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逝》中子君爱情悲剧的根源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传统的封建意识造成的子君的悲剧性格.前者是客观原因,后者是主观原因.而子君的爱情悲剧则启示着当代妇女获得真正解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固然有着社会的经济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双方思想性格的差异,这才是造成悲剧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伤逝》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中,涓生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色彩,他用传统赋予的话语霸权遮蔽着另一主人公子君的言说,为了还原这个爱情悲剧的实际形态,必须拨开涓生文本中叙述和抒情的迷雾,走进子君真实的内心世界,并回到历史的现场,探寻《伤逝》爱情悲剧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4.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通过一对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悲剧,揭示出它产生的社会根源,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是鲁迅长期求索的结果,无论当时,还是今天,它一直放射着耀眼的光彩。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伤逝》写于1952年10月,收入他的第二个小说集《访惶》,是作家笔下唯一反映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伤逝》通过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赞扬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同时,又尖锐地剖析了他们自身的弱点。小说与其说是一个爱情悲剧,倒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悲剧,它的形成,既有涓生和子君各自的思想局限,又有极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有着强烈的反封建要求,在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的过程中,同家庭和社会进行了坚决、果敢的斗争。当他们在…  相似文献   

6.
《伤逝》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那样的新鲜独特、意义深远。鲁迅先生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不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揭示了悲剧的客观的社会原因,特别重要的是它表达了社会解放是个人解放、婚姻自由的前提这一卓越的思想,其悲剧意义的间离效果令人痛定思痛,并从悲哀中抬起头来,从旧梦的破灭中看到新生的曙光  相似文献   

7.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爱的饥渴》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名男子之间的婚爱故事。主人公悦子的一生是不断寻爱又不断遭遇失败的历程。长期的压抑终于导致了最后的爆发,她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意中人以求解脱,结果却是堕入更深的痛苦和虚无。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爱中无法体验真实的自我是浅层根源;文化冲突造成的身份危机和内心痛苦是深层根源;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及结果的不可得导致的虚无感是最终根源。所以说《爱的饥渴》的悲剧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在悲剧研究中,学者经常为一部作品是否是悲剧争论不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悲剧的核心要素把握不到位。对悲剧核心要素的研究应坚持客观、主观相结合。(1)从客观方面看,悲剧主人公由于遭受了"不该"遭受的苦难必然走向"毁灭",并且面对"不该"遭受的苦难,悲剧主人公必然要予以"反抗";(2)从主观方面看,接受者在观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恐惧"、"怜悯"等主观体验;(3)从主观和客观二者关系方面看,作品在被接收过程中必然要显现出它的悲剧价值,这种价值集中体现为接受者观剧后身心得到了"卡塔西斯"。  相似文献   

9.
论子君的悲剧刘迎秋鲁迅的《伤逝》是一部以青年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了“五四”及其退潮时期婚姻爱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通过男主人公涓生对往事的回忆与追悔,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涓生与子君从热恋到同居,到终于破裂酿成悲剧的整个过程。小说自始至终充满着凄...  相似文献   

10.
子君是一个由多重社会因素造成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时代女性。她有着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觉悟和果敢行动 ,又具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摇摆性、脆弱性和革命不彻底性等弱点。她的悲剧是“五四”退潮期“时代女性”的普遍悲剧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描写青年爱情生活的小说。如同《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它的结局是一场悲剧。那么,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主旨何在?这是评价这篇小说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伤逝》研究中人们长期探讨、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各种观点略作归纳,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种意见:第一是“社会黑暗”说,即认为造成子君、涓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旧中国的黑暗制度,它不仅剥夺了这对青年的爱情自由,也不给他们以生存的权利,使他们无论怎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主要是重视从小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悲剧艺术的主题,描写“极平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揭示人物的悲剧根源时,不仅深刻地挖掘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还揭示了悲剧主人公自身思想、性格的悲剧;寓悲于喜、悲喜交融的手法,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女性形象进行评析,认为:祥林嫂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最弱者,爱姑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抗争者,子君是女性弱势群体中闪光一时的弱者。她们被强大的“杀人团”所包围,同时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存在的程度不一的精神缺陷,因此挣扎,抗争,“出走”都无济于事,都是悲剧结局。而鲁迅描写女性弱势群体是三女性的价值意义在于:反思五四的“人的发现”,反思五四妇女解放及启蒙的时效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广泛而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婚姻学的角度阐述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婚后矛盾期”矛盾的激化、涓生的人格缺陷、子君对爱的执着及两人爱情观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从婚姻学的角度阐述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婚后矛盾期”矛盾的激化、涓生的人格缺陷、子君对爱的执着及两人爱情观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伤逝>一直被认为是最难阐释的鲁迅小说文本,这跟他1925年前后的思想转化有关.虽然他仍坚持着韧性的生命哲学,但青年的沉沦和伤害也使他对长期坚守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对寄予希望的青年甚至产生了复仇的冲动.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可以看到涓生和子君之间的人性隔膜和他们爱情悲剧的内因--隔膜中的复仇.对于人与人之间永不停息的复仇,鲁迅借涓生和子君的形象表达了深深的忏悔.  相似文献   

17.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意蕴丰赡、晦涩难懂的爱情小说。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压力,也源自他们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也隐现在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在两性关系中,子君试图用自欺的方式挽留爱情,涓生则在自欺中选择逃避子君的逼促。当涓生勇于面对真实、逃离自欺后,子君的悲剧性结局让他重新回到了自欺的状态,他带着悔恨和悲哀反思自己的真诚。《伤逝》中所表现的自欺意识和复杂人格,是鲁迅丰富复杂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的间接折射,体现出他对人类普遍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伤逝》是鲁迅先生生平惟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最终的结局却是子君遭涓生抛弃,回到父亲家中后悲惨死去。由于时代、经济、人物性格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注定这是一场必然走向幻灭的乌托邦式爱情,子君沦为这场爱情悲剧的祭品。  相似文献   

19.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叶是作品中一个着力刻画的悲剧典型。造成其悲剧人生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长期沿袭下来的封建积习是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罪魁祸首;其次,复杂的政治关系也在客观上为其不幸命运带来了必然性;另外,从主观上来看,润叶性格的软弱、善良、重情和隐藏于意识中的乡土情结则是导致其不幸命运的内在因素,助推了她悲剧命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离婚》、《伤逝》主人公爱姑和子君的悲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她们的悲剧分别是“熟睡国民”的悲剧和“梦醒女性”的悲剧。上升到美学范畴 ,本文把这两个悲剧分别归入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 ,并在此基础上把鲁迅的悲剧作品作了大致划分 ,肯定了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