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7,(5):72-77
物恋与风景,作为王家卫电影中重复出现的形式主题,具有症候性的意义。它们在文本的交叉中被某种"力比多"所投注——关于原初的想象。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导演的东方情结以及大陆第五代导演的民族志表征,王家卫的电影通过物恋与风景建构出了异质性的香港形象——流动不居的时空、萦绕着怀旧情绪的后现代都市主体。通过王家卫特有的镜头语言,可反思电影中那些处在时空变换和情感流转中的主体对自我身份的探寻。这不仅涉及物恋与风景作为自我镜像的差异性结构,以及自我在整一与破碎的辩证关系中所唤起的怀旧感,还包括这种怀旧感如何成为了后现代都市主体对存在的形而上学追问。  相似文献   

2.
时间意识类型与叙事文学的意义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意识是叙事文学的基础,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时间意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时间意识又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文学以及不同的意义感觉。不管在何种类型中,作家都不能把叙事变成自言自语,其创作仍必须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完全拒绝“意义”和“价值”,就可能最终冲垮活着的精神底线。  相似文献   

3.
在魏晋玄学中,郭象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很有代表性.他不仅以理论的形式总结了自汉末以来文人对时间迁逝的集体性咏叹,而且以超前的理论眼光透析了时间的本相,并将时间迁逝的问题有效地引入到生死解脱的本体求证中来.更关键的是,郭象进一步加快了庄子世界中的自然万化流程,并以无数的瞬间点来切割绵延.尽管这种瞬点时间观念只是一些萌芽,但为以后佛禅的时间空观思想入主中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4.
时间与空间不可析离,而作为一种蕴涵审美意味的空间性体验,山水诗境必然与时间意识紧密关联。考察中古时期的诗作可知,不同的山水体验方式取决于人们不同的时间感知方式、对时间流逝的态度以及人们打量世界的眼光。中古时期的山水诗境中渗透着两种时间意识:一是绵延,一是空观,两者相互缠绕,互相对抗而又缺一不可。正是这种时间性悖论,使得诗人一方面要打破时迁物变的时间宰治,另一方面却免不了流露出昭光不再的感叹。也正是这种悖论,使得山水诗境既显得空灵静谧,同时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辩证法定义的基础上,作者认为辩证法运行的前提是对不同时间状态的默认。现实中,人们对时间状态界定的不确定,甚至时间上的混乱是导致辩证法庸俗化的主要原因。最后,作者简单论述了在考虑不同时间因素的情况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各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8,(9):115-122
叙述时间是贯穿小说创造悬疑与冲突的重要元素,热奈特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不对应性,叙事过程长短与发生时间的长度不协调性以及故事或某间段时间的重复性纳入探讨范畴,旨在证实这些非线性多元化的叙事更替隐性地烘托内容叙述,增加了文本的张力,多维地展现了作品主旨。美国当代南方作家鲍比·安·梅森运用时间策略充实《在乡下》的逃离主题,即灵活的倒叙方式使得历史与当下、南方与北方激烈的碰撞,张弛的叙事节奏彰显了人物的内心所向,而层层递进的重复则串联了主人公山姆觉醒的全过程。反转跃动的叙事时间策略向读者展现了表层故事之下的暗潮涌动,这使得中心表达更有指向性和层次感,作品也更具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时间的政治”是指我们的各种文化实践是如何编织出不同意义的时间的。文章认为在“伤痕”和“反思”小说的创伤叙事中,时间的政治表现在对于刻度时间和结构时间的组织上,这种时间的构造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表意机制具有内在的同一关系。  相似文献   

8.
真实与虚假混杂,善恶美丑的界限模糊,后现代并不止步于艺术风格,而是渗透到存在的根本,成为现实生活的本质反映.后现代生存在当代中国会形成怎样的伦理困境,困境中的中国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思索,如何表达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真实和人生真实?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求求你,表扬我>的解读,展现后现代电影叙事以"消解"的手法,传达出的深刻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9.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平台资本主义利用数据生产资料进行资本增殖,数据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核心。资本的平台化,使生产主体逐渐完全依赖平台生产,同时依赖平台生活,从而造成主体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相互交织。平台的资本化,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突破了固有的时间结构,造成资本对主体闲暇时间的剥削,无酬的数据生产劳动充斥主体的日常生活全过程;另一方面,在产业转型与行业竞争的双重作用下,平台资本主义加速了新的生产劳动形式生成,主体为维护在平台中的声誉,必须被迫从事“情绪劳动”,接受资本的情绪剥削,并逐渐成为“情绪怪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台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并未改变其服务于资本剥削的本性,反而使这种剥削愈发强烈。在资本的宰制下,平台成为资本控制、监视、剥削主体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0.
张霞 《东岳论丛》2011,32(6):121-124
作为一个先锋派作家,格非的小说中设置了"缺席者"这类独特的人物要素,时间也是他小说的另一个主题,这些"缺席者"迷失在非理性的叙述时间中。通过对"缺席者"的追寻,作者将笔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探索时间和历史与人的命运、个体的记忆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可把握、无法言说的神秘力量。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空缺"、"重复"手法,不断地"设谜",瓦解了时间顺序,使故事呈现出一种摇曳多姿、含混隐晦的情境。真实在时间和记忆中已无法辨识,对"缺席者"的探询,折射出人的存在的种种焦虑和迷惘。  相似文献   

