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易传》是阐发《易经》哲理的一部论著,古称“十翼”,即《易经》的十篇辅助资料。它是《易经》这部古代的“卜筮之书”问世后,经过春秋、战国之际数百年间的研究,积累起来的第一批学术思想成果。《易传》非一时一人所作,这是当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结论。这十篇阐述易理的文章,显然观点比较一致,而且在先秦思想典籍中又自成思想体系,大体上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它在我国古代理性思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易传》名义上是解释《易经》思想的,实际上,两者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的世界观。《易传》赋予《易经》以许多非固有的思想,如所谓河图洛书之说,太极观念,大衍之数等;但它却借用《易经》的占筮思想构架,营造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阐述了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器理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絪緼化生”学说,“雷风相薄,  相似文献   

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一部向神发问的占筮之书,但它问人问事,却从自然现象中为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所以含蕴了周人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嬗变这一历史时期丰富的自然,社会方面的资料;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著者的哲学思想。从春秋中叶开始,就不断有人给《易经》作解释时予以引申发挥,使之切合自己的观点,孔门子弟甚至将其引入儒家伦理道德的发展轨迹。这样一部占筮工具书,便逐步演变为含有哲学意义的书。《易传》是这一发展过程中自然筛选而流传下来的解易之说。《易传》的汇编成书,完成了《周易》从占筮书向哲学书的过渡。因此,研究《易传》不仅可以了解  相似文献   

3.
"德"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范畴。"道"之下落为"德"包括三个方面:"道"下落于自然领域,为万物本性之"德";下落于内心领域,为圣人心性之"德";下落于社会政治领域,为王者无为治道之"德"。对"德"之内涵的分类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思想的整体运思理路,以及它所反映的传统中国人根本的信仰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早期易学解释的视域,存在着一个由"占筮"到"德义"的内在转化过程,这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有较明确的体现。《周易》本源于占筮活动,早期巫史多将其用于占筮实践。随着人文理性的崛起,占筮活动逐渐纳入丰富的德性、义理内涵而转成为"德占",《周易》也被赋予涵盖一切的哲理内涵。后来的儒者完全摒弃《周易》的占筮之用,将其看成圣人之"遗言"或教导,以一种较为彻底的"德义"视域实现了《周易》之经典化、文本化。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诸篇引《易》文字凡十三处,论《易》文字凡两处,皆有取于"德义"或者说《易》之义理,其受孔子易学影响的痕迹是明显的。我们从中看不出任何能说明孔子易学之前曾存在一种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义"的证据。这些引《易》论《易》的文字并未提供超过传本《易传》的有关象数学或占筮技术的信息。由《淮南子》引《易》所见的与帛书易传《要》篇相关的文字看来,帛书易传于汉初似尚无一个广泛流行的定本,遂至失传。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最早解释,后人在《易传》对《易经》解释的基础上,又对《易传》进行了无数的解释。本文认为《易传》把宇宙万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其存在基本因子是阴阳;其思想内核是"生生不息"。《易传》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成就圣人事业。《易传》的生命哲学无疑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意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君子人格的培育,是《易传》的主要内容。《易传》强调君子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圣人之道。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君子要注重书本与实践结合,要注重从自然之象和卦象之中学习。《大象》集中体现了君子求学于自然之象和卦象的内容,包括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等等。这种注重从自然之象中学习的方法,是先秦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易传》是阐发《易经》哲理的一部论著,古称“十翼”,即《易经》十篇辅助资料。它是《易经》这部古代的“卜筮之书”问世后,经过春秋、战国之际数百年间的研究,积累起来的第一批学术思想成果。《易传》非一时一人所作,这是当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结论。这十篇阐述易理的文章,显然观点比较一致,而且在先秦思想典籍中又自成思想体系,大体上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它在我国古代理性思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易传》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易传》中描述辩证法的话语有:"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生变化"等等。可见,《易传》的辩证思想可谓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对于维护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公民道德教育是建立在"美德可教"和"德育主导"理论基础之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具有达到资格要求的德育教师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其进行借鉴对于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就是小说《红线传》的思想主题,即警示那些怀有贰心、企图作乱天下的各路枭雄,不要目空一切,为所欲为,要恪守臣道,安分守己,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其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以"国家意识"为立意基础,反映了有唐一代一些缙绅士子的精神境界;劝喻一切有过错的人们要"自新"和"赎罪",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非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思路,反映了对和平安宁的热爱和追求;以"贱隶"而身怀绝技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可轻视小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错误。“以德治国”根本不同于传统儒家的“德治”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 ,“以德治国”的落实主要在于制度道德的建设 ,而不仅仅限于公民个体道德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依“礼”重“德”治国思想 ,包括“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两个重要治国方略 ,二者有其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孔子依“礼”重“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礼”“德”相辅 ,“导”“齐”相济 ;“德”“礼”为先 ,辅以“政”“刑”;依“礼”重“教”,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15.
《论语》君子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根本不相容的。当前,腐败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腐败现象遍布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而思想道德建设缺失,公共权力的稀缺性、代理性,封建社会陋俗和传统用人制度,官员升迁的"问责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新旧体制转轨,预防、监督、惩治等反腐机制不健全,官场"保护伞"使腐败官员难以及时被查处,是当前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德治防腐,加强对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使干部自觉从内心不想腐败;依法治治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预防惩治机制;依群众反腐,加强公众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重典治腐,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依国际合作反腐,构建反腐败工作新平台。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身处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盶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政”说为其主要内容,以“反省内求”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予思的儒学思想则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曾子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