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宋词的感伤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学中写感伤,古已有之,并非来人的发明。《诗经》就有《采蔽》写戌卒羁愁,州e兮》写思妇闺怨等。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但他只是以“怨”作为诗的四个功能之一,并没有说非0怨”不可。宋玉的《九辩》则写贫士失意的悲怨:“坎摸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开后世怀才不遇的感伤诗的先河;而他在诗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更成为中国诗歌“悲秋”的老祖宗,故有“宋玉悲秋”这句熟语。但从总的来说,汉代诗写感伤并未成为风气。《汉书·艺文志》说:“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仍然是哀、乐并提的。至…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第一部诗歌选集,其中的史诗、政治讽谕诗、农牧诗等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民风民俗,而在表现社会心理和情感方面则要数感伤诗。这些诗最真切、最细腻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感的培育,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长久深远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9,(1):72-77
《伤逝》乃鲁迅虚构的悼亡之作,但其中的感伤之情泛滥而虚伪,正因其写作之时流行着新式的"才子+佳人"故事,盛行感伤的文学基调。鲁迅借《伤逝》警戒私奔潮中盲目崇拜新"才子+佳人"美谈的女子们,批判如涓生那般无所作为的颓废感伤者,揭破以涓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的男权中心个人主义者的虚伪面孔。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的感伤主题与“召唤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感伤”概括《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感伤美的不能长终,感伤梦的不能永恒;长恨美好存在的毁灭,长恨破坏美的外在力量。从而抒发作者红颜薄命与历史无情的深沉慨叹。而这样一个主题的确立,更适合于这篇长叙事诗伸缩自如、异彩纷呈、变化灵活的歌行体艺术结构。其感伤的内容和对象的情感化、写意化处理形成了巨大的艺术潜势,召唤后世文人对它进行再吸收、再创造,这便是“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5.
何立强 《云梦学刊》2007,28(1):113-116
20世纪中期,中国大地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盛行,《红旗歌谣》和知青文学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在《红旗歌谣》和知青文学自然主题的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它们一道共同的风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它们高扬的时代主旋律;反生态、自然审美的缺席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受着同样理念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乃南朝宋刘义庆部下诸名士所编,义庆集以成书。梁刘孝标注,纠正义庆之纰缪,尤为精核。《新语》是一部从汉到魏晋的历史资料,不仅记载了五六百人的风貌、思想、言行,还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俗、习尚。《新语》中的文学论,尤其为研究文学的人所看重。《新语》中又有修辞学,也可供探索。张万起、刘尚慈的《<世说新语>今译》注意吸收当代学术研究成果,反映当代学术研究水平,译文有文彩,有韵味。  相似文献   

7.
中、晚唐诗坛的白居易与李商隐在性情上都多情善感 ,创作中多感伤意味 ,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二者在表现手法、内容以及排解感伤的的方法上 ,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了在中、晚唐时代背景下 ,文人境遇的变化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同时 ,这两位诗人所代表的感伤主义文学倾向 ,又对以“婉约而感伤”为特征的词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诗品中·晋弘农太守郭璞》条中包含着中古两种文学审美思想,这两种文学审美思想都深深扎根于评论家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评论家的身世、个性特征之中。从文学的审美本质来看,钟嵘以“慷慨咏怀”、“文体相辉”、“彪炳可玩”来欣赏郭璞《游仙诗》,比起李充等东晋人以“玄宗”、“列仙之趣”来推许《游仙诗》,则无疑反映出中古文学审美思想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祝贺《社会科学研究》创刊100期!洪韵珊(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社会科学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成长的。它的100期刊物记载着我国改革开放内历程,反映着这个时期绚烂多采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敲击着时代的强音。正因为它紧扣时代的脉搏,坚持了“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0.
把莫泊桑的长篇小说《漂亮朋友》比作西方的《金瓶梅》,是不无道理的.除了赤裸裸的男女情欲的过份渲染,都被指摘为“淫书”、“污秽的书” 以外,深刻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罪恶,从而展示了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塑造了由市井无赖而发迹的流氓淫棍西门庆和杜洛阿等文学史上罕见的典型形象,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确有不少相似之处.当然,《金瓶梅》所反映的十六世纪中国明朝嘉靖、万历时代和《漂亮朋友》所反映的十九世纪末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初期,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正值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初有萌孽,封建社会日益衰微破败;后者则是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处于上升阶段,但充斥着政治黑暗与精神堕落.作为深刻反映这相隔三百年、相距几万里的不同时代、不  相似文献   

