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文长 《中国藏学》2006,(2):96-101
西藏乡村是中国区域社会最边远的一角。城市化如何化及乡村,乡村以何种方式和姿态融入开放社会,这是西藏发展面临的考验。本文认为,西藏乡村仍将在城市化中存在,乡村发展与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调动城市与乡村两个积极性,内含乡村发展的城市化更符合西藏迈向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利益。经营乡村是西藏乡村建设的新方向。以经营的理念去认识、发现西藏乡村资源,在开放市场中激活乡村资源,使西藏乡村在加强建设的同时,更充分地实现乡村资源价值,这就是西藏乡村的出路——走向繁荣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西藏乡村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推动西藏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设西藏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文章以当前西藏乡村经济的环境和现状为立足点,着重研究西藏乡村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与基本路径,提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西藏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是西藏历史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充满活力的岁月.这一切是以推翻阻滞社会发展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条件的.本文以墨竹工卡县甲玛乡为个案,从社会制度及社会管理方式的变革,人民社会地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金融的变迁,农村社会管理的变化,以及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展示了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近半个世纪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现时西藏农牧业地位、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时西藏农牧业地位仍然重要,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就业领域,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调整要求继续加快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发展对农牧民生活方式影响依旧突出。西藏农牧业存在生产资源锐减、粮食问题、城乡差距拉大等新老问题,应在农牧业互动、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品开发及龙头企业的培植与区内外市场的开辟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西藏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农牧业生产的普及和一度相对发达则是在吐蕃王朝时期。而近千年佛教文化的引入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西藏的政体和经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更使西藏的生产力出现了大幅度倒退,农牧业和农村经济也停滞不前。1959年以后,和西藏的社会制度变革几乎同步,农牧业作为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由衰败走向繁荣,因而1959年无疑是西藏当代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藏的主导产业,西藏农牧业以其特殊的资源优势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地估计西藏农牧业的优势,并不断发挥优势是我们制定有效的农牧业促进政策的关键,也是落实“中国特色、西藏特点”,推进“一产上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增加 2007年,西藏农牧业总值达76.34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到22.3%,分别是1984年和1959年的12倍和60倍.与此同时,农牧业现代化装备达到一个全新水平.2007年,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9973台,小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8.8万台,耕、耙、播、收机具达到8.4万台(套).场上脱粒机械达到2.27万台(部)、牧业机械达到0.8万台(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O.9万台(部).西藏农耕作业基本实现了由“二牛抬杠”向“兴机富民”的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西藏M县Y村的个案研究,认为西藏乡村治理现代化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有效推动了西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特殊的社会发展状况与恶劣的自然条件,西藏乡村治理现代化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只有进一步深化基层干部的社会治理理论学习,加快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孵化培育社区自组织,建立起多主体参与的完善的为民服务体系,才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切实提升边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在现代化社会,城市化、都市化只是译法上的差别,本质是乡村城市化,基本涵义是相同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准,是一定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转变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传播的过程。概言之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0.
西藏和平解放40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兄弟民族的大力支援和帮助下,经过西藏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农牧业:40年来,西藏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西藏根本没有农牧业机械、化肥和电力的落后状况.农业近几年连续获得丰收.去年,西藏粮食生产创历  相似文献   

11.
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究其根源 ,自然地理所导致的发展环境约束是最基础的原因。因此 ,尽管 5 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但西藏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仍十分薄弱 ,乡村呈现出整体的相对贫困状态。本文认为西藏农牧民增收与反贫困攻坚的基础 ,归根到底就是乡村建设。西藏的贫困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状态 ,对西藏贫困现象的治理也必须有一种综合、整体的系统思想。乡村建设正是从乡村农牧民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从基础性和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扶贫行动和扶贫资源的配置 ,把扶贫行动与乡村社区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体现新阶段反贫困的深化和系统化 ,使西藏 2 1世纪的扶贫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界正在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大多讨论都有意无意忽略了"多元一体"背后的现代化内涵。本文以陈波《生活在香巴拉》一书为中心对西藏乡村现代化进行了探讨,指出藏族乡村现代化要考虑到国家现代化与当地文化逻辑现代化的双重面相,并且要在借鉴大小传统理论及东南亚佛教社会人类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对现代化两种面相的同时观照,这是"多元一体"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藏人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西藏逐步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进一步加快。在西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西藏人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当代西藏人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对于认识西藏民主政治的实际水平以及西藏现代化的实际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一般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它反映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许多政治学研究者认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助于政府最大限度地集中公民的意  相似文献   

