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晖  孙懿  周琪  许晖 《管理学报》2023,(5):655-666+724
通过选取抖音集团旗下的数字产品“TikTok”和米哈游公司旗下的数字产品“Genshin”的开发过程进行双案例对比分析,以海外用户洞察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探讨数字产品的开发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可以从内容层面、互动层面和关系层面来理解数字产品的海外用户特征。用户特征的差异化表现形成用户驱动型和设计师驱动型两种数字产品开发机制,前一种开发机制具体表现为探索式产品设计、适应式人机沟通和参与式内容扩散,后一种开发机制则具体展现为开发式产品设计、主导式人机沟通和启发式内容扩散。不同驱动类型的两类数字产品开发过程分别遵循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的创新逻辑,前者通过赋权普通用户使其成为企业共同开发者,实现连续性产品创新的开发过程;后者则将用户数据视为开发资源使其融入设计师主导的开发任务中,实现间断性产品创新的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2.
吴小龙  肖静华  吴记 《管理世界》2023,(5):112-126+144+127
随着市场供给的竞争加剧和消费需求的快速多变,企业既希望能创造原创性的产品,又希望能高效匹配用户的异质需求,二者兼顾对产品创新而言是巨大挑战。然而,AI的出现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条件。本文基于一家智能创意广告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人与AI的协同既能有助于实现创意的多样化,又能有效匹配用户的异质需求,据此提出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模式。研究表明:(1)大数据构成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资源基础,AI智能设计、联合计算和即时分析构成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能力基础;(2)产品创意智能化、异质匹配与市场洞察、产品创意更新构成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过程机制;(3)人与AI的协同不仅有助于促进产品创意与用户异质需求的匹配,还有助于启发人的创意思维,从而实现创意与效率的平衡。由此,将现有AI作为产品创新辅助工具的研究拓展为AI作为创新主体与人协同创新的研究,提出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启发式验证,区别于以往研究的经验验证与数据验证而形成创新,丰富数字经济时代的产品创新理论内涵,为企业应对产品创新中创意与效率的兼顾难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唐方成  王冉冉 《管理评论》2021,33(11):249-258
平台与互补商的协同专业化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平台企业与互补商可能各自具有冲突的或互补的制度逻辑,它们彼此要实现协同创新的目标,就必然在达成协作共识的过程中形成主导型制度逻辑,进而规范双方的创新活动与行为.但是,这种主导型制度逻辑如何产生?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过去的研究还很少涉及这类问题.本文通过OPPO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平台与一般互补商合作时,平台的谈判能力相对较强,平台的制度逻辑占据主导地位;(2)平台对瓶颈互补商具有较强的依赖时,互补商拥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平台在两者的合作中会选择妥协,此时互补商的制度逻辑占主导地位;(3)平台与瓶颈互补商的关系是双向依赖时,两方合作形成的制度逻辑是混合逻辑;(4)面对强大的外部制度压力时,平台与互补商的合作会形成或遵循新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而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能否以及如何催生和促进食品企业的创新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扩展的知识基础观,以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和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本文构建了一种重要的新兴信息技术——数字追溯对促进企业创新行为(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采用四个可追溯体系建设示范地区中305家在数字追溯方面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食品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和调节中介模型检验方法,剖析数字追溯对促进企业创新行为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追溯对食品企业三种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知识整合在数字追溯与创新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其中数字追溯对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影响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对产品创新的影响存在完全中介效应;(3)环境动态性在数字追溯促进创新行为的直接路径中没有调节作用,但在中介效应的前半段(数字追溯—知识整合)和后半段(知识整合—流程创新、知识整合—管理创新)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因果推理和效果推理,这两种决策逻辑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新型商业模式创建方式以及现有模式变化方式的选择。然而当前关于组织决策、认知方式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计划学派、效果推理和组织学习等理论视角探讨决策逻辑、组织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制,通过对129家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获得以下发现:(1)效果推理和因果推理均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认知学习在效果推理、因果推理和商业模式创新间产生中介效应;(3)经验学习在因果推理和商业模式创新间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在效果推理和商业模式创新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彪  郑美琪  单标安  吕兴群 《管理学报》2024,(3):400-407+426
以数字情境下新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产品创新、投机导向、不良竞争和新企业成长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对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的350份新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情境下产品创新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即数字技术赋能新企业高效率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更好地发挥产品创新的推动作用;投机导向抑制了产品创新对新企业成长的积极影响,即投机导向越高,产品创新的积极影响受到制约越强;不良竞争行为抑制了产品创新对新企业成长的积极影响,即不良竞争行为越强,产品创新的积极影响受到制约越强。