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医学模式的转变与高校卫生工作改革焦宗裕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浪潮,推动着医疗卫生事业向前发展,也为医疗卫生事业展示了美好的前景。现代医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转变。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不但与生物的、理化的因素有关,而且也...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对患者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现代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索有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院 2 0年间死亡教职工回顾分析发现 ,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多 ,研究表明 :目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因素已不再是病毒、细菌等生物所致的传染病 ,而是由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由此转变医学模式 ,加强身心健康教育、减少中青年教师的早衰 ,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中医病因学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殊途同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及周围环境的改变时刻影响着人体气血运行及机能调节,人的情志思维及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的失常都可成为致病因素.现代医学在经历了漫长的摸索之后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生物属性的基础上强调对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三维结构中观察健康问题.中医病因学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着共同的医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师应自觉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临床医师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对疾病认识的挑战;对传统知识内容和结构的挑战。为了迎接好挑战必须做到:自觉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将健康和疾病放置在自然和社会全方位的背景下去重新认识;建立医学社会科学一体化的概念及“社会型”人才观;改变“静止型”的知识结构,建立“动态型”的知识结构,树立知识终身形成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医学道德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道德建设 ,将为实现现代医学模式、树立医疗行业的文明之风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根据。一、以人道为前提 ,扬弃传统医学的道德范式。医学作为一门以全人类健康为最终目标的科学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然而 ,医学又与一般的自然科学不同 ,无论就其自身特点 ,还是就其发展目的 ,都离不开人。医学以“疾病载体”的人为研究对像 ,这一研究对像并非完全是自然的 ,而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现代的医德不应仅理解为维护生物机器式的人 ,而且更应当理解为恢复已失去平衡的人类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律加快,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各种矛盾更加复杂,社会紧张刺激因素加多加剧,心理疾病随之与日俱增,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心血管系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为常见病其发病率高,现在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系病变引起的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溢血占70%。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血管系疾病的身心障碍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为经典心身疾病之一,即本病的发生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通过大量的动物试验、临床观察证实,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全面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是一种具有因果观的存在者,这种因果观经由人的意向性介入了人化自然的实践行为,从而在人化自然的行为中扮演了必要条件的角色。从纵向的人类史视角看,人类发生了从轴心时代的整体因果观向近代科学的动力因因果观的嬗变;伴随这种因果观嬗变的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从关心、照料及守护自然到轻视、奴役及剥夺自然的转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从整体性关系到对抗性关系的转变。这一方面揭示出,因果观的代际嬗变参与了自然命运的代际更迭;另一方面启示着,重铸因果观不啻为改变近代自然危机的必要条件。重铸当代的和谐因果观,实质是为扭转人化自然的奴役行为实现观念上的先行革命,最终在实践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已久,但在实践中仍然没有切实实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工作者推崇医学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问题中的作用。因此,只有从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走向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文关怀,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转换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从新的医学模式的视角来看,传统的“治病救人”的医学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当今人类需求的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因此需重新思考、确立新的医学目的。思考的逻辑起点是医学的服务对象──人。为此,不仅要深刻把握人的生物属性,而且要深刻认识人的社会属性,尤其要重视人富有情感的特性。据此,以“治病救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医学目的应扩展为以“提高人口生命质量、维护人类心身健康”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物理物质、化学物质、生命物质和人类,形成了物质世界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四个物质层次,人类直接诞生在生物层面上,并直接依赖于生物层面而生存和发展。人类的发展始终是由浅入深地不断推进对自然物质层次的认识与改造,因此,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代医学模式在临床医疗护理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从临床医生传统的思维方式,临床护理中生物-心理-会医学模式观念淡漠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现代医学模式的思想能够有效的渗透到临床作当中去。  相似文献   

13.
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最近研究发现,医学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在逐年增多,这些问题正逐渐引起有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笔者针对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其对策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医学伦理生死观的困窘与重建·邹成效·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随着医学在人的生命和死亡的调节技术方面的实质性进展,人类已经在为自身所取得的诸如人工生育、器官移植等巨大成就而感到高兴和自豪了。然而,欣喜之余,人们...  相似文献   

15.
医学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师、医学生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医学文献情报信息中心。为适应医学科研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要转变以往读者求知为主动服务的模式,实现"为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时间提供最需要的知识"的目标。使单一的纸质化图书馆发展为实体加虚拟的现代图书馆,让读者通过现代化服务手段,充分享受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内医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推行缓慢,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这一模式科学内涵的全面理解,"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科学内涵,务必大力弘扬,以推进医学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医学模式下的儿科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新医学模式对儿科教学的影响过去医学界一向着重于“生物医学模式” ,即重视疾病的病因和人体对疾病的反应 ,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及家庭社会环境对儿童疾病的影响。现代儿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 ,正在转向新的医学模式 ,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要求儿科医生不仅要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 ,而且在解决复杂的生命问题中需要综合各学科的知识。使传统的“治疗型模式”向“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转变 ,因此 ,必须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措施。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不是对“生…  相似文献   

18.
死亡成本     
人类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亿万生命中一种特殊的产物,是大自然中的“万物之灵”。但如同一切生物,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逃脱不掉最后的生物学法则——死亡。无论是谁,死亡都要拜访他,这是普遍而绝对的现实。当生命走到尽头,死亡最终降临之后,尸体的处理和安葬以及伴随其中的礼仪、习俗活动,不可避免地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和成本。既然死亡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必然性,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和“生物学法则”,死亡成本又具有无法补偿、不能收回在的性质,那么,人类为死亡所支付的成本和代价就应当适度而低廉,任何厚葬、华葬、侈糜、宣耀乃至“…  相似文献   

19.
安乐死的法律与伦理学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乐死是当前法学、伦理学界的共同难题.作者从三维取向的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出发,探讨了安乐死的法律与伦理学问题,认为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不可能导致安乐死的合法化,只有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才可能指导和推动安乐死合法化进程.安乐死特别是被动安乐死以隐秘或半公开方式而存在,针对这一客观事实,依据现代医学模式,在实施安乐死过程中应遵循有利原则、自主原则、合法原则和公开原则等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20.
基因技术增加了人类治愈由于身体和生物学原因所致疾病的可能性,但是并无助于社会心理问题或文化问题的解决,例如人类的道德教化问题.人类的道德行为与创造性是以自由为前提的.没有自由,人就不能进行创造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朝向生物机器人的人的技术化是基因技术的幻象,这种生物机器人将人所处的环境和同伴相分离,因为除非将人杀死,否则人的意志不能被取消.人类求生之意志(生物系统之保存)是人类一切愿望的来源.倘若基因技术不能规定这一意志和人类独立的精神能力,那么通过基因技术实现人类的道德教化也无从设想."新人"在此只能表明生物学意义上的新特质,而不是道德或精神上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