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社会学把社会成员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称作“社会流动”。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流动可分为“垂直流动”(一个人从地位较低的阶级或阶层转进到地位较高的阶级或阶层,或者相反)和“水平流动”(在同一地位的人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一生中的流动”(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地位的变化)和“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的流动)、以及“结构性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革命、变革引起的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  相似文献   

2.
结构性流动与婚姻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性流动是社会流动中与社会结构变迁最为相关的、个人的“社会位置的移动”。当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都可能引起人们社会地位的流动。当人们从一个社会值置流动到另一个社会伍青时,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婚姻。换言之,社会结构变化剧烈之时也是婚姻危机频繁发生之日。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我国离婚率较高的现象与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结构性流动与婚烟危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流动促成了个体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社会流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仅就社会流动形成的原因、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以及社会流动的正反效应和对策谈几点浅见。一、社会流动的必然性从本质上看社会流动作为一种以人的流动为主体的社会现象,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差别决定的。首先,社会流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业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生产力对社会流动的必然要求主要  相似文献   

4.
"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敏 《社会》2002,(8):27-28
时下 ,“烦”成了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以至在流行歌曲中也有了反映。走在大街上时常听到有人在唱 :“最近比较烦 ,比较烦……”。“比较烦”是一种什么情绪?产生“烦”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为了减少“烦”的情绪存在 ,社会又应该做些什么呢?“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焦虑现象。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使民众中产生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当这一紧张心理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社会张力 ,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吴忠民 ,1999)。也有学者称此为“社会紧张”(陆学艺 ,1991),或者“社会挫折感…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企业正面临着一场新考验。昔日行政化的管理方法,过多的限制,过多的“父爱主义”,已经无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里有困惑,也有抉择;有挑战,也有机会。我们现在提出要破“三铁”,实际上就是摧毁传统的国家保护主义,创造企业自立的空间,为国家富强奠定坚实的微观底座。这是一场新的企业革命,也是一项社会新工程的设计。其深远意义并不限于企业,其冲击波必将波及全社会,甚至跨出国界,引起世界瞩目。  相似文献   

6.
妇女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既受社会能否提供就业机会、就业选择自由和就业环境的制约,又受妇女自身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的影响。为此,本文试图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流动与妇女就业的关系,为在当前新形势下,改善妇女就业状况提供一点新的思路。一、社会流动对妇女就业的积极意义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变更自己的居住地点、职业、社会地位等等。它通常包括两种流动:一是水平的社会流动,即指人们在社会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变更了自己的居住地点或职业;二是垂直的社会流动。这是指在社会存在等级差别的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从较低的社会等级上升到较高的社会等级,或从较高的社会等级下降到较低的社会等级,可称之为向上的社会流动或向下的社会流动;即使社会上不存在等级差别,职务的高低之分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从较低职务改换为较高职务或从较高职务改换为较低职务,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垂直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7.
持续规模化的流动已成为中国农民家庭变迁的重要结构性力量。流动带来的去地域化,侵蚀和破坏着血缘和地缘关系高度重合的中国父权制家庭,但其所致的家庭制度变迁不仅具有解传统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传统重构的过程。父权制家庭在解构中延续和重建,是体制约束、市场主导和父系父权自身延续的需要三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流变的家庭形态不仅为“身在城市,根在农村”的流动农民提供了低成本生存发展的基础,也以其特有的弹性适应能力,成为应对农村社会因变迁而生的矛盾冲突的缓冲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了消解社会紧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浪潮冲击下,国营大中型企业破“三铁”的号角已吹响,在这伟大的历史剧变中,企业职工反响强烈,心态各异。如果我们的政府及企业领导人,及时把握以下八种心态,并作一些相应的工作,改革的事业一定会更加顺利地进行。一、参与心理。大多数职工持有这种心理,尤其是中青年职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人员及其他贤能之士。这部分职工头脑最清醒,最有实力、最无负担、思想也最解放。他们深知改革是大势所趋,破“三铁”是搞活企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由之路。再加上在旧的体制下,他们受的束缚最大。他们不愿坐等资历,耗费青春年华,所以,他们为破“三铁”而积极奔走,鼓动,宣传,以实际行动推进改革进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中,勇做时代  相似文献   