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而外部知识的有效获取以及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合理整合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跨界搜索行为的不同维度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资源协奏理论,从组织印记与组织行为互动的视角出发,构建敏锐跨界搜索和专注跨界搜索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模型,探究资源协奏的中介作用以及共享认知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58份企业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层次回归和Bootstrap分析发现:(1)敏锐跨界搜索与专注跨界搜索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均呈倒U型;(2)敏锐跨界搜索与专注跨界搜索对资源协奏的影响均呈倒U型;(3)资源协奏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且分别在敏锐跨界搜索和专注跨界搜索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倒U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著,共享认知显著调节跨界搜索二元性与资源协奏的倒U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有效识别出满足用户个性化场景需求的产品开发机会,既是理论前沿问题,也是实践难题。本研究以美的集团利用A I协同开发生活电器产品为例,回答两个问题:人与A I协同识别场景化产品开发机会的过程机制是什么?这一过程机制反映的机会识别逻辑是什么?本研究发现:(1)人与A I协同的场景化产品开发机会识别过程由全场景机会洞察、焦点场景机会发现和个性化场景机会创造三个阶段构成;(2)与以人为单一主体的机会识别逻辑不同,人与A I协同的场景化产品开发机会识别是协同互补逻辑。该逻辑通过经验与数据的动态交互与持续验证,既规避了仅凭经验判断的草率创新,也克服了仅由数据决策的欠完备。据此,本研究构建了人与A I协同的场景化产品开发机会识别模型,并提出数字经济时代人与A I协同的场景化产品开发机会识别的协同互补逻辑,形成理论创新。同时,本文结论对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高效识别产品开发机会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于超朱瑾 《管理评论》2018,(12):285-300
本研究基于东阿阿胶集团企业发展历程分析,探讨企业主导逻辑下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生态圈的成长路径及背后发展机理。通过分析企业产品创新逻辑、营销创新逻辑、人资创新逻辑、服务创新逻辑及战略创新逻辑,将企业创新生态圈的成长路径分为以产品核心价值功能衍生为标志的内部性创新培育阶段、以跨界多元创新融合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培育阶段、以闭环开放生态系统网络平台化建设为主导的创新生态圈构建阶段,同时析出了联动自发展机制、拓扑自修复机制和界面自耦合机制三大运行机制,并由此构建了创新生态圈的演化跃迁路径及其机理模型。研究发现,创新生态圈的本质是企业主导逻辑下三大运行机制的协同进化,并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再生升级。研究结果为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案例研究方法,以小米公司互联网创业过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互联网创业逻辑模型:以创业认知为前因与以战略定位为后果的创业决策逻辑,以互动类型为前因与以用户体验为后果的价值共创逻辑,以竞争力为前因与以收益力为后果的创业绩效逻辑,描述了创业决策通过价值共创影响创业绩效的机理与过程。该模型揭示了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造一个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平台,选择产品创新与品牌营销作为互动环节,通过交流、交心与交易等互动类型实现信息共享、情感共鸣与利益共赢,以此强化用户的功能体验、情感体验与经济体验,进而提升以收益力与竞争力为指标的创业绩效。  相似文献   

11.
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驱动式创新是一种前沿的创新理论,强调通过对现存技术元素和社会文化元素的创造性组合来形成新的产品解决方案。本文基于对我国211家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对设计驱动式创新的机理与作用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拥有的不同设计资源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关键设计创新能力,最终影响到创新绩效。研究揭示了各设计资源要素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为企业在创新实践中通过合理的资源获取和配置,提升自身设计创新能力,有效实施设计驱动式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刘意  谢康  邓弘林 《管理世界》2020,(3):164-182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大数据对产品研发流程与绩效的影响,对基于经验的产品研发转变为数据驱动的产品研发的转型路径、实现机制与转型范式缺乏理论探讨。本文基于组织惯例适应性变革的整合视角,通过对韩都衣舍的纵向案例研究,提出从基于经验的产品研发转变为数据驱动的产品研发的两阶段转型模型,剖析了数据驱动的产品研发转型的组织惯例适应性变革机制,提出了数据驱动的产品研发转型范式理论模型,对"数据驱动"的内涵进行了创新性阐述。本文从转型路径、实现机制与转型范式3个方面构建了数据驱动的产品研发转型理论,研究结论对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驱动产品创新的企业实践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企业吸纳用户参与创新过程,是构建并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作为外部创新源,用户参与创新虽然将价值创造与价值消费形成闭环,却以企业开放创新过程为条件,这加剧了创新过程的复杂性,也使用户参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难以洞悉。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用户创新理论与创新能力理论,本文从企业方面探索如何吸纳用户参与创新过程进而提升创新能力的内在规律。基于202份国内企业样本,首先探索了用—企共享的价值诉求构念内涵与结构。在此基础上,以"动机构建→授权导引→能力发展"为脉络研究价值共创视角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发现:(1)用户参与的社会性价值预期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二元性创新能力;(2)用—企共享的独异价值预期(功能性价值)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渐进性创新能力;(3)顾客授权在"用—企"共享的社会性价值诉求与渐进性创新能力之间起到局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复杂情境下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类型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解析我国企业在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情境下就突变型与渐进型管理创新选择的问题。基于扎根理论、使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首先采用开放式译码、轴向译码、以及选择性译码析出了大连三洋冷链有限公司管理创新案例中蕴含的关键概念、范畴和故事脉络,并对初始案例研究草案和研究样本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其次,在对其他9个案例分别进行概念、范畴和故事脉络分析的基础上,对10个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我国企业在组织规模、行业环境、企业家精神和组织文化的不同组合维度下对突变型和渐进型管理创新的选择模式及其中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能力、创新类型与融资方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式,而企业创业能力和资本来源是实现创新的保障。本文利用我国164例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检验创业能力、创新类型和融资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机会能力与突破性创新、风险资本融资程度呈正向关系,而运作能力与渐进性创新、债务融资程度呈正向关系,突破性创新方式与风险资本融资程度呈正向关系,与债务融资程度呈负向关系,而渐进性创新与债务融资程度呈正向关系,与风险资本融资呈负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啟仁  铁瑛 《管理世界》2020,(3):1-22,M0004
