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郑蕾 《生存》2020,(10):0192-019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也已经在汉语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推崇。对于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丰,进行对外汉语的教学,指导意义较为深刻。但是对其的探讨仅仅局限于理论方面,在现今的学术领域范围内还欠缺建构主义运用于对外汉语的实践性研究。与此同时,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成果存在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秦晶 《社科纵横》2006,21(8):126-127
本文以《歧路灯》中表示依据、排除的介词结构为考察对象,从中选取了“依”字结构、“凭”字结构、“据”字结构、“趁”字结构、“赶”字结构和“除”字结构进行讨论。可以看出介词结构从古代汉语到近代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通过对这一类介词结构的分析,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介词结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王静 《社科纵横》2012,27(12):121-122,130
“顿时”是现代汉语中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目前学界关于“顿时”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共时平面探讨“顿时”的语义内涵、句法特征和语用环境,本文拟从历时的层面分析“顿时”一词的词汇化历程,并结合单音时间副词“顿”的虚化探讨其演变动因.  相似文献   

4.
曹祖平 《唐都学刊》2002,18(4):83-85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存在着难以斩断的血缘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只建立在彼此间的外部联系上 ,而是植根于它们内在的生命符号“十”字的结构基因中。基督教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是以两种途径实现的 :一是通过视界下移和隐喻转化为明喻的方式 ,使文学成为置换变形了的神话 ;二是源于文学对宗教已然存在的范式的自觉摹仿。一切后世的西方文学都是“十”字结构的成长与展开 ,其中的任何一个意象都是包含“十”字思维结构的信息碎片  相似文献   

5.
陈霁婷 《生存》2020,(6):0152-0152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附,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由于教学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甚至产生文化冲突。以对外汉语教学为视角,探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现象和其成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寻找消解跨文化冲突的策略,对于汉语学习者、汉语教师甚至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排票"类结构的语义关系及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票"类结构中的宾语不是目的宾语,而是受事宾语,这一点可以通过该结构的一些句法表现得到证明,比如宾语可以受数量词限定、可以进入"把"字句中做"把"字的宾语等等。我们认为,这种语义关系获得的基础是认知上的转喻机制,即通过结构中"V"的转喻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用动作方式转喻动作本身。  相似文献   

7.
刘骁 《生存》2020,(6):0165-0165
对外汉语,作为近年来愈发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带动了大批国外的孔子学院和国内的国际交流学院的发展。作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汉语的语言系统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等方面,在各大语言体系中都独树一帜。而语音作为语言教学的首要步骤,其基础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好容易"与"好不容易"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娜  陈一 《学术交流》2004,(1):136-138
语言学家对于“好容易”、“好不容易”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过,但关于“好容易”、“好不容易”出现的句子结构、语义特点尚缺乏全面、细致的考察。我们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分析,相信本文得出的结论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二语习得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现今,随着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外语教师开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外语课堂,并且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方式,以更好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该文从语言、语法和语言材料三个方面研究对外汉语课堂使用第二语言的可能性。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常常会遇到“僵化”语言的错误,因此,建议使用偏误分析语言材料分析其语言障碍,并根据语言障碍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解决学生学习困惑和无法将汉语真正应用到实际情况的问题的同时,建议采取“输入假说+习得”的课程设计来辅助。  相似文献   

10.
黄俊伟 《社会》2002,(11):1
当我伏案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本埠晚报首版正好刊发一则题为《新联学校17名学生被列入另册》的通讯 ,披露这所学校在参加上级组织的综合评估时 ,为能名列前茅 ,隐瞒在校学生的人数 ,将“成绩太差 ,有损学校名誉”的学生(该校校长语)另外安排一套特殊教学手段。具体做法是 :一是成绩不上学生名册 ;二是期末考试为他们另设考点、另出试卷 ;三是大凡有外校老师来听公开课 ,便安排他们“自习”。这种为成全学校的升学率 ,让“差生”从“大局出发”回避考试 ,甚至放弃考试的现象 ,在中小学中并不罕见。中国究竟有多少“差生”?前不久 ,一…  相似文献   

