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身体叙事学强调以具有情境性、关系性的身体感知作为叙事的动力,体现叙事的内涵."身体"是阐释章明电影的美学风格与独特价值的重要视角:通过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使人物回归到未被规训的身体感知;"看"的动作将身体呈现为一个"感官的场所",将即时性的感知作为叙事动力;身体具有媒介作用,能够通过感知具体的身体情境理解丰富的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身体"视角研究抗战文学,可以获得如下新认识:第一,个人身体的细微书写与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紧密相关;第二,鼓励裸露男性身体,但对女性身体的描写,却直到1980年代以后才有大胆的敞开与展示;第三,赋予人物明显的美丑对比,身体成为伦理与道德的标记物;第四,高大、威武、健壮的抗日英雄,反映出对国民身体与精神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叙事的秘密埋藏在了“身体”之中.通过身体,阎连科大体展现出了三种叙事追求:首先是乡村启蒙叙事;其次是作为反启蒙叙事的“乡村发现”以及对革命政治的反省;第三是讲述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表现出对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反省.  相似文献   

4.
小说叙事中的身体书写,是对身体这一社会符号的再符号化.其不仅指向身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的意义,而且指向作者对这一社会文化符号进行再符号化时赋予的意义.在这一再符号化过程中,身体在小说叙事的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意义:在故事-素材层面,身体作为人物的物质存在,具有模仿-主题功能,打着一定时代的文化与权力烙印,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在叙事-文本层面,身体具有结构功能,一方面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展现小说叙事对于人物以及人性的理解的“指号”,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符号;在叙述-修辞层面,身体则具有美学功能,是一个重要的修辞对象,与小说叙事的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密切相关.小说叙事正是通过对身体的符号化,完成对人类经验的记述,以及对民族文化以及人自身的无意识的发现,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史”.小说叙事的身体符号学的提出与建构,为小说文本解读与小说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及其中国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是在弗洛伊德、荣格心理学理论及德里达学说影响下,在西方盛行自白派诗歌创作的文学氛围中产生的。中国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以"身体写作"为重要理论源泉,并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英美自白派诗歌、中国当下社会文化与文学现实及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某些特质亲密融合而产生的,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中国气质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小说表现出强烈的身体倾向.身体叙事在其小说中不但是一种技巧,也成为一个寓意丰富的符码.在他笔下,有身体才有故事,身体被无限放大,身体的痛苦与欢乐就是整个世界.郁达夫通过身体叙事寻找生与死、得与失的意义,并且辐射到民族性、文化和政治等领域,提供了通过文本认识身体复杂情态的更多可能.其成功的经验及历史局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身体叙事和身体审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土“身体叙事”未涉及对“叙事”的自反性重构,但对“身体”之叙事功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与反思,这一偏重文化实践的功能性概念可视作身体叙事学的前理论形态。身体叙事学之建构被长期延搁,部分源自于学界对身体/叙事(学)两大元素间矛盾张力的漠视与无措。对“身体”与经典“叙事”的再概念化,是丹尼尔·潘代建构身体叙事学的基本路径。丹尼尔·潘代对“身体”的再概念化是通过历史化来达成的。其对“身体”的重释意在克服对象化“身体”的理论局限,进而将“身体”嵌入到身体叙事学的建构语序中。“叙事”(学)之重心落在形式运用而非故事元素上,这一倾向形成的内在原因在于,叙事学研究者并不知道如何去研究这些要素(如“身体”)。丹尼尔·潘代在批判性反思传统叙事学的基础上完成身体叙事学之重构,其理论兼顾“身体”“叙事”两个维面,是叙述之“是什么”(what)与“如何”(how)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对于人文学科的意义,并非在其对应的物理事实进展如何,而在于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锚定于未来的全新参照点,反思内置于人类主义中的问题。文艺作品通过虚幻的叙事将"正在实现的未来"提前呈现在我们面前。面对人工智能,感性维度会成为支撑"人之为人"的基点;而技术的发展又带来身体感官的改造和感知的重塑以及审美意识对人类身体的超越。具身化理论重新确证了审美意识与身体之间的内在共生性。同时,作为主-客体共同归属的身体,具有无限次的"自我指涉性",这恰恰带来意识生成所需的"涌现"效应。身体是意识和审美意识的前提和根源。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男权文化的规制下,影视文化中充满了对女性身体的呈现.从当代西方的"身体写作"理论到人文思想领域的"身体转向"思潮,再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界的"身体叙事"热潮,可以提供该问题一个有益的参照系.必须随时警醒对个体肉身的欲望性、物化关注所造成的使影视文化走向片面、狭窄的欲望呈现的趋势,只有两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和彼此尊重,相互之间和谐共生,才有可能使两性的关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身体是性别文化的载体,男作家关于女性的身体叙事往往呈现了男性对女性肉身的"窥视",情色意味较浓.而女作家的身体叙事则往往与女性自身的整体存在密切相关,强调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与意义的表达,呈示了审美体验的身体性,是一种非"私人化"的"集体型叙述声音";传统色情文学基本上是男性创作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男性读者的"窥视欲",呈现了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金庸武侠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学界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主要是文本视角,结合小说图像和文本多模态叙事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以视觉设计语法、图像认知框架和图文符际模型为理论指导,以金庸“御用”画家为金庸小说创作的插画为研究语料,深入考察插画图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及图文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插画以武侠人物的群体形象为主要内容;第二,插画建构与受众之间形成的是平等权势;第三,插画图文关系的数量依次为扩展、延展和增强。  相似文献   

12.
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作者从佛家的悲天悯人精神出发解读人性,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诠释侠武的艺术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性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生悲剧是在人性与社会性的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因为成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人性悲剧与社会悲剧两类。本文着重探讨金庸作品中人性悲剧的产生根源、表现形态及其包涵的文化意蕴,并评述金庸为人生苦难指出的解脱之道。  相似文献   

14.
金庸武侠小说一直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学载体,本文从传统道家思想入手,论述金庸武侠小说中蕴含的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侠电影与宗教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中国武侠电影保持了主流电影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由于宗教的介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体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改变了二元化叙事格局,也改变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模式.中国电影巧妙地将宗教伦理与影片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使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精神在世界动作影片的历史序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笔者新近发现的南社社员张素的两篇佚文不仅为研究金庸的家世乃至其武侠小说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信而有徵”的资料,而且也有助于对“南社”研究的深入和对张素这位“南社中典型的布衣诗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西体育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诞生了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同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竞技武术套路和自由体操,其竞技核心都是动作难度的加难和创新.在分析竞技武术套路和自由体操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竞技武术套路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自由体操对竞技武术套路的主要影响及其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庸武侠小说的写作和修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也大略有三种版本:"刊本"、"三联版"和"新修版"."三次修改"和"三版"可能是总体情况,实际上,具体于每一部作品,有的可能只有一次修改,也只有一个版本,有的作品可能不只三次修改,也不只三个版本.不论是"三版"还是"三次修改",都有很多疑问,需要学术界做进一步研究."金学"要走向成熟,要深入发展,"版本"研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从武术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三个方面对武术的和谐价值观进行了阐述,以"天人合一"观阐明了武术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关系,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武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武术发展过程中内部关系的协调等等。  相似文献   

20.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毛泽东思想的军事战略战术理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体现,提出了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即军事战略的集中指挥和军事战术的独立自主的分散指挥;创新性地指出近代中国革命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确立一般集中、具体分散的原则为上下级指挥关系原则;明确要求军事指挥员必须具备能够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