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曹丕曹植同题赋的比较中,曹植的个体情志显现较突出,曹丕则比较模糊。在同题史论中,曹丕曹植构成一种对话关系,且这种史论已成为言志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黄初宗室文人及其亲友的抒情诗极具个性特征.曹丕、曹植游宴诗多写乐极哀来;曹丕的代言体怨妇诗触动了自身敏感的心绪,曹植的怨妇诗寄托着君臣不偶的哀怨,曹叡的怨妇诗充溢着生母无端被害的愤懑;曹植的怨愤诗发抒朋友被害和自己受到压抑的苦闷;曹植的游仙诗实为绝望中的幻想;曹丕、曹叡的军事诗多夸耀军事实力,渴望天下统一;曹丕、曹叡、吴质的思亲悼友诗感人肺腑.这种抒情特征极具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说“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末的仲长统,就“性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常无语,时人或谓之狂生”①。其个性和举止,已开魏晋风度之先。曹操“任侠放荡”、“为人佻易无威重”,曹丕慕通达而敢作为,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氏父子的放浪性格和反传统行为,对魏晋风度的普遍形成起了导扬作用。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的建安文士,大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并受曹氏父子影响。“曹氏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指曹丕、曹植),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②“刘桢作诗”仗气受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③,为人处世也即如此。诗文为“建…  相似文献   

4.
曹植《赠丁仪》一诗的作期,余冠英《三曹诗选》云: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据《魏志·曹植传》注引《魏略》,曹操曾打算把女儿嫁给丁仪,被曹丕阻挠,丁仪因此怨曹丕,而和曹植亲近。曹操有一个时期要立曹植做太子,丁仪曾有意促成其事,因而被曹丕所忌。曹丕即位后不久丁仪就被杀。这诗大约作于曹丕初即王位的时候,为曹植所意料不到的那些压迫还未发生,只见到丁仪没有得到封赏,怕他心里不安,而以诗安慰他。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李景华主编《三曹诗文赏析集》等都采用此说。因曹丕即王位在建安二十五年,所以徐公持《曹植诗歌的写作年代问题》更直接地定“余冠英说”为建安二十五年。他肯定此诗为曹植诗歌中“创作背景情况已基本弄清,并明确地被考定为某年所作”的十首诗之一。  相似文献   

5.
文体源流论是魏晋以前最主要的文学批评形式.进入南朝以后,文体源流论与文体风格论逐渐合流,并衍化发展出了作家专论和文学史专论的批评形式,从而把南朝的文学理论批评引向了极为宽广的天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文体研究的成熟和对文体认识的深化,是文学研究得以全面展开的基础,文体论是其时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基础性环节.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曹丕与曹植的关系误解甚深,进而导致对两人作品的误读。实际上,曹丕诛杀丁仪,主要是因其陷害忠良,又恐其为祸将来,并不是要翦除曹植党羽。黄初以后,曹丕未迫害曹植,反而屡次赦免其罪责,对其封赏优厚。争立太子事件历时短暂且曹植表现淡漠,并未主动参与,事件亦未造成兄弟关系的隔阂。而曹丕、曹植两人的文学作品也反映出其兄弟间相处融洽,关系较为稳定。重新审视两人关系,是正确解读其作品的必要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佛教净土思想在南朝得到广泛的传播,南朝文人普遍持净土信仰,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转生理想时,对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均有涉及。南朝文人在接受净土信仰的过程中,宗教和皇族社团起了重要作用。南朝文人追求不染的人格,选择皎洁的物象,赞赏简净的笔法,由此形成文坛上崇尚洁净的风气。南朝文人具有自觉的反污染意识,怀着忏悔心理和负罪感,同时,还对莲花意象赋予带有净土色彩的美学内涵。南朝山水诗所表现的洁净之美,经历了由粗糙到完美的发展历程。那个时代的文学批评反对绮语而提倡简净,这种主张可以从净土思想那里找到渊源。  相似文献   

8.
曹丕“文气”说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文气”说溯源张家钊(一)曹丕《典论·论文》素来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之噶矢,自曹丕起,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曹丕《典论·论文》的中心口号是“文以气为主”,其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话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朝妇女婚姻散论李聪赵志坚魏晋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的时代,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妇女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现出了高度的婚姻自觉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追求情爱,率真自然魏晋南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思想上极解放的时代,妇女们大胆地...  相似文献   