14.
农区、半农半牧区是西藏社会结构的主体,农牧业经济也是我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10年改革,西藏农区、半农半牧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这种形势,自然而然对当地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成了改革和发展当地教育的共同趋势。作为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教育,我们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与当地经济建设联系起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发展与农区、半农半牧区经济势态要求相适应的学校教育。一西藏农区、半农半牧区的社会现状及其教育现状西藏农区、半农半牧区是以生产方式和经济形…  相似文献   

15.
西藏社会正在由一个传统宗教型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开放式的经济型社会。对其而言,由现代化引起的系列变迁(物质生活、制度文化与精神传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体验,也是一类不可重复的民族经验,其中既包含大时代的共性特质,也富有本民族的个性差异。现代变革促使西藏社会及时地进行文化自觉,并对当下诸多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命题提供自身独特的丰富经验与实践之道。  相似文献   

16.
更敦群培与“西藏革命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在20世纪,受世界革命形势和亚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藏族有识之士曾进行过三次变革的尝试,力图改造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为噶厦政府注入活力,推动西藏的现代化,使藏民族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一次变革是20年代中期由察级·达桑占堆为首的葡军集团发动的,其目的是:扩充藏军的数量,改良藏军的装备,壮大西藏的武装力量,以增强抵御外来入侵的实力;学习和借鉴西方(主要是英国)的先进技术,仿效西方的生活方式,赞赏西方的价值观念,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这次变革实际上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新政”的产物。第二次…  相似文献   

17.
达村人口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在社会经济结构上一直以农牧业为大头,199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中,农牧业占43.54%,国民收入中农牧业占63.57%。与此相应,在人口构成上,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6.31%,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3.6%。因而,研究西藏农村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西藏的农村人口,目前大多是根据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作宏观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农村社区人口历史和现状的调查,对西藏农村的人口规律作一次微  相似文献   

18.
西藏民族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由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滋养而成,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大的生命力。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民族体育得以不断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式,为西藏的经济工作和文化建设服务,较好地发挥了体育丰富人民生活,娱乐群众身心,促进社会交流的独特作用。充分显示出她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社会功能。开展西藏民族体育在西藏的物质文叽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增强体质、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造福于西藏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西藏民族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用一种独特的体育语言,诉说着世代生息在西藏高原上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和追求。具有浓郁民族气息和特色的西藏民族体育,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珍贵的、不灭的精神财富。西藏民族体育由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滋养而成,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大的生命力。西藏民族体育能强健藏民族体质,培养勇敢刚毅、坚韧顽强的素质。在西藏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并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世居河湟地区的土族社区也被注入了新的动力,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笔者以文化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基于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五十村开展的实地调查研究,对该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商业手工业、副业等方面深入调查该村的生产方式变迁,同时从村民的服饰、饮食、住居、交通、对外交往等角度对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变迁状况进行了细致调研,综合分析所获的深入访谈资料,以了解互助土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状况,从而反映土族社会文化近百年来的变迁轨迹及其原因,积极探寻土族适应现代化进程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陈默  崔锋 《中国藏学》2011,(3):134-143
在现代社会,电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人们通过电视获取生活信息、模仿生活样式,电视藉此促使人们的消费、闲暇、交往以及家庭生活不断发生变化。文章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为例,以电视与西藏乡村日常生活为基本研究内容来探究电视在西藏乡村日常生活变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