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张俊才、李扬合作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一书,堪称力作。该书的学术价值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我更为看重的是充溢在全书中的“让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精神。 《主潮》一书依次论述了20世纪出现的如下七种文学主潮:世纪初的新民文学主潮、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文学主潮、30年代的革命文学主潮、40年代的救亡文学主潮、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2.
<正> 尽管人们对新时期文学主潮的认识很不一致,但他们把握这些主潮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则是新时期文学对极左路线的批判以及建立在这场批判之上的关于人的自身解放。这是因为新时期文学是在政治上对极左路线的批判中诞生的,它不能不打上母体的烙印;另外,文学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学中文系许志英、丁帆先生主编的《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 2 0 0 2年 5月出版 ,以下简称《主潮》)高度肯定了“现代性”之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 ,认为“二十世纪文学史”所体现的“现代性”诉求“作为判别一个世纪以来文学发展的整体价值框架体系” ,“是半个世纪以来文学史断代分期方法的一大进步”。 (上卷第 2页 )显然 ,《主潮》是认同“现代性”这一价值系统的 ,并以此来统领和观照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各种思潮。在章节的编排上也围绕并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从‘伤痕’到‘反思’”(第一编 ) ,揭示新时期知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是把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与唤起民族文学生命力两者结合,以挣脱封建文学的桎梏,形成具有世界近代意识的新文学的过程。“更搜欧亚造新声”,不仅给古老的文化殿堂吹进清新的气息,而且使传统文学突破民族的狭隘区域,跟上世界进步文学主潮,成为整个世界资产阶级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拟就中国近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史学思想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史学思想的基本走向一一就《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答客问王学典问:在出版了《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之后,最近你又推出了《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一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能谈谈这两本书、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启蒙的与浪漫的──五四文学主潮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的与浪漫的──五四文学主潮及其他赵海彦在研究五四文学思潮时,我们习惯于把新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察。而这恰恰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即,与之对立的仍有一个庞大且不无生命力的旧文学阵营。分析五四文坛,这无疑是一种意念中的假设。很明显,旧文学在当时...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哲学领域因“语言学转向”而形成的现代语言哲学,通过对形而上学二元论的批判,恢复了语言的本原特质。语言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工具属性,被确认为人类世界最根本的基础,随之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也被提升为去除晦蔽达到本真的语言经验的方式和存在于世的方式。由此导致了从认识论的文学观到存在论的文学观的变迁。前者认为文学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一种手段,关注文学的知识维度和现实内容,语言艺术是这方面的传达技能;后者以另一方式处理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注重呈现此在或实在的状况,探索在语言写作中什么是可能的,语言艺术也指这方面的能力。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兴起,更从文学实践的历史进程验证了这一演变。它表明哲学和文学共同面对着语言意识的觉醒,并要求我们调整原先的二元论模式的批评准尺,重新认识文学史发展规律和文学现象,正确理解与接受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  相似文献   

8.
正雷达先生作为一位出色的当代文学评论家,正如作家朱向前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他始终"旋转在当代文学的天空中",他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检测者。他在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能发出情理俱佳、科学公正的批评声音。比如,1987年《文学评论》第一期发表了雷达先生的一篇"具有划阶段意义的论文",名为《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编者言:"雷达的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才是贯穿新时期文学的主潮,这可作一家之言。"这篇文章中,雷达先生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享有崇高的地位,占有极大的比重。但现实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潮,是从40年代开始的。在整个40年代,如果说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是各种不同倾向的作家走向统一的结合点,那么现实主义乃是各种不同倾向的作家的自觉的艺术追求。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成为40年代文坛的主潮,是一种时代的必然趋势。  在五四新文学时期,“当各种主义和流派进入中国之时,现实主义只是其中的一派,而且并没有太多的作家自称是现实主义或者信奉现实主义,这种情况差不多持续到30年代。在那个时期,也很少有人把现实主义看作是惟…  相似文献   

10.
张法 《学术月刊》2012,(5):101-108
西方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虚构,是与现实不同的艺术,体现为诗歌、小说、剧本。这一定义由西方向全球扩张而成为世界性的定义;同时,又在全球化的电子主潮中让文学被边缘化了。但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汇通中,文学实际上最能显示一个文化的特质。如何让文学走出边缘化,而把文化的特质显示出来,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文化关于文学的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资源把文学定义为语言之美。任何文体,只要有语言之美,就可以成为文学。这一定义不但让人们重新思考文学和文学的各种类型,以扩大文学的类型,而且使人们有一种新的眼光去理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文学的品质在全球化时代的各种互动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1.
对日本近代文论主潮进行历史扫描,可得出如下结论:明治初期到大正末期,日本文论发展是引进适应西方文论并融入日本文学的发展过程;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日本文论在论争中结合着日本文坛实际显示出更多的自立性特色;“二战”时期的日本文论主潮是顺应了日本战时统制国策;随着战时文化机构的解体,近代日本文论划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代的文学,一定会有在观念上甚至文体方面的基本取向,以致构成该时代的主潮文学和主潮性文体.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就其主流部分而言,文学都是作为工具的存在而服膺于政治使命.左翼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和政治化倾向显现出与"五四"文学截然不同的品格.如果说,"五四"是人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三十年代是阶级的觉醒和政治意识觉醒的时代."五四"文学主潮是人的文学、三十年代文学主潮则是阶级的文学求救治化的文学.由此也决定了左翼作家进行创作时,社会阶级分析和政治判断被当成了创作的前提,以革命的功利主义去看待文艺,倾向于将文艺完全意识形成化.于是,政治式写作便诞生了.  相似文献   

