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目睹祖国山河破碎和生灵涂炭,有胆有识的爱国志士们或在著作、文章、上书、奏折中或在演讲、辩论中,阐发了一系列爱国思想。这些爱国思想最初作为个体意识,最后扩展为社会意识,形成了贯穿近代史始终的爱国思想,从而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简论华侨的抗日爱国精神杨淑珍素以爱国著称于世的海外华侨,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他们身在异域,心系祖国,发扬坚毅的爱国精神,慷慨捐输,踊跃从戎,为祖国抗战胜利立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值此中国人民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之际,缅怀华侨的爱国壮举,具有重大的...  相似文献   

3.
进行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使学生知国耻、爱国宝、明国策,是唤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基础;把识国情、强国力作为激励学生为振兴祖国发奋读书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三百二十年前,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和他率领的爱国军队,在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战胜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为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今天,我们来纪念这一永远值得怀念的英雄史事,具有重大的意义和鼓舞作用。 郑成功驱荷复台之所以取得辉煌的胜利,是由于它不仅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与其正确对待高山族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分不开。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香港─孙中山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香港工人阶级具有光荣的反帝爱国传统;香港在祖国的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的56个族,是历史上众多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形成了整体上的认同和思想文化上的一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并赋于强烈的民族感情,上升为爱国、振兴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精神。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中“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大革命口号的具体分析,阐明义和团战士的三次历史行为并确立其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为进一步认清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斗争性质及其伟大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空间。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张巍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精神支柱什么是爱国主义?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为人们热爱自己祖国的江河湖海、森林矿藏等自然风光和自然资源;热爱祖...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被认为的华人学校转型分段期,早在1930年代,新加坡的潮州华侨学校就已经进行了在地化(Localization)。学校为了迎合殖民地的特殊环境和新加坡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大量调整,使得潮侨教育和大陆的联系变成了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体现。更突出的是,在治校管理和教学实践中,潮侨教育充分体现了新加坡的在地特色。可见从早期"中国人的教育"转向"新加坡华人教育"的转型并不是在新加坡建国后才开始,而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历程。这些早期的调整适应也为之后当地的华侨学校转型提供了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举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相似文献   

11.
依据1934年至1940年荷属印尼万隆华侨公会出版的《华侨月刊》,试图对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进入抗战这一时代背景下该社团的日常活动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对共计59期《华侨月刊》的爬梳,可将万隆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进华侨经营事业的发展;服务华侨日常生活;致力于提高华侨素质;支援祖国抗战和救灾。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深刻折射出经济危机和中国抗战背景下华侨社会的迫切需求,南洋华侨与居住地政府、南洋华侨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浙南华侨与海外侨胞一样积极地投入了抗日救亡斗争。他们在侨居地组织爱国团体宣传抗日,积极募集抗战物资和资金,或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或奔赴祖国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给予了祖国抗战有力的精神和物质援助。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高云览向海外侨胞及时报道国内战争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残暴血腥的罪行,展现中华儿女团结抗敌、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抗战史上的光辉足迹和伟大影响,因此,高云览的报告文学创作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其报告文学避免了一般新闻报道的模式化倾向,以郁愤悲壮的叙事基调、真实生动的场景再现、灵活融合的文体风貌形成显著的艺术特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论海外潮人的恋根情结——以侨领林义顺、蚁光炎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辛亥革命时期新加坡的林义顺和抗日战争时期泰国的蚁光炎是近代两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海外潮人侨领 ,从他们对故乡和祖国不遗余力的支持与帮助的具体事迹 ,可以看见海外潮人极为突出的文化特征———浓重的恋根情结 ,文章探讨了由这种恋根情结升华起来的强烈的报国意识及其所赖以生成的深层文化基因 ,以及这种恋根情结在现代社会尤其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所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中华民族精神视角,在透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爱国华侨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斗争历史的基础上,高度赞颂了远离祖国、侨居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以其拳拳报国之心,用自己的誓言、行动、鲜血和生命,深刻地诠释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民族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精忠报国精神、不畏强暴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英雄气节和崇高品质,从而揭示了海外赤子在拯救中华民族危亡、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华侨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支系.东南亚是海外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侨人口已超过600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太战场的重要区域.在从1942年1月至1945年8月的三年半时间中,面对入侵和占领东南亚的凶残的日本法西斯,在南洋的中华儿女--华侨在艰苦的条件下奋起抗战,在华侨华人史、东南亚史和世界反日本法西斯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红色区域所创造的革命业绩,有了一定的正确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并且为海外华侨华人及世界各国人民以后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31年11月4日至11月19日,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率领黑龙江省爱国官兵,在江桥(今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奋起抗击日本军队的进攻,历经16天,毙伤日军1000多人。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军队遭到的第一次重创。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促进和推动了抗日救亡高潮的到来,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江桥抗战理应作为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作为主要武器 ,从政治思想领域向中国共产党人发起了一场进攻 ,想要控制或者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人起而应战 ,在这场论战中 ,毛泽东发表了许多文章 ,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对于回击国民党的挑战 ,澄清理论是非 ,争取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 ,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抗战画史》是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曹聚仁撰文、舒宗侨配图,上海联合画报社1947年5月出版的一部全面记录中国八年抗战始末的战史。曹聚仁从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入手,细致地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及战争胜负的深层因素。该书存信史、究成败、诫来者,显示了作者化繁为简的史笔和高屋建瓴的史眼。曹聚仁的日本观,在近代以来中国认知日本的文化链条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