11.
熊六良 《云梦学刊》2003,24(5):77-80
秦可卿在小说《红楼梦》中所占篇幅虽短,但在小说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其性格内涵来说,她集林黛玉的自由心性、薛宝钗的温柔娴淑、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于一身。就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上来说,她处于小说叙事的枢纽位置,为整部小说之总纲。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探索和这一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剧性精神命运。  相似文献   

12.
斯蒂格勒将海德格尔历史性的此在重新扩展为抽象的人类主体("谁"),把关涉性的操持强化为广义的技术对象("什么"),并进一步将这种对象化的技术与历史性的时间链接起来,以开启不同于生命种系发生的人类历史发生的第二起源。人的生物实在之外的义肢性文码记忆构成了一种后种系生成中的"被发明",这种在自然遗传进化终止之后出现的可激活的文码就是技术,这也是人类历史性生存在自然中的延异式到场。  相似文献   

13.
向菲 《云梦学刊》2012,(5):114-120
自电影诞生以来,由著名戏剧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不计其数。更有许多电影将其他民族的戏剧文本改头换面,成功地搬上了本国银幕。然而这两门时间艺术的本体又是截然不同的。以日本影片《蜘蛛巢城》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改编为例,它的成功建立于创作者对戏剧时间与电影时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民族时间观的深入认识。正是有了这样的创作基础,才使得这样一部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改编之作,既保存了原剧作的艺术精华,同时又被赋以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15.
孙建党 《阴山学刊》2005,18(3):77-83
按照战时美国关于印尼的计划,荷兰将有序地恢复其殖民统治,并指导印尼渐进地获得独立。但是,战后印尼民族主义者没有遵循美国所设想的非殖民化道路,而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共和国政权。在荷兰与印尼冲突开始后,美国政府起初希望采取中立政策,以避开尴尬的非殖民化问题。但随着印尼局势的日益恶化,尤其是"茉莉芬事件"后,印尼共和国的反共倾向符合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而荷兰顽固的殖民政策已经威胁到美国战后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美国最终选择了支持印尼走向非殖民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刘文颖 《理论界》2023,(1):81-87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了一种运动力量和停滞力量之间的较量。当社会结构、文化与个体在时间加速中能寻求一种平衡时,运动力量就会占据上风,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旦平衡失效,产生结构晶体化和文化凝固化现象,停滞力量就会超过运动力量,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自我感知都会产生相应影响,个体身份也会陷入不确定之中。这种较量背后实质上仍是资本逻辑的控制,处于控制下的个体只有彻底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在其翻译活动中有所彰显。在此以翻译大家林语堂做为研究对象,对其人生哲学、文化态度和审美情趣等主观因素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中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坛特点决定了其不仅仅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而且能扮演一种治理机制的角色.论坛能够突破原有机制在行动能力和范围上的局限,为政府以及社会各个权力中心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能够实现多元权威的聚集、跨领域治理网络的构建、创新机制的塑造,并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治理的范围,提高决策的有效性.论坛机制在治理体系中正在或将要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玺 《南方论刊》2013,(7):35-37,31
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危机迅速席卷整个欧元区,欧元区国家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4月展开救援。但是,期间,突显了欧盟救援中的协调不一致、决策时间长、各国分歧较大等问题,必将严重影响希腊债务危机的救援工作,同时,也为欧盟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种协调经济活动的制度形式,它虽然兼顾了企业与市场的双重优势,但在公共产品提供、负外部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政府作为规制经济活动的外部力量,应承担起弥补其不足、推进其发展的重任。"推进者"角色是政府在产业集群成长运行中的理性定位。通过对政府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认为积极的基础设施投资行为,不仅为地区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能使政府获得更多的税费收益。出于对本地资源优势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考虑,政府的理性选择应是不实施地方保护。政府对集群成员机会主义行为的惩罚,可使集群成员在追求更高收益的过程中选择帕累托最优行动,最终有效降低集群成员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