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约翰·罗默运用分析方法及模型构建、博弈论等方法,界定了撤出式博弈的一般剥削观以及社会必要剥削等概念。出于对作为剥削根源的财产关系的重视,罗默转向分配正义研究,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机会平等。罗默的机会平等主张根据外部不可控因素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型,接受每一类型内部成员的收入不平等,同时实现不同类型间相同百分位数者的收入平等,使努力程度相等而非努力数量相等的人获得相等回报。以机会平等为目标,罗默还设计了以息票为主要特色的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方案,致力于兼顾平等与效率,使公民分享经济利润的机会平等,同时避免财富继承的代际不平等。罗默的正义理论和研究方法别具特色,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东剧变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未来产生怀疑,罗默提出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为社会主义辩护,他从市场调节、国家干预、个人收入、企业运行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分析了市场社会主义在实现机会平等、降低公害、企业效率、社会民主等四个方面比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对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分配正义是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焦点,也是中国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配正义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配过程中实行的原则。当今时代要求把公正具体到初次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借鉴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约翰.罗默的机会平等、个人努力以及兼顾社会最不利群体的利益等分配正义理念,我们在初次分配领域体现公平价值取向,就必须践行机会平等原则、应得原则和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4.
经济正义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渐凸显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在从抽象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转换过程中,在唯物史观的独特视角下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质的经济正义思想:其理论基点在于对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剖析;中介环节为对资本主义抽象经济正义观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双向批判;判断标准是把经济正义放进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之中来审视;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达至共产主义。文章提出要参照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构建我国符合经济正义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回应现实境遇的吁求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念,并通过一种思辨的设计,推理出正义的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机会的公平平等与差别原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对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减少不和谐因素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完善权利保护体系,保障个人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完善分配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发展的成果;关注弱势群体,保障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竞争机会;注重代际公平,保障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认为健康作为社会基本善的衍生解释,通过纠正社会基本善的不平等纠正健康不平等。健康的道德意义在于维护公民有平等的机会成为社会合作的成员。罗尔斯主张在正义原则的应用中纠正健康不平等,通过社会正义实现健康正义。  相似文献   

7.
苏联模式失败后,罗默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他积极探索其他可行的社会主义方案。他在保留苏联模式中合理的社会主义成分基础上,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成熟体制,提出了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将是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而中国有走市场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事实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二者却有着本质区别。我国已探索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仍停留在空想阶段,所以,我国没有走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可能,但是可以借鉴其有益之处。  相似文献   

8.
针对正义如何来分配,尽管罗尔斯和诺齐克都赞同正义首要性,但罗尔斯更为强调平等。他通过设定“原初状态”,在此基础上借助正义的两个原则来解除“无知之幕”,使得最少受惠者得到补偿,从而实现平等;诺齐克认为正义的首要问题不在平等,而在于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借助“持有正义原则”通过“最弱意义的国家”来反驳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尽管二者对如何分配正义分歧很大,但他们都是围绕经济领域中自由与平等孰更优先的问题展开。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正义观的矛盾反映了西方社会自由与平等观念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是南希.弗雷泽正义理论的三个基本维度,它们代表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中的主要正义问题。参与平等原则是其正义理论的核心,也是她整合三个维度的规范基础。实现平等参与有三个条件,即客观条件、互主体条件和程序条件;其中,客观条件关涉以阶级结构为核心的再分配问题,互主体条件关涉以地位秩序为核心的承认问题,程序条件关涉以决策参与为核心的代表权问题。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分析和考察,弗雷泽全面、清晰地描绘了后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图景,并提供了最有希望的进步前景和道路。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平等     