近年来,尽管中国企业雇佣大学生的比例在增长,但出口产品质量却没有发生显著提升,形成了所谓的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本文将企业异质"雇佣结构"引入质量异质性理论框架,探讨劳动投入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结合企业劳动技能投入和中间品投入质量的互补性对"质量变动之谜"进行解释。利用经济普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企业雇佣结构升级对出口产品质量起到正向促进作用;(2)雇佣结构与企业中间品投入质量具有互补性,中间品质量越高,雇佣结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越强;(3)现实所观察到的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部分源于进口中间品占比的大量下降所导致的中间品投入质量的下降,雇佣结构升级对质量的提升作用受到了中间品质量下降的拖累,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质量升级效应。总之,在"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攻坚期,虽然高学历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有助于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但这一过程亟须匹配相应高质量的中间产品投入。因此,进一步推进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国内中间品供给能力是破解质量升级难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基于消费者对产品创新属性和价格属性的异质偏好结构,针对潜在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间的动态竞合关系,构建了潜在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间的集中式决策模型和Nash分散式决策模型,进而分析消费者异质偏好结构对潜在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决策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相较于分散式决策系统,集中式决策系统是把双刃剑。集中式决策系统虽然提升了非创新企业和潜在创新企业的产品定价、系统整体利润,抑制了非创新企业发展,压缩了落后产能;但是,集中式决策亦抑制了潜在创新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降低了创新产品产能,不利于社会的创新研发。(2)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创新属性偏好的增加,潜在创新企业产品定价和供货量上升,非创新企业产品定价和供货量下降;系统利润先下降后上升,非创新企业利润一致单调下降,潜在创新企业利润一致单调上升。(3)随着产品创新难度的增加,潜在创新企业以及非创新企业的产品定价、系统盈利水平均下降。此外还发现,产品相对创新度对系统主体决策存在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鹏  徐向艺 《管理世界》2020,(1):122-129,238
人工智能作为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产物,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会改变企业内部运作和生产经营的过程,为企业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变革机遇。本文结合人工智能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从管理对象、管理属性、管理决策和管理伦理四个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企业管理变革的逻辑进行了梳理,得出如下推论:第一,人工智能时代,被管理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员工",以"社会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的适用性降低,如何管理"人工智能员工"以及协调人类员工与智能机器人的关系将对管理者提出挑战;第二,人工智能时代,管理属性不仅包括管理理论的科学性、管理实践的艺术性,还包括管理过程的技术性;第三,人工智能时代,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技术管理者,此时,技术管理者指的不是管理技术的人,而是掌握智能技术的管理者;第四,人工智能时代,管理者的决策环境得到优化,管理活动中的决策准则将由"满意决策"过渡为"最优决策";第五,人工智能时代,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发展可能会加剧管理效率和管理伦理的冲突,管理者必须提升管理道德,经营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的履行;第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政府、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有必要从政策、法律与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构建人工智能发展伦理的多层次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企业环境创新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消费者对产品环境属性的异质偏好有可能成为企业环境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消费者异质需求视角,运用计算实验方法,构建具有不同创新态度、创新偏好和可支配资金的异质企业主体,以及对产品价格、质量、环境属性具有不同偏好的异质消费者主体,模拟消费者产品选择及企业环境创新过程,并通过个体消费者异质需求的变化反映市场需求的动态演化及其对企业环境创新行为的影响,探索绿色需求对企业环境创新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及演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产品属性的异质偏好影响企业环境创新绩效;虽然短期内环境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提高经济绩效,但当绿色需求水平较高时,环境创新引起市场结构变化,环境创新企业通过先动优势实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由于企业环境创新风险与绿色需求水平显著相关,为推动企业环境创新,政府在采取必要的激励或补贴政策的同时,更应引导消费者重视产品环境属性,以推动企业持续的环境创新行为。以上研究对于揭示异质需求下企业环境创新行为的自组织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为政府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11-2016年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差异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同时分析企业规模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组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产品差异化在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产品差异化在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四个组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中的作用存在差异,此外,企业规模在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中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产品差异化在企业规模的调节作用中起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为解读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内在机理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