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北京什刹海地区中外游客抽样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北京什刹海地区的中外游客进行的抽样调查,应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中外游客对什刹海地区不同的认知和旅游方式,并对该地区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3.
赵大新 《唐都学刊》2008,24(3):90-92
三国时期,东吴所属之交州被分为交、广二州,不久又合为交州,但最终二州分治.交、广二州在这一时期分合反复的复杂过程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交、广分治强化了地理上自成单元的交州在行政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一定程度上为其在唐末五代时期的独立并最终建立安南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一词最初进入中国新文学是基于写作者的道德想象,而非原本意义上经济关系的考察.其在文学领域的出现,除了与新的思想潮流的涌现与译介相关联,处于背景位置的文学出版市场亦是一个关键的促成因素.上海相对宽松的出版环境,以及经营无方的泰东图书局所秉持的投机理念,使得留学日本的创造社一众成员有可能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大胆而又毫无顾忌地遣用政治思想领域的新的术语.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的考本字研究多注重语音和语义的考证,强调考出来的本字应符合语音演变规律和语义的关联性原则.语法化研究的成果表明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过程也是极具规律性的.考本字研究是一种基于语言历时演变规律探寻语言要素的历史源头的研究,语法化的规律也可为考本字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以平阳瓯语中的发语词"匄(给)"的两种来源为例,可说明语法化过程也应是考本字研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平阳瓯语发语词"匄(给)"的来源有两种可能:1.由平阳瓯语中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匄(给)"语法化而来.2.来源于古代汉语的发语词"盖".尽管无法为"来源于古代汉语的发语词‘盖'"这一观点证伪,但从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匄(给)"语法到发语词的语法化过程符合语言语法化的规律,可见,平阳瓯语中的发语词"匄(给)"是由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匄(给)"语法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唐诗《观棋》历来有两种版本,分别对应不同的作者——温庭筠与段成式.传统看法认为,《观棋》为段成式所作,和温庭筠无关.根据作者创作情况及文本文化内涵考证,《观棋》实由温庭筠原创,后经段成式修改.“黄羊”“成都”等改字,体现出古典文献和围棋艺术相融合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依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六十年(1721年)的满文奏折及雍正朝相关满文档案,参酌汉文文献,并进行了实地踏查与民间采访,基本廓清了北京昌平郑各庄行宫、王府、城池与兵营的原貌、演变及其文化价值,纠正了《清史稿·允礽传》的记述错误,填补了清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8.
徐颂列 《浙江学刊》2005,(1):215-217
唐代是经济、文化相当兴盛的一个朝代,反映在人们的服饰上,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服饰文化的同时,对外来的衣冠服饰采取兼容并取的态度,使这个时期的服饰体现出与其它时期不同的特点:雍容华美,异彩纷呈.本文选取唐代上衣中的襦、半臂和裲裆作粗浅的考释.  相似文献   

9.
李瑞杰  肖守库 《学术交流》2006,1(8):180-183
蒙金之战是13世纪我国北方金朝女真族与蒙古贵族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从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开始,到1234年窝阔台灭金结束。蒙金最初交锋的野狐岭、会河川战役,发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区域内。具体地点应该在张北县台路沟乡春垦村南、万全县新河口乡小麻坪村北、明长城上的“土边坝”。元太祖六年(辛未,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二月应该是蒙古军誓师准备伐金的时间,而《史集》、《亲征录》所记载的秋天则是蒙古军大规模发师南征的时间。纥石烈执中率领金军与蒙古军在野狐岭进行了正面交锋。当时与蒙古军激战于野狐岭的金军当是7000人。蒙金野狐岭、会河川战役对交战双方的影响是明显的。此役之后,金军是屡战屡败,在军事上失去了主动。而蒙古军则增强了敢打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献与琉球权威史书均证明,钓鱼岛及其相关海上航线是中国最先发现、命名、占有并利用的。中国隋朝的相关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明朝初年,中国与琉球国建立册封与朝贡关系后,钓鱼岛就由中方巡航、利用和有效占有。《顺风相送》一书的记载很可能与郑和奉命赴东洋、下西洋的两洋航海有关,其最终成书时间并不影响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钓鱼岛的确凿事实。琉球国大学者程顺则于1798年撰著的《指南广义》也清楚、详细地就此作出记载。即便按照日本有关国际法先占原则的解释,最早有效占有钓鱼岛的也是中国,钓鱼岛从来不是所谓的"无主地"。  相似文献   

