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郭沫若《十批判书》的不同评价,与《十批判书》本身的特点,与不同的学术、时代背景以及评论者的学术语境、所持观点和评论者所关注的重点均不无关系。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是一个事实,《十批判书》的学术成就和不足也是一个事实。我们既不应因其贡献和成就,就讳言其缺点和不足,也不应因其存在缺点和不足,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十批判书》所反映出的郭沫若史学在不同时段被学界的认同状况,从一个侧面说明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多重因素,既是导致时人不同评价的内在原因,也是今人研究时所必须谨慎面对的。  相似文献   

2.
真理标准的讨论为端正中国的学术航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在真理标准讨论的基础上,一系列被颠倒的理论被重新颠倒过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正是在这场讨论的鼓舞下,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科学成就,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探索了许多新的问题,并获得一大批成果。真理标准讨论与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是相互映照、相互发明的。  相似文献   

3.
以前我国史学界多注意历史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史学理论即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的研究,致使我国的史学理论研究长期是一个空白。这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把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相混淆,甚至以历史理论来代替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就是“史学理论”在许多人脑海里根深蒂固,已成为一种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史学理论”内含的认识,影响了我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也加大了我们与国际史学理论界的差距。新时期以来学术空气的活跃和史学研究的深入,带来了史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代学术宗师,王船山在学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就其史学思想来说,在继承古代学者治史优良传统的同时,无论是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还是在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方面的独特视觉和眼光,都具有自己鲜明特色。对于他的史学成就,从近代以来,有一个逐步重视和推崇的过程,船山先生的史学思想对诸如曾国藩等湘籍名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其军事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洪煜 《文史哲》2002,(4):167-168
为了促成并加快史学范式的转变 ,培育并确立科学的学术规范 ,倡导并树立健康的学术风气 ,2 0 0 2年 4月 15— 18日 ,《史学月刊》编辑部在古都开封召开“史学期刊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学专业期刊及设有史学专栏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等近2 0家杂志社的代表应邀出席会议 ,就史学的学术规范、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史学期刊在史学发展中的作用、学术期刊的合作等问题 ,进行了热烈讨论 ,并达成了许多共识。学术规范问题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李振宏 (《史学月刊》)认为 ,学术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是…  相似文献   

6.
作为平民史学家 ,郑樵求真务实 ,敢于求异 ,善于创新的学术精神足为我辈楷模。我们把郑樵的学术思想与史学成就概括为 :进行学术研究的途径、方法以及见识、观点上异于前人与时人的别识心裁 ;研究历史的旨趣与视野方面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史学的通史家风 ;作为治史指导原则和评价历代史家史学成就标准的会通思想。“会通史学”是郑樵史学思想的精华 ,代表了当时史学理论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民国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民国湖南学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文史、哲学、法学、教育诸领域的大家。晚清以来史学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得到延续,史学成为民国湖南学术的奇葩,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史学的影响巨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得以运用,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和文学研究成就;传统学术方法继续在学术研究中传承,在文字学、文献学研究中收获硕果;西方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和流派也在伦理学、法学、逻辑学研究中打上烙印;由此呈现了民国湖南学术的发展轨迹,并凸显其湖湘学术独特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张舜徽先生史学的总结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梓 《学术界》2004,(4):246-256
按照逻辑的结构而非历史的顺序 ,2 0世纪的中国史学可以分为总结性史学、批判性史学和建设性史学。在这个坐标系上 ,张舜徽先生属于总结性史学。他对自己史学的这一特征 ,有着十分自觉而明确的认识。 2 0世纪总结性史学的对象和任务 ,是要通过对清代学术的总结 ,以完成对传统学术的全面清理 ,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准备条件 ,张舜徽先生学术工作的重点也正在于此。而讲求义例和举要 ,则是其总结性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与钱大昕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史学家。①不过,他们二人的人生际遇却大不相同。钱大昕生前及身后均被公认为第一流的学者,而章学诚的学术在当时除少数知己外并不为人所认同。这里用"著名"二字称呼章氏,其实是近代以来的评价,章氏生前及身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并不享有此荣耀。他们二人最擅长的是史学,在当时大多数学者眼里经学是第一等的学问,史学尚在其次。对此他们大声疾呼,认为史学同等重要,所发议论实乃补偏救弊之言。但因学术取径不同,故他们的史学成就也各异,章氏在史学理论上成一家之言,钱氏则在史学考证上有突破前人之…  相似文献   