11.
“忧患”一词源出《易传》,“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性格被徐复观提炼出来后,已经成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徐复观所意旨的“忧患意识”不仅源自儒家,也基于道家,通过徐复观的诠释,不仅张扬出“忧患意识”中的阳刚之美,而且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结构,从而彰显出“忧患”中的天地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02,(1):141-148
陈寿的《三国志》不仅求真兼善 ,还有追求奇美的倾向。他通过以奇语评奇人 ,以奇貌显奇人 ,以奇言写奇人 ,以奇事状奇人等艺术方法 ,再现了三国时代纵横天下、建功立业的奇人群象的奇美光彩。这种奇美追求对后代三国题材作品的审美倾向影响颇为深远 ,更成为《三国演义》奇美艺术风格的史传渊源。探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奇美风格源流关系 ,可突破以往只关注二者人物、事件相关性的局限 ,而从思维方式、审美理想、美学风格等层面探讨《三国演义》乃至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13.
谭佳 《求是学刊》2005,32(4):46-50
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将审美活动中人的"内知觉"从遮蔽我们的"物"知觉中剥离,澄清"经验"是一切审美活动、情感体验的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科学态度与审美态度、超验体验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王艳玲 《唐都学刊》2004,20(6):113-116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是近代历史上最有意义的课题之一。尽管有着种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适应时代需要,促进西方先进文化东进并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与进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值得我们不断深思与反省。  相似文献   

15.
邹强 《唐都学刊》2005,21(4):97-99
"穷而后工"是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重要命题.从主体视域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从文学本体看,"穷"后之作往往情深意切,恰好暗合了文学审美价值的体现需要作品具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从作家主体看,"穷"之潦倒虽磨砺了文人身心,但却成就了文人的文心,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此外,中国传统文论强调"知人论世"与"真善美"统一的解读方式,这为"穷而后工"现象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阅读语境.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托马斯·柏励系当代西方著名生态思想家。本文通过阐释柏励著名的“生态纪”理论系统介绍了他的生态思想。柏励强调我们正面临地球生命系统崩溃的严峻挑战 ,而 17世纪笛卡尔以来的现代文化对此难咎其责。柏励认为 ,要走出这一危机 ,获得一种可持续的人类生存方式 ,唯有实现向“生态纪”的转变。这包括从“人类中心论”向“地球中心论”的转变 ,由“榨取经济”向“有机经济”的转变 ,由自我放纵向自我纪律的转变 ;恢复人类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 ;重塑人性 ;进行教育、文化和制度改革。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生态观 ,柏励的“生态纪”理论提出了不少值得中国生态主义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闫顺英 《阅江学刊》2013,5(2):137-141
“使”有两种用法:一是表动词的“役使”,是常语;二是表“致使”,为连词,分别相当于英语的“enslave”和“cause”。古代文献中表“役使”和表“致使”的“使”都是动词。汉语中词和句法结构不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不同的意思是由语境赋予的:如果前面是人,施事性比较强,表示主观情况,则表示“役使”;如果前面是一种客观情况,是一种行为导致另一种行为发生,则表示“致使”。表“役使”既可以表示动作实现,也可以表示动作没有实现,而表“致使”则表示动作一定实现了。  相似文献   

18.
陈叶 《学术交流》2004,(8):138-141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把严复的"信、达、雅"作为一种孤立的翻译标准加以研究。这种研究导致了对严复本人及其翻译思想不公正和不客观的评价。综观严复的翻译作品,他本人并未遵守这一标准。根据西方多元系统理论及严复所处的时代背景,"信、达、雅"是严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其背后隐藏着严复的"别有用心":严复希望当时的知识分子就着"信、达、雅"这件"糖衣",把西学这副"药"吃下去,从而实现其本人的西学救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2002,9(4):110-115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这体现在他的想像方式、自然观、命运观以及所展示的自然人性系统中 ,也包含在他的艺术观中三个极重要的范畴“童心”、“生命”和“神性”中。沈从文的道家观点 ,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 ,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 ,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20.
柏莹 《学术交流》2007,(11):163-166
南京方言的"阳平 入声/轻声"组合中阳平会发生变调,变同"上声 入声/轻声"组合中的上声,于是"阳平 入声"与"上声 入声"连读调式相同,但"阳平 轻声"却与"上声 轻声"调式不相同,这是因为轻声连读调模式不同于非轻声连调模式。轻声音高模式具有特殊性。汉语轻声依据音高模式,可预测其调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