9.
王锋 《浙江学刊》2023,(6):34-41
空间是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传统社会地域和空间高度一体化,进而也与时间不可分割。由于技术的推动,现代社会的空间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即时间与空间相互分离。数字社会的空间已经不同于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即它日益呈现出虚拟空间、流动空间和编码空间的特点,且这种空间更多地成为一个全息空间。空间构成的根本变化使得数字社会的空间需要根据构成数字社会空间的基础要素——代码来进行治理,这就需要在代码的基础上对整个社会治理体系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比较马克思和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层分析的方法对上海的社会阶层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的中心概念是“职业地位”,它包括权力、财富和声望。作者指出,上海的主要社会阶层按职业由高到低排列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包括私营企业主)负责人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职员阶层、商业工作者和服务性工作人员阶层、工人、农民。这些阶层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他们之间的社会流动主要是结构性流动。社会资源配置机制首先是通过权力,其次是资本和劳动。最后,作者对中国的中间阶级和市民社会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永恒价值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叛逆说的依据及其困惑林黛玉,又是一个说腻了却又说不完的话题。知道《红楼梦》的都知道林黛玉。欣赏《红楼梦》的大都欣赏林黛玉。但200多年以来,人们的欣赏却是多义的流动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年纪不同教养甚至不同心态中的读者,其阐释各有各的兴奋点。姑不论“贾府上的焦大”“北极的爱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以及“健全好社会中人”是“不爱林妹妹”也“不会懂得林黛玉型”①,即使年代与阅历十分相近的人们之间,由于人生遭际审美习惯以及性情心绪的差异,也往往说不到一块去②。这是林黛玉性格的丰厚性所致。然而,…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不同于文明,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存在.所谓广义的文化论,是将“有文化”与“是文化”相混淆的结果.文化是生成的,因而是有根的存在,文化的有根性不是指文化有其源头与传统,而是指任何一种文化的生成、发展、转型、流动都有其相对确定的原因.肯定文化生成的原因性,也就是承认文化是被决定的.在文化的生成与演进的问题上,应坚持决定论原则,反对将文化的生成视为纯粹偶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刑罚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犯罪数量也急剧增长,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是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犯罪数量上升的重要原因。我国在运用刑罚手段来控制犯罪时却存在刑罚失衡的问题,这种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是结构性失衡。刑罚结构性失衡加剧了社会中既有的分配不公,制约了刑罚功能有效实现,对解决城市化背景下的犯罪问题产生了阻力。  相似文献   

14.
艺术形象之出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与形象创造一般规律联系着的变异;艺术形象的结构性变异或创新,同样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需遵循异变同一律。某些现代派创作所以令人感到荒怪莫名,原因之一,即在惟求“新”而背离了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一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流动方式。通过结婚,一个人可以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从一个地区迁入另一个地区,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由婚姻导致的社会流动可以分为垂直流动(或称上下流动)与水平流动(或称横向流动)两种基本类型。一个人通过婚姻从较低的社会阶层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是一种向上的流动,反之则是向下的流动。水平流动是在社会地位不发生上下变动的情况下,通过结婚,一方由一个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由一个地区迁入另一个地区,其生活的群体和居住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许多研究婚姻社会流动的学者指出,由婚姻导致的社会流动,无论是垂直流动,还是水平流动,都  相似文献   

16.
美国《商业周刊》1981年7月号发表文章,报道美国社会新出现的一种不流动现象。文章指出: 从传统习惯上看,美国每年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要易地而居。可是今年夏天,住房前的草坪上,“本屋待售”的字牌和路上搬家的卡车已经少见。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几乎在不知不觉问出现了:美国这一人所皆知的“流动的社会”正开始稳定下来。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美国有20%的人口每年都要改变他们的住址。但人口局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已近十年,成就是巨大的,但困难也不少,突出的表现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虽已有所提高,但却有一种不公平感。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原因,有政治上的原因,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单一的价值论所致。在我国,大一统的思想影响较深,人们的自主意识较弱,价值取向趋于单一。在改革以前,“官本位”思想处于核心地位,人们以升官为最高价值取向,以官品的大小论英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提出后,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步向“金本位”转化,由“升官论英雄”逐步过渡到“发财论英雄”,这应看作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离不开金钱,人们在进行社会评价时,必然要把金钱作为一个重要的尺度。但是,金钱不应成为衡量人们胜败的唯一尺度,不能仅凭获得的货币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关系变迁中的非均衡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春光 《社会》2005,25(5):58-77
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与秩序的关系问题。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中国社会是否会出现失序呢?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社会的秩序问题呢?有学者用“断裂”和“失衡”来描述它(孙立平,2003;2004);也有学者认为“社会紧张”在最近一段时期内难以消除(李强,2004)。“中国总体性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解体,整个社会被切割成无数的片断甚至原子,也可称之为社会碎片化”(孙立平、李强、沈原,2004:61)。还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已经出现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雏形,但是结构并不合理,存在着引发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因素(陆学艺,2002)。尽管对当前中国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20年间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结构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成分,从而改变了由权力占有及“再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关系,出现了原体制外的“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流动空间”。有学者认为当前的社会资源配置关系主要有三种,即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社会关系网络。对现阶段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几个主要社会群体现有的地位状态,研究者虽各有评说,但却形成了如下三点共识:一是这些群体都存在地位不一致现象,其中的任何一个群体的地位利益均不能被充分满足。二是改革前的城乡二元等级界限开始模糊,阶层分化不再局限于城镇等级的内部。三是各阶层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20.
一向被视为神圣殿堂的大学,也被世俗所同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位的价值开始世俗化了,因此便有了“学位与‘学伪”’的关系。学位是什么?为什么如今人人都拼命考试奔学位,即使是拿了自己不感兴趣的,甚至是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关的学位也乐此不疲,个中原因人人明晓,因为学位是找到好工作的凭证,是获得社会流动的资本,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君不见某老总或某局长之类达官显贵,其名片上除了印有各种头衔之外,还要特意标上一个“博士”、‘顺士”的学衔,让人们认为他们既富有,又有学问,这批人在社会上真是领尽风骚。于是有人句仙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