10.
南朝佛道关系论及其学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道关系是南朝三教论争的核心问题之一.南朝最早的佛道关系论是优劣异同论.由此分化后,产生了态度温和的佛道异同论和态度偏激的佛道优劣论.南朝佛道关系论的学术渊源在于魏晋玄学.佛道异同优劣论就是玄学老庄与名教异同论和宗教斗争融合的产物.南朝佛道关系论,还受到了玄谈风气、玄学体用范畴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南朝关于佛道关系的论争是魏晋玄谈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黄燕平 《兰州学刊》2010,(8):147-150
关于王粲与曹丕、曹植关系,学界多囿于旧论,认为王粲"为两公子楼护",婉娈于曹氏两兄弟之间,与二人分别保持相等的距离,且同时受到他们的尊爱。但从曹丕、曹植对建安诸子的排位,王粲与二人的诗文交往情况及曹氏两兄弟悼念王粲的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辨析,则显示出王粲实际上是亲曹植,疏曹丕。  相似文献   

12.
王粲赋论     
建安时代不仅是一个文人五言诗成熟与繁荣的时代,而且也是一个抒情小赋成熟与繁荣的时代。当时的赋家,以曹植、曹丕、王粲、徐干最负盛名,留存至今的作品也最多,大抵都是抒情咏物小赋。四人中,王粲作赋较早,成名较早,对曹丕、曹植的小赋创作有直接影响。曹丕《与吴质书》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又在《典论·论文》里推赏他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等作“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在《诠赋》中,又将他列为“魏晋之赋首”的八家之首:从这些与王粲同时及稍后的著名文论家的评论中,不难看出王粲在当时赋坛所具有的特出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静 《云梦学刊》2012,33(5):85-92
从《文选》收录的建安时期书笺入手并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对当时文士思想与创作的深入考察,从三个角度探究推动建安文学批评发生突破性进展之动因。首先,书笺以其特有的文体优势成为建安文士沟通情感、对话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中涉及文学话题的讨论已包涵建安文学批评理论的雏形。其次,建安二十二年诸多偶然与必然事件的爆发对文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作为核心成员的曹丕在此复杂心态下撰文怀人,完成了建安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构建。最后,在群体性同题创作风气的影响下.建安文学批评形成了人化与对照的特有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促进建安文学批评发生发展之动因。  相似文献   

14.
张朝富 《江淮论坛》2006,(4):171-174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有“辞赋小道”的说法,后世人们一直据此认为曹植轻视辞赋。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曹植的说法要放到整篇文章的语境中来理解,它不过是曹植一时的谦虚之词,曹植在该文章中表达的不是对辞赋的轻视,而恰是重视,曹植在文论上的观点与曹丕是一致的。澄清对曹植的这一误读,对重新认识曹植在文学发生转型的汉魏之际的特殊作用、纠正传统文学史对曹植认识当中的一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列子》是先秦道家典籍,是列子门人记录列子思想的著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人整理附益,增加了一些晚出的内容,因而导致部分学者怀疑《列子》是伪书,"伪书说"者多认为魏晋人作伪。从《文选》李善注引用《列子》条目来看,《列子》在两汉魏晋直至南朝宋齐梁期间一直流传有序,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很多作家都曾引用过《列子》,其中尤以张衡、曹植、嵇康、左思、张协、潘岳、陆机引用次数较多。这些情况表明,从西汉到东晋《列子》一直流传有序,魏晋间有人作伪之说难以成立。《列子》既然不是伪书,其价值和地位也应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曹丕、杨修说过的两句话的辨析,从它们的同中之异,见出曹丕、杨修、曹植三人在看待事功、辞赋、文章上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汉魏建安之际士人学养变化、士风转移的一种倾向.  相似文献   

17.
刘加夫 《兰州学刊》2007,(12):114-116
南朝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受到汉乐府民歌、魏晋文人乐府诗和南朝乐府民歌的深刻影响.南朝文人乐府诗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吸取汉赋铺排夸饰的艺术特长,形成了繁富华艳的语言风格,这类作品从诗史的传统看来,主要体现了魏晋文人乐府诗和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南朝文人乐府诗中还有一些作品受到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其语言风格表现出浅近自然、婉转流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张可礼魏晋玄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南朝的不少文人对此都十分关注,分别表述了自己的见解。刘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明诗》和《时序》等篇中,都论述了玄言诗,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南朝以来,玄言诗一...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论词》与曹丕《论文》张进西安联大师范学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专论,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李清照是否受到曹丕的影响,我们虽无文字材料直接证明,但作为词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探讨词作的专论,她的《论词》在对作家所采取的...  相似文献   

20.
孔融论     
<正> (一) 曹丕把孔融列为“七子”之一,看上去是很古怪的,因为其余六人都可算是曹氐集团的文学侍从之臣,而孔融则是一个反对派。鲁迅先生早已指出:七子之中,特别的是孔融,他专喜欢和曹操捣乱。曹丕在《典论》里有说孔融的,因此也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其实不对,很两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早的是明朝人杨德周,他辑印《汇刻建安七子集》,即剔出孔融,另加曹植以凑足七人之数。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夜杀掉孔融,跟后代某些帝王大兴文字狱随便杀戮文人不尽相同。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