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考古成就表明",天圆地方"观萌生于新石器时代,并且古人是借助方、圆图式来表达这种观念的,尤其是在造物领域,此观念又衍生出"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的两种结构形式,例如"玉琮""、汉规矩铜镜"就是这两种形式的典型代表。此外,"天圆地方"观也是早期"二元世界观"形成的内因,广东"客家围龙屋"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因此,"天圆地方"观是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一种认知模式与价值模式,自古以来对造物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凌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8-10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是古代中国人处理精神界与自然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和文化精神。传统造物设计的典型代表是器皿设计和家具设计,它们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是"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物化载体。 相似文献
3.
浅析中国传统造物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11-13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物文化也源远流长。本文试结合当代工业设计中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简约主义风尚、科学主义精神、自然主义倾向、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发掘整理,为中国当代工业设计提供某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启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9-103
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支化精神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和伦理政治两大思想特征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造物活动。器以载道,中国古代造物艺术蕴藏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物的文与质、人与人和谐有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考古出土的形态丰富的旧石器手斧,最初作为劳动工具,其后成为新石器时代的象征工具,展现了工具所支撑的物的意义。中外神话叙事中,斧以各种姿态出现,是彰显英雄祖先神圣良能的标志性符号。手斧传统经历了从最初的石制手斧到玉制礼器钺和铜制礼器钺的形制变迁,不同的材料、工艺表述着非同寻常的叠加意义。对形态样本和传播文本进行历史溯源可知,经由造物和神话并列传播而成熟的斧钺,记录着造物艺术定型、传播并转化为观念的历史。根据中国手斧的工具传播和转化路径,可以将史前旧石器时代的工具造物视为中国设计艺术的原史。 相似文献
6.
协和传统中的科学育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中国现代医学科学的发源地之一,自建校以来在长期的教育、科研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科学育人观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医学界众多领军人物。科学育人观是协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总结、研讨这一优良传统,对于未来中国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周时期,先秦诸子的治世观念为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动力。儒、道、墨、法诸家对于道与器、义与利、心与物、天与人等范畴均作出了各自的阐述,他们对于这些范畴或持对立的观点或持统一的观点。在这些思想相互碰撞、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摄取了充足的思想养分,并发展形成了形质统一、致用利人、重己抑物、返璞归真等重要理念,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东周时期,先秦诸子的治世观念为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动力.儒、道、墨、法诸家对于道与器、义与利、心与物、天与人等范畴均作出了各自的阐述,他们对于这些范畴或持对立的观点或持统一的观点.在这些思想相互碰撞、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摄取了充足的思想养分,并发展形成了形质统一、致周利人、重己抑物、返璞归真等重要理念,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阅读,梳理出他们对科学观的论述,分析这些论述,得出科技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重要动力和源泉.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的思想,对于我们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创新性国家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严炜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5-9
库恩认为科学发现与非理性因素有关,科学家的直觉、机遇、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均有助于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是内含结构、时空扩展的复杂历史过程;而科学发展是新范式颠覆旧范式、科学共同体更替的革命动态过程;强调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结合,把科学共同体当作重建科学史的逻辑起点。解读库恩的科学发现观、科学发展观、科学历史观,可知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存。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蔡永海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10,6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指针,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由物到人的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本文着重对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机制、实现类型、发展动力、实现目标、实现发展的途径等内涵进行探析,以实现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杨彦强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48-50
文章在陈云诞辰100周年之际,回顾其对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逐步探索。陈云同志的发展观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进而阐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不断认识过程,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13.
齐鹏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7-14
明末清初,中国古代科学开始向近代科学转型。方以智提出了与西方近代之初相类似而又与传统科学观念存在密切联系的科学观,对科学作了与其时代截然不同的理解。方以智第一次把"质测"之学即科学,从传统格物说中独立出来。大力提倡"深求其故"的怀疑精神,认为科学始于对已知结论的怀疑,而其怀疑是建立在其实证观基础之上的。他提出"心物交格"的认识机制,认为科学认识的目的是"以知还物"。方以智的科学观是中国传统科学精神和部分西方科学观念交合贯通的结果,为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型注入了活力。然而,由于象数易学的根本制约,方以智的科学观未能真正地超越传统以完成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实验科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霞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7-11
从方法论、价值观、本体论三个哲学层面,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维度,以期提供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而上视角,为全面理解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普遍性指导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袁济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39-45
天赋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从一个崭新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就必须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坚持正确的文化政绩观,合理统筹文化各领域的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当下价值诉求只能逐步从人对物的依赖性充分发展而不断走向独立,逐步从人的本能盲目发展而走向自觉,逐步从人的两极发展而走向共同联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向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6):142-145
马克思主义观是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重要问题的观点或看法。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一再证明: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向"老祖宗"请教、在实践中学习,在破中立,注意持续优化,进行学理探讨等,是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燕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55-58
文章从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政绩观的内涵、辩证衡量和看待领导干部的政绩、树立和实践科学政绩观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展开对领导干部树立科学政绩观的论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孙粤文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82-84
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须树立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走质量与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宗旨,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开放,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