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悖论由两个正确而又相互对立的认识所组成.但其组成不具有共时性。悖论与逻辑矛盾不同。它出现的矛盾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是人类思维的必然产物:悖论与客观矛盾也不 同.它是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属于主观范畴的矛盾.不具有客观性;悖论亦不同于辩证矛盾.悖论 的双方可以独立存在并不以对立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其矛盾双方虽有互补性和互斥性。但 不具有同一性。悖论从类型上分为哲学悖论、数学悖论、自然科学悖论和社会科学悖论。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人们对科学知识客观性追求的焦点逐渐由自然科学领域转移到社会科学领域 ,在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这种追求中 ,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者采取的是简单明确、直截了当的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原则 ,而马克斯·韦伯则汲取了新康德主义者价值关联的思想 ,其方法论原则是一种价值关联的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原则是复杂的、深刻的 ,同时又是矛盾的、暧昧的 ,由此也就导致了他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追求具有一定色彩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人们对科学知识客观性追求的焦点逐渐由自然科学领域转移到社会科学领域,在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这种追求中,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者采取的是简单明确、直截了当的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原则,而马克斯·韦伯则汲取了新康德主义者价值关联的思想,其方法论原则是一种价值关联的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原则是复杂的、深刻的,同时又是矛盾的、暧昧的,由此也就导致了他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追求具有一定色彩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标准”。(《列宁全集》38卷235页)认识的真理性是由实践的结果证明的。一个是真理性的认识,一个是实践的客观结果,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对立的双方是如何统一的呢? (一) 真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在本质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其客观内容而不取决于其主观形式。第一,真理的客观内容是以主观的形式反映的。但是,它如果停留在主观的形式中,停留在头脑里和本本上,那也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理论、思想而存在,并不是客观实在,并不是现实的物质力量。真理的客观内容只有扬弃自身的主观外衣,由主观转化为客观,才能显现其客观性本质,确立自身的客观地位。换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只有转化为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实在才能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5.
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典 《东岳论丛》2004,25(1):20-27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概念借自于自然科学,但实际上比自然科学中的相应概念要复杂得多。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与科学思维不同,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素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的确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在历史学中它则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仅具有量的属性。所谓的"客观性"与其说指向历史本身,不如说是更多地强调了对"主观性"的约束;它在这里也并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家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只在一种弱化的、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也需指出,"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关于真理的客观性的多种解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它们或者有悖于真理本质属性,或者与客观真理论的立论依据不符。其根源在于,在我国现行哲学体系中,"真理的客观性"的提法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在对"客观性"所作出的解释中,有的并不具有真理及本质属性的意义,有的合乎真理本质属性但与其实际用法相冲突。长期沿用这一提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出现的论述有直接关系,人们对马克思相关论述存在着误解。把握真理的本质属性,应坚持实践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将之确定为主观与客观的相符性。  相似文献   

7.
强调事物、感性世界的客观性本质,强调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句话,坚持客观性原则,是哲学史上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一切唯物主义所共有的精髓和实质。但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无论是在这一原则的理解和把握上,还是在这一原则的实际贯彻和运用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影响了他们对唯物主义的坚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导致了他们背离客观性原则而异化为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认识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这是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重要的思想。这是因为自然科学不是纯粹人为的作用手段,自然科学理论本质上是外部自然界的正确反映。那种认为列宁所阐述的反映论思想是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强调认识的主体性不能离开认识的客观性。在今天,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和认识的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1980,(1)
<正> 本刊1978年第六期发表了樊瑞平、西敬亭同志的《真理没有阶级性》和臧乐源同志的《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性》两文后,陆续收到一些稿件,就这个问题提出商榷或补充意见。由于篇幅所限,现将一些主要见解摘要发表。自然科学真理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真理也没有阶级性。郭化民同志在其《谈真理的阶级性问题》中说,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所谓真理的客观性,就是真理具有不以反映主体主观作用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自然科学真理和社会科学真理,都同样具有不以反映主体主观作用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它们在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研究矛盾問題、对立統一规律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他在详細地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后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絕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弃了辯証法。”这一思想,是研究客观辯証法和主观辯証法的科学的概括,是研究辯証法的对立統一规律的深刻的理論总結。深入地、全面地学习这一思想,对于掌握、应用馬克思主义的唯物辯証法,反对形而上学,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轫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权利学说在权利理论的发展史上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边沁对这种先验的、事实上不存在的权利观并不满意,他认为自然权利观存在的最大局限就在于它是一种先验的主观假定.人们对它的解释带有主观随意性,这可能带来社会不必要的混乱.自然权利观的语言表述也模糊不清,不符合近代社会对法的客观性和精确性的要求.因此,边沁批判了自然权利学说,提出了自己的功利主义权利观,进而导引出建立在功利原则基础上的法律权利观.  相似文献   