13.
在近三十年的中国文学环境中,创新焦虑迫使单个的文学主体在求新的道路上进行不断的自我否定,在潮流的抛掷中丧失了独立性;在惟新是崇逻辑的统摄下,"创新"成了无视中国文学自身传统和已有资源的另搞一套;当文学的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创新"成了对西方文学的简单模仿与横向移植.在文学线性发展观的影响下,文学的代际冲突被放大,一方面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轻视与排斥,另一方面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蔑视与反叛;"代际论"的另一种荒谬的逻辑是同代作家必然具有内在的审美共性,而异代作家必然是大相径庭.在断裂思维的视野中,一方面是连续性被人为分割出来的独立的时间单元所中断,另一方面是文学史书写以线性思维将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处理为一个主潮紧接着一个主潮的历史推进,而且文学主潮几乎都被诠释为二元论结构的产物;在时空双重断裂的文学生态中,文学的发展就容易被引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两极震荡.  相似文献   

14.
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到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这四十二年在历史上被称为北宋后期。这一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文学主潮出现了引人注目的重大转折。与北宋中期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由关心社会生活、描写重大社会题材转向退避社会政治;作家由有意无意轻视艺术形式转向对艺术技巧的探究;审美观念由崇尚自然浑厚转向追求刻意雕琢。这显示出在文学史上通常见到的一个时代的后期的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从地域文化的视阈来审视文学演变的内在规律,可以说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由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就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由于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学者多是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其所涉猎的区域文学仅仅局限于二十世纪,而没有从整  相似文献   

16.
刘增杰在《文学评论》2 0 0 3年第 6期上发表文章认为 ,在解放区文学发展中 ,除了工农兵文学主潮外 ,还存在着在主题、题材、描写对象等方面与工农兵文学格调不相同的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后 ,或受到过批评与批判 ,或长期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因而此后未能流传。这是一个被遮蔽了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关系为同向而不同轨、不同步的发展关系。蒙古族古代文学的主潮是民间文学 ;到了近代 ,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纯文人创作队伍 ,实现了完全独立的书面文学创作态势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十年的中国悲剧文学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富有曲折的生命历程,也呈现出斑澜多彩的艺术容貌.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主义始终是这十年悲剧文学的主潮,它使中国十年悲剧文学展示出堪称强大的社会历史穿透力和引人瞩目的理想主义的光芒.应当说,这是深邃的富蕴内涵的现实主义悲剧美学.在应对流动的多色调的当代人生时,当代化、丰富化使之呈现出开放的美学风貌.所谓"开放",兼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于现实主义质的规定性的保持;一是对于现实主义以外的东西广采博取.就是说,当代社会主义悲剧文学仍然是把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正确理解和描写"现实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研究格局,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时空背景中,将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历史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崭新概念,并给以明确的质的规定,标明它如何走向世界文学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也想在这里探讨一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品格及其走向世界文学的基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本来有能力在巴别城下建造一座通天的塔,结果是上帝变乱了他们的口音,语义的分歧终于使人一事无成。本文所要讨论的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在中国似乎也陷入了巴别城似的困境。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姑且把它的意义限制在创作方法这一层上。它既被规定为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又包含着有一定限制的纪实风格。从世界文学的影响看,它指的是从十九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到本世纪以来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从新文学本体发展看,它指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在上述的外国文学思潮影响下对“现实主义”所作的理论阐释与创作实践。这种限定并非无视这个术语在理论界通常还有更为宽泛的理解——譬如从反映论的角度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解释。它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依存,尽管文学是人们通过审美把握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各种认识,它离不开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但归根结底,客观世界总是作为人的认识对象,或成为文学现象的生存依据,文学是现实的精神投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有文学以来,凡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现实,或现实主义。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反映论来理解,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和争议。只有当人们把作为反映论的现实主义和作为创作论的现实主义混淆起来的时候,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为了不重蹈覆辙,我不得不作这样的声明,本文所谈及的这个术语,一律作创作方法解。同样毋需否认的是,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引进中国,是与十九世纪从库尔贝、夏夫列里开始倡导的,以后又一度成为西欧文学主潮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作家对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接受,还同时伴随着一大串名单的接踵而来:诸如福楼拜、狄更斯、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托尔斯泰、契诃夫、易卜生……(恕我不提巴尔扎克,因为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他还是一个“浪漫派的殿军”)因此,我们所要讨论的全部话题,只有从这里开始引出: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