还有着其他异说.印度的大乘普贤形象,最初当为在家居士形态,再演变为骑乘六牙白象的天神,或以十罗刹女而为普贤胁士.中国的普贤形象又有了明显的变化:普贤相貌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异;一佛二菩萨和单尊这两种格局中的普贤形象,皆与印度有所差别;对普贤形象作出了新的阐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普贤坐姿及面容并不雷同,特别是还间或闪现了女性化的普贤形象.  相似文献   

17.
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舟山的观音信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观音文化.其间,经历了神话与传说、宗教与信仰、审美与旅游等文化嬗变的过程,从而使观音文化成为舟山乃至浙江海洋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8.
信仰问题是当代社会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信仰的形成包括社会历史过程和个体实现过程。迄今为止的信仰表现为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理性信仰、科学信仰的历史演化趋势。信仰的个体发生总体上经历符号模仿阶段、模糊懵懂阶段、自我觉醒阶段、自觉确证阶段、调整完善阶段。当代中国的信仰教育应基于信仰发展的历史趋势,把握人们的实际信仰状况,将教育融入个体信仰的形成过程,采取情理交融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9.
史浩、史弥远父子对普陀山观音灵异多有宣传和推崇,这主要源于其家传佛教信仰和其时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确立。因对普陀山观音灵迹的崇拜,史浩并在东钱湖建立“补陀洞天”以供奉观音。史氏父子在普陀山佛教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温金玉 《市民》2006,(5):24-25
中国佛教信仰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色,构成为民众最直接参与和对话的。信仰活动其特点表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