11.
《城堡》和《海的诱惑》两部作品虽然创作手法和外在形态相似,但作品的内蕴却不同:《城堡》关注的是人类生存与死亡的斗争,有浓厚的悲剧感;《海的诱惑》表现的却是对人们之间和谐关系的向往,在失败中存在希望。《城堡》反映出西方文学传统中重个人、重思辩的色彩;《海的诱惑》表现出重群体、重伦理的特质。残雪作品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积极接受外来影响,同时又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
评《驼峰上的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读者也是通过形象得到启发和教育,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文学形象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学形象又主要不外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与之有关的生活场景形象。因此说如果没有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不能正确表现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那么这部作品是很难有什么典型意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形象实际上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驼峰上的爱》(以下简称《驼峰》)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那么,《驼峰》究竟有没有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蒙古族牧民形象,给人以精神的感染和陶冶;又有没有正确刻画祖国北部边疆的草原,紧扣时代的脉搏,深刻反映草原的时代精神和风貌呢?本文想提出一些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袁可嘉区分了"政治感伤性"与"政治性",矛头所指是政治的感伤性而非政治性,并认为政治的感伤性是一种观念的感伤.袁可嘉对感伤性的反思既具有世界文学的背景,也处在现代中国"感伤批判"的线索中,但他最终实现了某种逻辑的反转.这一切都和他对民主诗歌、 民主批评和民主文化的理解密不可分,同时也体现出一个自由主义的文学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即只有心智和文化上的"自由",才能摆脱属于政治观念的"感伤".  相似文献   

14.
晏畿道所代表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北宋时期士人心态和风貌的反映,也是其时宋代文人士子独立而特殊的文化思维的折射和反映.工致言情的词风与生平坎坷起伏的遭际,导致了晏畿道感伤词风的形成与臻于完善的过程,其清婉伤感与格律精微体现出宋代词体逐步成熟与完备的发展历程,颇具考证与论议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素有日本文坛常青树美誉的井伏鱒二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形式以其幽默诙谐的笔调、独具匠心的构思,深受读者推崇。在那幽默、恬淡的笔触下,隐藏着日本传统的"物哀"的文化基调。纵观井伏早期作品,不难发现,"孤独、忧郁"的主题贯穿文本始终,使得其早期作品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格调,溢出一股感伤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国内流行的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学所余冠英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著作,主要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这些著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困于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局限,主要从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角度界定文学,并以此为基础来论述文学的发展观。时隔三十年,学术界早就不满足于这种阐释方法与阐释角度了。有识之士在中国文学的具体研究中也早已突破了反映论的樊篱,对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学…  相似文献   

17.
《楚辞·天问》和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构思方法方面看,都具有很大的差异;简单地说,《天问》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他生活的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社会伦理、道德信念的彻底的反思和回顾.当然,这一伴随着痛苦的精神历程,是以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为背景而展开的.这在屈原的其他作品里是较为少见的.从实质上讲,这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极具伦理色彩的思辨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在《天问》里,理性的思索是与人生信念追求、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紧紧联系着的.其次,《天问》在构思上采取了“借天之问、以问为答”的特殊方式.这一特殊方式所蕴含的,实际上是屈原在个人理想惨遭破灭后寻求精神解脱的心理走向.在其作品不断地被传播、被阐释的过程之中,这一心理走向被升华了,屈原的个人悲剧也一跃而成为具有类同体验的文化典型.同时,这种以诘问谋篇的方式和忧愤感伤的基调,也哺育和影响了后代作家与文学.  相似文献   

18.
从《东山》《生民》等谈《诗经》的浪漫主义●周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且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概念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才先后出现于欧洲,“五四”前后传入我国。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没有...  相似文献   

19.
胡俊海 《东岳论丛》2003,(3):50-51,55
《长恨歌》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打出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 ) ,《首席执行官》则以大江东去、壮士断腕般地激情触摸着时代的脉搏 ,由此打造出城市文学中的两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吕艳 《齐鲁学刊》2005,(2):76-79
《三良》、《七哀》深契王粲感伤性格,是王粲人生的诗意言说。王粲人生的光点在于前期悲壮的悯世与 有为追求;后期效命曹氏,惶奔仕途,建安理想渐渐淡化,他对文学侍臣的处境虽有自觉的认识,并因此而痛苦,但 更多的是对这种生存环境的无奈和认同。《三良》、《七哀》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极深极痛的悲哀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