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蓝缇 《山西老年》2011,(10):24-24
冯嘉怡这个名字也许不为人广知,但提及他的荧屏形象,却都小有名气:《双面胶》里的医生谭一刀,《王贵与安娜》里的周科长,《蜗居》里海藻的上司、地产老板陈寺福,《鲜花朵朵》里的李秋实,《媳妇的美好时代》里的李若秋,虽都是小角色,但个个都出彩。  相似文献   

2.
王荣 《社区》2010,(24):24-25
最近荧屏媳妇似乎特别抢眼。 由青年演员海清在“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演绎的毛豆豆掀起国民媳妇的热潮,而剧中的潘美丽更是让男人们大呼,“娶妻当娶潘美丽”。同想当年《奋斗》中的夏琳和米莱,《潜伏》中的翠平,其实这些女人一直影响着很多人的“媳妇观”。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欧洲的作家们精心塑造了一个个受压抑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世纪欧洲不同阶层妇女的命运。其中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中的娜司泰雅,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这一类女性的代表。文章对这六位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并揭示出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论安娜之死     
安娜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的重要形象 ,这部小说最后以安娜卧轨自杀而结束。长期以来 ,关于安娜之死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即安娜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她在同当时的贵族集团的斗争中遭到了失败。但本文作者从安娜本身的性格特点入手来分析她的死因 ,进而得出结论 :一手把安娜推向死亡深渊的不是别人 ,正是她自己  相似文献   

5.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从本世纪40年代起,这部小说就成为我国文学界的热门评论对象。在50-60年代,评论界几乎一致认为托尔斯泰以其精湛的艺术歌颂了小说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追求。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个别评论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托尔斯泰对安娜的生活追求持否定态度。近年来,研究者在安娜形象评价上表现出多种分歧,引起了我对探讨安娜形象评价问题的兴趣。《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现是有其时代历史根源的。1861年俄国开始推行权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良——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和《歧路灯》是明清时期两部重要的家庭长篇小说,作者比较宏观地展现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其中所写的婆媳关系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大相径庭,《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和《歧路灯》中的巫翠姐都是"恶媳妇"的典型。这种"恶媳妇"的出现,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重新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文本和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 ,不难看出婚姻爱情主题才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众多主题中的基本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的婚姻爱情观和这一婚姻爱情主题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贝内特是英国爱德华时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五镇的安娜》是其成名作。文章通过安娜宗教意识的转变、安娜对父权制度的反抗以及她和威利的恋情,多方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从麻木到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并结合爱德华时代背景开拓了对作品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9.
“拱顶式”人物──读《安娜·卡列尼娜》杨爱唐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一个多世纪了。它以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但对它的结构艺术却不无微辞。法国作家布尔热批评它和另一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缺乏结构”①,美国小...  相似文献   

10.
《女神》中的爱情诗辨析黄泽佩1936年,诗人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一文中说:因为在1916年的夏秋之交有和安娜的“恋爱发生,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都是先先后后为她而作...  相似文献   

11.
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系列反抗黑暗社会,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新人,其中不乏妇女新人的形象。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中的安娜和挪威戏剧家易卜生(1828—1906)的《玩偶之家》(1879)中的娜拉都是这些新人形象中的典型。作为同时代  相似文献   

12.
背后的爱     
一天,看电视剧《王贵与安娜》,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安娜生病了,她的儿子跑出去玩很晚都没回家。安娜担心儿子,  相似文献   

13.
那子 《北京纪事》2011,(5):52-55
在去年底大片《赵氏孤儿》中,海清演的还是个“媳妇”,从“媳妇”到“媳妇”,从配角到主角,从电视剧到贺岁大制作,一切都从那个“不太漂亮的女演员”的定位开始。  相似文献   

14.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安娜和爱玛的悲剧成因具有不少异同之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两人都没能珍惜原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用情太专、自我迷失;对家庭和婚姻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安娜强烈的负罪感和经济、感情的依赖性使她日益自私、偏激;爱玛则过分地追求脱离实际的浪漫激情。安娜和爱玛的悲剧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时地重复上演,对她俩的悲剧成因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托尔斯泰本人拱形结构说也没有得到学界更好的理解。本文从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的结构方式“异史氏曰”入手,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进行读解,指出并论证了小说中列文故事对安娜故事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形成了小说中望不到拱顶在哪里的拱形结构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心理描写大师著称。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以成功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特殊心理,准确、细腻、生动,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中运用《阿里阿德涅》、《宝贝儿》、《海鸥》、《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带小狗的女人》、《关于爱情》等小说为例。用主题学的理论阐述了契珂夫利用传统主题模式,变更其中一些要素来阐述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戏剧《安娜.克里斯蒂》通过主人公安娜的坎坷命运以及人与人、人与大海之间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对奥尼尔的宿命观进行了揭示、讨论和剖析。  相似文献   

19.
电影《安娜与国王》是好莱坞据安娜·利奥诺温斯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拍摄的反映19世纪泰国(当时称作暹罗)宫廷的故事。电影讲述了英国安娜在暹罗宫廷为暹罗王蒙库的58个王子和公主担任老师期间发生的故事。文章以爱德华·赛义德的“他者”和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的“第三世界妇女形象”等后殖民概念为理论基础,从安娜与暹罗国男性的抗衡及安娜与暹罗国女性的形象塑造差异等方面,对该影片折射出的西方后殖民文化霸权进行剖析,得出东方暹罗国只是作为西方英国存在的一个“他者”.东方男人暹罗王蒙库只是衬托西方白人女性安娜的一个“他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的叙事结构简明清晰:汪母一守(儿子)一放(媳妇),汪文宣两守(母亲与妻子),曾树生一守(陈主任)一放(丈夫)。汪母守住儿子,儿子守住妻子,妻子守住陈主任,彼此关联,相依为命;母亲抛弃媳妇,媳妇抛弃丈夫,彼此分崩离析,或死或生,或离或逃。对习俗观念的怀疑扣批判,渴望从超越常规中寻求到自由。这种深层的文化意义源自《寒夜》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