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人力资源最优退出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假定产出可以观测的条件下,针对企业员工素质信息是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根据绩效原则,分别构造企业裁员模型,再讨论基于企业利润为目标的、留用概率和员工分离补偿为特征的最优退出机制,最后对裁员机制中所涉及相关参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下,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家族成员必须退出。家族成员退出机制是包含了二层意思:一是实施流程,二是刚性制度环境和柔性文化环境的支持,构建退出机制从这两方面出发,才能使整个机制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3.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层次复杂,这些特点也直接使得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不统一,数据口径相差较大,特别是对退出运行资产的管理,漏洞百出。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供电企业退出运行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提出建议,以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正>企业年金是一项广泛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有助于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吸引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员工,而且对提高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励员工为本企业长期效力,起到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企业年金为年老体弱职工建立起提前退出企业的机制。建立一个养老金计划,企业可以通过一种非歧视的方式向那些年老体弱的员工提供一种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退出机制,并为员工退休后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储备。  相似文献   

5.
余重光  陶华 《决策探索》2009,(18):39-39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将精益管理与“人才强企”相结合,应用精益管理技术,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量化目标为基础,以优化流程为核心,以机制建设做支撑,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以资源建设为保障,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精益化管理通道,为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将精益管理与"人才强企"相结合,应用精益管理技术,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量化目标为基础,以优化流程为核心,以机制建设做支撑,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以资源建设为保障,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精益化管理通道,为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7.
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裁员,是降低生产成本,缓解经济危机压力,实现战略转移的有效途径。但裁员并不是拯救企业的"灵丹妙药"。裁员也是一件具体的、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它直接涉及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危机下企业裁员的管理,深入得进行裁员相关得人力资源得成本核算,在核算中结合人力资源相关的招募成本、培训成本、招募成本、经营风险成本以及法律风险成本等等,综合分析在裁员、减薪、保持原状以及各种激励措施之间的选择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化解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本文详细分析了在当前的形势下,在企业裁员的过程中,或者在计划裁员的决策过程中,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的理念进行分析的主要意义,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裁员对企业来说是一件难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企业和员工的矛盾,甚至会发生劳动纠纷。诺基亚、麦肯锡、雷特兄弟等跨国公司的柔性的裁员方式使得员工能情愿的离开;而许多中国的企业在裁员时由于采用过于刚性的裁员方式,经常受到劳动纠纷的困扰。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与跨国公司都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企业应该多学习借鉴跨国公司的做法,改善自己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员工退出机制基本处于缺位状态,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构成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构建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必要性、标准、程序以及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0.
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行政管理主要是办公事务的管理,企业通常会设置行政部门,专门负责行政办公事务管理,制定行政制度流程,推动制度流程的实施。当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行政管理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日常办公事务管理,更加强调围绕行政事务管理打造全面的、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在日常办公物品、公文、会议档案、接待事务等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运营的调度、财务的管理和工作的总结。文章首先阐述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及价值,其次分析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再次提出企业行政管理的优化方法,最后探讨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足人才的竞争,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机制。  相似文献   

12.
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中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形象地描述了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形态变化。他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和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每个阶段的特点都很非常鲜明。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企业的人员构成都将有所不同。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何时将增员何时将裁员。一般而言,企业在初创期招聘人才、吸引人才,增员占主要地位,裁员相对而言较少。在成长期,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主营业务不断扩展并走向成熟,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优质并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资源,此时仍以增员为主;—旦步入盛年期,企业增员与裁员将会并行;而进入老化期,企业如果不进行重整和再造,就可能被市场淘汰出局,重整和再造意味着企业将以裁员为主。  相似文献   

13.
优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如何加强人才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文章从分析当前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中的科学人才观的缺位、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人才机制有待完善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体会,提出了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与建议,认为要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和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方能实现企业人才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4.
袁媛 《经营管理者》2013,(3):134-134
中小企业对于如何开发、活用人才,如何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如何通过科学的人际关系管理、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有效的措施,使得企业人力资源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率。企业必须从企业战略出发,打破以人为中心的权利思想建立了以事为中心的流程思想,实现了从功能管理到流程管理的突破性思维。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吴学新 《领导科学》2003,(24):20-2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我们在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一体化进程中,加快速度,扩大规模,提高效益。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机制、体制、程序、办法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机构设置与工作流程的创新和再造,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的人才工作部,为落实党管人才、管好人才提供机制与体制的强力保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个中心的启示青岛市企业经营者评荐中心,是一个面向青岛市各大中型企业,为企业发现、培…  相似文献   

16.
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如何通过合理的机制将企业承担的绩效指标、重点任务及日常管理三者有机结合,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岗位上,已经是每个企业必须关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部门的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环境迅速发生变化,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管理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管理方法的创新,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创新,然后是信息、方法和流程的创新,最后是制度化的人才管理创新机制。在平衡创新带来的效益和风险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才能赢得21世纪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8.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将部分繁琐、流程性较强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招标、签约、付费的方式交给专业性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进行管理。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时,也隐藏着较大风险,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然后重点提出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事业单位是当前社会建设中的关键力量,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事业单位在改革进程中,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以此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事业单位重点关注的资源,也是决定其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的基本要素,事业单位只有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才能有效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文章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的人才引入及退出机制较为陈旧、绩效管理体系不科学、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失衡以及人才开发力度较弱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提出了革新人事管理理念、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强化激励机制建设以及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等创新化管理建议,以此促进事业单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曾立平 《经理人》2007,(6):32-33
1亿~2亿 突出问题:1.老板就像企业的大业务员,沉缅业务及日常管理,战略思维欠缺,企业向上突破艰难。2.流程繁杂,工作效率低下,内部管理简单粗放。3.短期效应导向,不舍得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及人才储备方面增加投入。4.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认识不清。5.企业的创造和变革能力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