11.
张波 《唐都学刊》2010,26(4):91-94
《关学编》由明代关中著名理学家冯从吾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关学史著作。在体例安排上,该《编》立足于关中地区,以纪传体形式"独载理学诸先生",摒除朱子学、阳明学门户之见,揭示关学师承及其学风的延承性。不仅有助于挺立以张载为创始者的关中道统,而且开启了"关学有编"论及关学史撰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米文科 《唐都学刊》2013,29(4):25-29
吕柟虽然在理学上以程朱为宗,强调格物穷理、知先行后,但他也继承了张载“躬行礼教、崇尚气节”的关学宗风。不仅如此,在吕柟思想中还体现出更多的张载关学的特质来,其具体表现为:“以明经为重”、“以守经为贵”的重视经学学习和“君子贵行不贵言”的躬行实践之风。把握吕柟思想中的这些关学特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明代关学与张载思想之间的联系并更好地总结明代关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魏冬 《唐都学刊》2013,29(3):36-41
韩邦奇一生勤于著述,学问淹博,尤精于《易》《书》音律。其早年大略以程朱理学为源,发明《尚书》《周易》之义;中年则以张载《正蒙》为依,穷极"天人""性道"之理;晚年则重学问之相互贯通,修身之平易切实。其思想学风远承张载,宗源关学,堪为明代关学干城。  相似文献   

14.
"韵"是一种外在形态,更是内在的精神。秦观词从感物、言情两方面体现了"韵"味:得之于内、虚处入神的空灵之韵;重在感发、意在含蓄的清灵之韵。然而秦观词"韵"尚有"无力蔷薇"之不足,与李清照词进行对比论析,可资更好地认识"韵"之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陈丛兰 《唐都学刊》2012,28(4):23-27
《贞观政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学政治哲学的人性理论。其官德保障机制体现在内修与外治两个方面,一则从非制度的内在层面强调官吏通过思、慎和学的途径修身养德,二则从制度的外在层面加强旨在预防、考课与奖惩官员的吏治建设。体现自律与他律、儒学政治哲学与法家政治理念的统一,完善了中国传统政治外儒内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五代官告院与绫纸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文玉 《唐都学刊》2003,19(1):33-37
官告院是五代时期创置的专门掌管官员告身的机构,绫纸钱即指告身的成本费,又称朱胶轴钱。官告院及绫纸钱是研究唐至五代官员考核及选官与待遇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许宗鲁为明代关中学者刘玑撰写的墓志,是刘玑研究的重要资料。以往少有人关注此墓志,有必要以其为基础,结合明清史志、文集资料,全面梳理刘玑的生平履历,尤其是通过对刘玑师从关学学者李锦以及撰著《正蒙会稿》等史实的考订,使刘玑的关学学者身份得以确定。  相似文献   

18.
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基本概念或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工具或方法意义。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就“关学”概念的涵义问题先后提出了三种不同观点。由此看来有必要将“关学”视作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学术概念,从“时间”、“空间”和“学传”这三重维度进行综合性的说明,从而使“关学”概念结构成为一种新的诠释模式。这一新的诠释模式,可以为北宋至明清关学演化脉络的诠释工作提供一种更完整的参照和更明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刘林魁  普慧 《唐都学刊》2007,23(3):66-70
通道观是周武帝禁断佛道二教后设置的官方机构。该机构位于长安城中,职能为融通三教。其属员称通道观学士,来自儒士和还俗的僧人、道士。其设置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文化。通道观存在了近十年时间,其间既讲论三教,又编纂道教经目和类书,对三教融合和此后佛、道二教的发展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