12.
当代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在自然科学界和哲学界又重新提出一些古老的问题: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吗?科学理论是对外部对象的客观反映吗?围绕着这些问题,自然科学家之间,哲学家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因此,澄清客观性的含义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客观性一词包含着三个层次的不同含义,第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性;第二,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第三,知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这三个层次上的客观住所界定的对象不同,范围不同,因而含义也不一样。由于这三者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因而容  相似文献   

13.
<正> 1988年第3期《齐鲁学刊》刊登了张瑞甫同志《规律不能创造、改变、消灭吗》一文。文章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说明规律不能人为地创造、改变、消灭的传统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我们认为,该文的一系列的逻辑推理都是混乱的,因而结论也不能使人信服。所谓“人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说的是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物质运动具有客观性,事物过程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客观地存在着,并且必然起着作用,其作用的结果也客观地存在着。只要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必然得出物质运动规律客观性的结论。“创造、改变、消灭”是人们在主观意识支配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实  相似文献   

14.
金延 《人文杂志》2003,(6):10-16
客观性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兴盛 ,对传统哲学的客观性观念提出了挑战。客观性观念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而不是事物在自身的存在性问题。坚持客观性观念有其内在的人的存在性根据。立足人的主体性存在重构符合当代文明发展的客观性观念是紧迫的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15.
所谓法的两重性,指的是法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的本质从哲学上讲,它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与阶级和逻辑的两重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最高哲学概括。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法的主观性,是指法作为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客观物质的派生物,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所谓法的客观性是指:首先,法不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而是根源于或派生于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法一经制定并颁布实施,作为一…  相似文献   

16.
黄航 《学术论坛》2012,35(10):51-54
认知对于思想认识的发生发展具有根源性作用。认知矛盾是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客观的,必然存在的,普遍的,能被认知主体现实感受到的。认知矛盾可以分为外部认知矛盾与内部认知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因内部认知矛盾的存在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帮助人们解决内部认知矛盾,把人们从某些传统思想和陈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从而有效推动外部认知矛盾的解决,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中,主观超过要素应当是隶属于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同时独立于故意,无需客观要素与之对应的一种选择性构成要件要素。根据超罪过性、超客观性和功能性这三个判断标准,可以在我国《刑法》中找到有关主观超过要素的规定。但是主观超过要素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它提前了犯罪既遂的时间点,有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存在重刑主义之嫌;部分主观超过要素还存在不恰当地限缩犯罪圈的问题;另外,主观超过要素的内隐性会造成司法实践中证明困难和操作随意的双重困境,在其客观化后还可能导致罪名、罪数的认定混乱。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弊端,有必要结合主观超过要素本身的可变更性,对我国《刑法》中现存的主观超过要素进行修正,具体包括构成要件精简化和主观要素客观化这两种方案。  相似文献   

18.
阐明认识的任务是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并通过真理性认识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属于意识的范围。只有人们的主观认识才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的内容又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人们的正确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的客观性,表明它包含着不依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就是客观真理。唯物论承认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客观物质世界。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19.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流行的传统观点。这一观点用以下两个论据来证明: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此真理是客观的。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笔者认为,传统观点用作证明真理是客观的两个论据是值得研究的。首先,真理的内容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因此用真理的内容(主观的)不能证明真理是客观的。其次,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虽是客观的,然而实践和真理是两个各自异体独立存在、不能等同的范畴,实践的客观性不能证明真理是客观的。最后,传统观点提出的真理是客观的两个论据,不符合列宁关于真理问题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经过验证的理论,也是真理的标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把经过验证的理论作为真理的标准,就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经过验证的理论,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主观和客观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它把握了客观事物一定的本质,一定的规定性和规律性。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原则,也即是真理的客观性。正如列宁指出的:“承认理论是模写,是客观实在的近似的复写,这就是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271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