10.
刘大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学术上的是非功过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伏进退息息相关。建国后十七年史学的基本形态是革命史学、政治化史学,其症结在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处置失当。刘大年曾是革命史学的建构者和捍卫者之一。在革命时代终结之后,对刘大年等代表的革命史学更需要一种"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1.
徐兆仁 《学术研究》2008,(3):109-110
历史叙述和历史内容融为一体,再现历史真实,是历史编纂的根本任务.后现代主艾思潮挑战传统史学,提出关于历史真实检验标准的核心问题,这在史学史研究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作为后现代主义史学核心问题的当代学术回应,历史解释学将在史学史研究实现理论突破中承担重要使命,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永刚 《船山学刊》2006,(1):175-177
本文以符号“史”发微孔子史学观念,认识到其“循礼以持中”的史学观念上承周公,而予以规范,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双重影响;并且其“循礼以持中”的史学观念与其礼乐德治的思想是相贯通的。  相似文献   

13.
武吉庆 《河北学刊》2003,23(4):159-163
史学研究的“实”与“虚”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能以简单的是非标准衡而量之。从学术求真到服务现实 ,从理论建树、历史阐释到史料搜集和史实考订 ,从间接功效到直接功效 ,一切真诚的学术努力 ,都为当今史学研究所必需。无视学术规范的学行和“回到乾嘉去”的倾向 ,都会使史学再入歧途。  相似文献   

14.
华南学派是目前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治学方法与实践很值得关注和探讨。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植根于中山大学文科设立以来"眼光向下"与跨学科治学的学术传统,师承傅衣凌、梁方仲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并在与海外学者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中形成了共通的治学理念。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与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及其学术思潮的变迁密切相关,反映出中国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某些共有特征。探寻该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建设应具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史学初步建立的时期。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力图摒弃杜撰和编造,从真实出发,重建科学的古史体系;在中西学术交融的学术背景下,五四时期的史学表现出了区别于传统史学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内容、观点上开始具备了现代史学的因素和要求;五四时期在史学人才的培养、史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史学刊物的创办等方面也具有了现代史学的初步规模。所以,五四时期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第一次真正高峰  相似文献   

16.
郭凌云 《云梦学刊》2007,28(1):120-123
自南宋起对北宋笔记的评价就显示出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在后世研究中北宋笔记也远不如当时的话本、史传等文体引人注目。这是因当时笔记评价标准往往与史学、小说相牵混所致。通过对北宋笔记与魏晋南北朝及唐代笔记的比较。可以发现北宋笔记是笔记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主旨、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南宋以至后世笔记创作的主要模式,对后世笔记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初以来,在西方学术的影响下,中国史学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到新史学话语体系,再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近年来史学界有关建构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讨论,表明中国史家期望超越对西方史学话语的简单引进与仿效,要求建立根植于中国历史实际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史学话语体系。这标志着经过百余年中西史学的碰撞、融合,中国现代史学已开始摆脱对外来学术的依附状态,力图确立自己的学术自主性。  相似文献   

18.
史学交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质,也是史学生命力之所在。中外史学交流史源远流长,不过迄至近代,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中外史学直接碰撞以来,才以其恢弘之势,写在人类史学交流的史册上。中外史学交流研究内容宏富,它将为史学史研究开辟新天地,即从它与汉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关联就可略见一斑。中外史学交流多途贯通,其主要有译书、教学、著述和讲学等。中外史学交流对于正在迈步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意义重大,也将给未来的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专业史学期刊的兴起,是现代史学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史学期刊这一形式出现的本身就是史学现代转型中的重要元素,显示出史学研究较之以往所出现的新的起点与重大转向,新兴的学术发表行为更是改变了民国史学研究的整体形态.正是这种改变使得史学研究逐渐走向学院化、专业化,复归其纯粹的学术本色,而史学自身与时代的疏离倾向也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周旭 《南方论刊》2008,(3):54-54,45
蒋廷黻是中华民国时期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学术成就斐然,史学界迄今仍受其影响。其史学思想内容主要有对史料的重视、注重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用新的研究观念及注重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史学实践主要是在南开和清华时期的教学活动等。蒋廷黻后来虽然走上从政的道路,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