经济平等一直是经济伦理学关注的重大主题。当代功利主义、自由主义、阿马蒂亚·森、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较为精细地论说了经济平等,但都没有挖掘经济不平等的社会历史根源,而是囿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进行讨论,因而都提不出实现经济平等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平等伦理观的确立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中国现实,并契合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伦理原则主要指经济权利平等,即社会成员都拥有平等地追求自己满意的生活所需的经济条件的权利,同时包括经济机会平等、经济规则平等和经济结果正义等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平等、公平及正义的基本观点;鸟克思和恩格斯的正义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正义观。围绕着实践的主体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基于个体自由、社会平等以及历史进步的实践正义观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现象形态的批判中出场的,其中彰显着马克思对社会空间现象批判理论的深化和对空间正义的寻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现象的批判引导了其逻辑起点;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过程的阐释表征了其展开维度;对平等正义的寻求彰显了其伦理诉求。研究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其意义不仅在于从思想谱系角度阐释空间生产理论,还在于能提高人们的空间意识和促进空间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南茜·弗雷泽基于对战后西方社会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的系统研究,对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的深入批判,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压迫性特征的研究,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正义理论。进入21世纪,弗雷泽在全面剖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深刻危机的过程中,又探索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理论。弗雷泽的正义理论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重视,但她的解放理论被严重忽视,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被低估。将正义理论与解放理论结合起来是弗雷泽后期思想最重要的发展;她的解放理论不仅对当代西方政治反抗运动提供了理论启示,对马克思主义解放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劳动正义即劳动者得其应得,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其他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能力获致正义是劳动人民主体地位平等的体现;劳动交换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劳动过程正义是发展生产力和解放人自身的统一;劳动成果分配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从劳动正义理论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成为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以"作为人的规定性的劳动"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劳动正义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对资产阶级正义观进行批判,对背离劳动正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雇佣劳动制度进行揭露,对未来社会劳动正义加以描述,其中每一部分都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制度公正观.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正义思想主旨在于批判资产阶级公正观的非正义性和权利平等的虚伪性,揭露劳动非正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架构公正的社会制度以赋予劳动者权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表达了全世界普通劳动者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在于提出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正义原则。通过对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构思的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原则的剖析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允许经济剥削存在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正义具有双重形态,虽然社会主义因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因而在社会正义层面超越了资本主义,却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才能达到完全正义。马克思基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而形成的社会正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义的核心是自由和平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的批判是在自由和平等的框架基础上完成的.资本主义正义与以往的社会正义有所不同,它使自由从形式转向实质,并切入现实的平等问题.而对正义的概念“析分”中,可以认定人性、物和制度是其三个组成要素,这三个要素构成了资本主义正义的轮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中包括的不自由、不平等因素作了批判,认为自由主义对正义的修正和完善没有从根本上完成实质性正义的建构,进而指出了废除私有制度在实现实质性正义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民众的社会正义原则偏好从结果平等逐渐向机会平等转变,而推动这种变迁发生的动力则是社会结构转型所导致的生活经历变化。立足社会转型的背景,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从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个维度对转型期民众社会正义原则偏好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就越支持机会平等的原则;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反对结果平等和平均分配的原则;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加支持机会平等原则,但是城镇户籍人口比农村户籍人口更认可结果平等和平均分配原则;区域市场化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平均分配原则;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民众比西部地区民众更加支持机会平等的原则。对如何更好地推动民众正义原则偏好的转变,促进社会正义共识的达成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与东欧演变使社会主义在全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西方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此背景下,柯亨以其坚定的理论立场以及突出的理论成就为社会主义价值规范进行辩护,在英美政治哲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柯亨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相较于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仍然具有政治价值上的优越性,但苏东演变及自由主义的挑战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今天不再是不言自明的了,它需要诉诸政治哲学的重新确证.社会主义价值规范的核心是平等,其内涵是一种"优势可及的平等",只有通过分配正义的社会制度重构以及道德风尚改变,社会主义平等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思想中包含对正义理论的考察,但又不同于传统正义理论.马克思从生产方式出发考察正义,论证了自由、平等等正义观念不是抽象地独立于历史之外,而是产生于市民社会中,是人们相互交换使用价值而形成的彼此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在道德和政治观念中的呈现.因此,对它们的考察应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其放置到产生的历史背景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形式上的平等而实质上的不平等的揭示,得出资本主义生产结构同自由平等的要求在本质上是矛盾的结论.马克思提出,要通过建立民主制的国家来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实行普选制,使国家法律由人民意志确定,由此克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公民与利己之人的分离和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