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来,《哲学研究》、《国内哲学动态》及其它期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关人工智能与哲学问题的文章和发言。其中有些同志提出了电子计算机是“人工认识主体”并能进行思维活动;另一些同志还提出了“人—机系统”、“人—机系统认识主体”等说法。我对此有些不同看法,愿和大家进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讨论“价值真理”时,现在存在着不少模糊的、混乱的看法,是需要认真深入地进行研究,加以澄清的。这里,我想谈两点认识: (一)、有人力图把“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作为一对矛盾或作为相对应的双方加以区分,似乎“价值真理”不是“事实真理”,认为事实真理是一种简单的、低层次的认识(有的称之为“反映性认识”),而“价值真理”才是复杂的、高层次的认识(有的称之为“评价性认识”)。我认为这种分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去年上海《社会科学》发表了我的《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并就认识的源泉问题展开了讨论。后来我在出差途中又读到了刘奔同志《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以下简称刘文,载《哲学研究》八○年第九期)。刘文的主旨是探讨“究竟如何理解认识的来源问题以及认识来源问题和真理标准问题的关系”。刘文岂只是对则文“不敢苟同”,而且认为“则鸣的观点并没有超出直观唯物主义”,“由此可见,不懂得实践的特性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会闹出多大的笑话”。鉴此,我写《再驳》以回答刘奔同志。  相似文献   

4.
一、“红学”的内涵:也可说,什么叫“红学”。我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研究《红楼梦》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研究《红楼梦》,才称其为“红学。”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也是我研究《红楼梦》几十年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认识”是认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科学地规定认识范畴的含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完整性、严密性和科学性,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目前所流行的关于认识的定义,我以为尚不尽准确和科学,因而应当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颇为流行。这里需要弄清楚的是,“再认识”的基础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再认识,,认识的目的是什么。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正是利用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方励之就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过去的东西……它象一件穿旧的衣服一样,必须把它脱下来。”显然,他们所谓的“再认识,,只不过是马列主义“过时论”的代名词,是要用他们那套“新理论”取而代之,进而达到他们否定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则鸣同志的《再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五期又发表了一组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文章。我赞同姚伯茂同志的观点。这里,再补充几点看法。 第一,“认识源泉”是什么? 有的同志认为:“认识源泉指的就是认识的本原,认识的客观内容是哪里来的。”这种把认识的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一九一五年指出:“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象在一个基层的‘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研究和揭示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认识主体所固有的辩证法,对于认识和揭示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认识的源泉?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意见。我也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在哲学认识论中,认识源泉所要说明和揭示的是人们反映什么、认识什么,亦即人们认识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始发于认识对象、认识客体。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认识、思维是从外部世界中得来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页)。列宁说:“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而“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4页)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5页)。由此看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方面之一,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实事求是”既体现了认识的唯物论,又体现了认识的辩证法。“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求是”是认识“实事”的要求和途径。研究怎样发挥认识主体在“求是”过程中的作用这个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研究中的考实性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是一种间接认识,其认识主体不能直接地接受和反映客体(史实),而需借助一定的中介(史料)。因此,辨析客体与中介之间是否符契,构成了历史研究中考实性认识的重要任务。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考实性认识的主要方法有六种:比较、归纳、类推、演绎、钩沉、溯源。考实性认识的一般形式是通过“存疑”——“搜证”——“考求”三段式发现史料中的矛盾点与契合点以证其是非的过程。考实性认识与其他认识形式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各自有着重要作用,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通常把认识看作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请参见《辞海》哲学分册第58页)。随着有关学科的深入发展和对认识主体微观研究的开拓,人们对自己认识的认识也在发展变化。今天看来,依然恪守认识是反映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我觉得我们与则鸣同志的分歧,集中在三问个题上。本文想就这些分歧的问题发表点肤浅的看法,向则鸣同志和其他同志请教。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命题,是水火不相容的吗? 则鸣同志认为,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同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水火不相容的,而与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一路货色,所以,他认为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就必须批判“实践是认识的唯  相似文献   

14.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坚毅王智同志发表了《关于“检验真理”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我拜读之后,非常高兴。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有些意见,现提出来共商。王文认为,“检验的对象应该是认识而不是真理”,所以“检验真...  相似文献   

15.
面对现代科学在物质世界研究中提出的新的层次:微观下面的渺观,宇观上面的胀观,现代哲学和认识论要拓展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研究视野,就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人类已认识(或作为一种科学暇说)的“极”事物(如“极小”的渺观,“极大”的胀观)现象?人类的认识能否突破这些“极”现象的界限而达到新的“极”现象的层次?概而言之,人类的认识会不会达到极限?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哲学上概括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以促进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新的科学与社会历史条件下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能力无限性与有限性的思想,把哲学认识论的触角不断仲向新的时空领域,以彻底驳斥时空有起点、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能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之一?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一个基本环节?我以为是由“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和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发展的规律.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说的理论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正确反映的概念和原理系统,即从客观实际引出来又在实践中证明了的真理性认识系统.这里说的实际是个广泛概念,是指特定条件下一定理论的对立物,泛指一切现实的和历史的东西,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及其统一的实践过程.所谓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发展中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性的东西,只要具备条件,它就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后现代思潮颠覆认识主客体的“狡计”,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从发生学的科学的视角,即从人类的“童年”和人的童年分析了认识的发生、建构的历程,指出认识主客体的分化与区分是认识得以发生的前提,坚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18.
文化心理结构的认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心理结构”是个文化学范畴,但它并非属文化学所特有。其实,可以对“文化心理结构”作多种角度和层次的研究。本文旨在把“文化心理结构”作为认识论范畴,着力探讨其认识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谈到认识深化的过程时曾经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8页)这里所说的“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的认识,在认识过程的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无意识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无意识是人类认识和个体 认识的必经阶段 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这曾是科学和哲学的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作了回答,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有了人脑和客观存在是否会立即产生意识呢?我认为,否。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意识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它不会从客观存在一下子就变成人的意识,其间必须有个“中间环节”或“中介”。这个“中间环节”、或“中介”就是无意识。从客观存在经过无意识这个中介才能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