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大众文化研究最新动态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兰萍 《学术论坛》2002,(3):121-124
大众文化研究是我国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文化热的重要内容。关于大众文化的界定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 ,如何看待文化商业化的正负作用等等问题 ,至今众说纷纭。在沿用各种国外理论解释中国现实之后 ,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开始探寻自己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这种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语境错位"问题.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如果要建构更广阔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视野,就应当实现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理论资源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资源的结合,并将之导入中国地方性语境中.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长军 《江汉论坛》2001,6(10):90-92
中国没有本土的大众文化理论。对西方文化理论的跨语境的援用造成了对中国大众文化文本的误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同质性关系,使巴赫金在民间文化研究基础上建构的狂欢理论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话语资源。具体地说,狂欢化理论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识方法和阐释模式,对确认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价值定位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慧博 《理论界》2006,(3):169-170
本文概述了大众文化的产生,比较了法兰克福学派及英国文化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异同点,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大众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在该影响下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中国大众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在借用西方大众文化概念的同时却又摆脱了西方文化现有的二元维度的分层格局,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色彩。随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对当下多元文化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已走向纵深,然而学界习惯于把大众文化概念和大众文化本体视为同一,造成某种程度的误读,因而从学理上来深入剖析研究大众文化在中国语境下的生成机制和范式构建以及所体现出的意义表征对当下消费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傅守祥 《学术论坛》2004,(2):168-171
大众文化的产生、崛起与发展 ,是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 ,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 ,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成为一门显学,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在中国也渐成气候。将女性主义视角与大众文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当代大众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父权制特征,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没有摆脱传统男权社会的桎梏,反而在金钱和欲望中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9.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艾斌 《学术论坛》2004,(5):170-173
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的中心论题。理论家们主要从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性质等五个方面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大众文化的盛行包含着对历史人文理性的摧毁。在批判中,理论家们隆重推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命题。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实现了社会批判的功能,对我们思考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东风 《河北学刊》2004,24(5):86-9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比较典型的范式,即批判理论范式、现代化理论范式与"新左派"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批判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中国语境意识与具体历史意识,其大众文化批判从而流于抽象的道德批判与审美批判;现代化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而其最大特色在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社会历史转型中来认识并评价大众文化,肯定其政治意义;"新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范式同样对大众文化持激进批判态度,但是其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大众文化是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这三种范式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劣,应该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的互补.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作为中国当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包含了极为重要的视觉建构问题。以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和受众的二手调研数据、采用社会学抽样方法进行的一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至少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为我们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现象提供实证依据:第一,大众文化依托视觉主导的当代传媒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视觉享乐产品,和以视觉方式把握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第二,视觉形象生产的跨媒介转向,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媒介选择和视觉形象生产方式。第三,大众文化中的视觉素养问题表明,在视觉意识形态主导受众视觉素养的高低与价值观形成的同时,受众本身的视觉素养与价值观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2.
对大众文化批评及大众文化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明 《社会科学》2004,(11):114-118
近年来我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但这种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将法兰克福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非语境化和非历史化,会导致对当代和中国大众文化特点的误读。如果现实地和客观地去审视大众文化,就会发现大众文化其它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璐 《北方论丛》2012,(4):141-143
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大众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内容,也包含着诸多"舶来品"。和国外的大众文化一样,中国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化传媒迅速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大众文化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为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大众文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也有助于对大众文化有本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这一原本属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特有的文化现象,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异军突起后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渗透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市民大众不可缺少的生活需求。由于这一现实完全溢出了原有的知识话语系统,应该承认,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及批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一些研究者移植和挪用西方文化理论的视角和语言来解释中国的大众文化,同大众文化现实出现了严重错位,不能触及大众文化的实际和真相。因此,作者认为建立起适合于本土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型文化形态,对视觉形象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大众文化视觉形象类型的深层结构系统进行剖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文化在媒介环境变迁、视觉主导性及其社会转型等方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简言之,通过将大众文化视觉形象的动态表征过程转化为一种反映特定意识形态诉求的文本叙事活动,我们可以对其主题类型、话语类型、叙事特征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炼出"英雄形象"、"成功者形象"、"追梦者形象"等一系列既充分反映时代变迁语境,又极具支配性表征范式意味的中国当代大众文化视觉形象类型。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市场经济的沃土为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大众文化便迅速壮大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态势。大众文化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其消极的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业,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更加有利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7.
朱晓慧 《理论界》2003,(5):27-2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转型出现的,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同步发展起来的。因此,作为历史转型时期的产物,大众文化在我国的时兴有其历史合理性及社会进步性的一面。首先,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概念、语境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现象的兴起及其研究的勃兴,是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近30年令人瞩目的文化景观。新时期文坛的不少争论与热点,都与这一文化现象有关。本文从清理大众文化研究的现有成果、分析“大众文化”这一词语所对应的多重现实入手,指出对“大众文化”定义的困难更多地根源于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宽容的学理态度的缺乏。作者基此结合大众文化事象的描述,探讨了大众文化的诸种文化逻辑与价值阙失:民间立场与世俗欲望、复制特性与消费导向、狂欢本质及多元化倾向。最后指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应寻找一种人文价值的、历史的、美学的综合批评尺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众文化建设需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不断前进,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要求深刻把握我国大众文化科学发展的内在机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话语体系,妥善处理好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大众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有效相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立华 《学术论坛》2005,(8):185-187
中西方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与西方语境中的大众文化的根本不同,并由此建构了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本质的基本框架:受众的大众性,功能的实用性,日常生活性,娱乐消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