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谈《西游记》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主人公孙悟空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尤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然则,《西游记》一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却是尚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建国以来,曾有不少研究者分析,不少文学史论述;但与原著合而观之,总感到不  相似文献   

2.
关于孙悟空原型的符号美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游记》的原型,即《西游记》人物形象渊源的问题,学术界进行过比较细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孙悟空的原型,讨论得尤为深入。概括地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为“国货说”,指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是唐人传奇小说中的妖猴无支祁,这种观点以鲁迅为代表。鲁迅在介绍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李汤》B寸说:“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广泛支持,游国恩、冯沅君、吴晓铃、金克木、刘毓忱等著名学者都持类似观点。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英雄传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所以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部以孙悟空为中心而展开的英雄传奇。通过他在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途中表现出的种种美德,诸如勇敢顽强、聪明机智、正直无私、爱憎分明、坚韧不拔、积极进取、追求光明、乐观开朗、幽默诙谐,再加上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除恶务尽,是妖必斗,斗则必胜,这一切使他成为我们民族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英雄典型,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但是,由于作品题材的长期流变,作家的理想寄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之间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孙悟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西游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西游记》的研究更加活跃。1986年11月3日至7日,全国第二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在浙江普陀山召开,标志着《西游记》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将近几年来已发表的论文和这次讨论会提交的论文,加以简要综述。一、关于《西游记》主题的新说在对《西游记》主题的认识上,近几年来的新说主要有以下五种: 1.哲理说。金紫千认为:“《西游记》是通过神话故事形象地喻明一个‘求放心’的道理”, “孙悟空的历史,是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是一部很典型的精神发展史”,进而,他把这部作品的主题概括为:“《西游记》故事显然是在告诉人们这样一条哲理:人的思想只有归于正道,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见《文史哲》1984年第  相似文献   

5.
一在《西游记》讨论中,神魔问题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孙悟空的基本评价,影响着人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为了不使讨论过于枝蔓,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其一,《西游记》是在民间流行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有许多重要情节都来自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因此它不是吴承恩的独立创作。但是,与以前一切取经故事相比,《西游记》在主题、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改变,成为一部“神骏丰腴,逸趣横生”的杰作。正如郑振铎所说:“吴氏以他的思想和灵魂贯穿到整部《西游记》之中。”(《中国文学研究·〈西游记〉的演化》)我们应该把《西游记》作为一部有着整体艺术构思并体现着吴承恩的“思想和灵魂”的长篇小说来理解。其二,读《西游记》的人,往往很自然地由神魔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并不觉得神魔世界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是由于作者颇为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的某些认识和理解融入了对神魔形象的描写之中的缘故,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神魔有象征意义,或者说有寓意。作者的《禹鼎志序》可做旁证。《禹鼎志》是作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对《西游记》的评论中,曾出现过种种否定孙悟空形象的论点。他们认为,大闹天宫后的孙悟空已被神佛“招安”,“改邪归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奴才。以后作者对他的一切赞美和歌颂,在思想上只能是属于封建性糟粕,而不可能是民主性的精华。 以上述论点为中心而提出的各种否定孙悟空形象的议论,我们统称之为“受招安”说。这种论点之所以不能使人信服,主要是由于它脱离作品和作者思想实际,简单机械地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分析作品人物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主人公形象的原型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释了《西游记》主人公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作者认为这部小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通过主人公形象揭橥了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原型母题:即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和造福人类,不畏艰险的勇敢探索精神。两者是具有深刻内在涵义的有机神话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宗教意味的别称"心猿"、"金公","心猿"由纯粹的宗教术语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象征,经历了诗歌、戏剧、小说等阶段;"金公"成为《西游记》的象征,是受了道教内丹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一、道教三五为一的观念;二、干支配合五行的观念。《西游记》以"心猿"、"金公"指代悟空是通过小说文本文字反复说明的。两个别称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统一于一个人物形象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是作者并不清楚术语概念的内涵;更主要的是受到小说《西游记》之文学性的限制。这使得后世评点者在解读《西游》时,不能有效地将象征喻意整合在一起。也证明了《西游记》故事是在流传中完善起来的,可能中间受到全真教思想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西游记》通俗小说的性质,使之蜕化为宗教的"辅教之书"。  相似文献   

10.
<正>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个性特征。《西游记》是以广阔地反映、揭露、批判现实(常为悲剧)为其内容特征,还是以正面树英雄、写成功的人生之路(常为喜剧、正剧)为其特征?我认为是后者。《西游记》是理想英雄孙悟空的传奇,作品写了他从出世(第一回)到成正果(一百回)的全过程。即《西游记》以写人生为重点,不是以批判社会为重点。当然,理想英雄的人生并非在真空中度过,即使是神话英雄,其大闹天宫造反史、其西行建功立业史,无不是人间社会的折光。但这些是从属于英雄史的,它是使作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孙悟空"石生"现象是中国古代石头生殖崇拜文化观念的继承和延续,孙悟空形象是灵石崇拜中石头具有保护神功能的艺术化再现,也是对"石头精神"的诗意化诠释。因此,中国古代的石头崇拜观念是孙悟空形象得以产生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2.
纵观建国四十多年《西游记》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横向来看,与其它几部古典小说研究相比,《西游记》研究是较为沉闷的。面对现实,我们认为《西游记》研究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四十多年来,《西游记》研究仍有几大难题让人纠缠不清,诸如《西游记》作者与成书问题、《西游记》主题和思想倾向、《西游记》中神魔与神佛的关系、孙悟空形象的源流和典型性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它幻中有理,这个理就是宋明两代已经佛学化了的心学。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通过唐僧一行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佛化的心学,宣扬佛教的“明心见性”、“自度成佛”,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性完美的追求。因此《西游记》是一部昭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真谛的文化小说。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的宗教思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的佛教思想为之显著。首先孙悟空早期好比“善心”迷失,“贪欲”膨胀了人心。经过500年的修炼,已开始“悔过自新”;又经菩萨点化,还必须在取经道路上,经受各种锻炼和考验。其次在情节方面,受《敦煌变文集》的影响显著。再次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宿命论、因果报应和佛法无边的思想。最后《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与儒道思想已出现弥合互渗的趋势,这与历史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正> 傅继俊同志之所以认为《西游记》“是反动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要是因为他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看成是农民起义的反映,把孙悟空当成“是被统治阶级中造反者的化身”,把孙悟空的皈依佛教,帮助唐僧取经,看成是叛变投降,从而断言作者是用孙悟空的形象说明:“被统治者只有死心塌地为统治者卖命,才有可能得到好处,找到出路。”还有些同志虽然对《西游记》和孙悟空的形象给予肯定的评价,然而对大闹天宫的性质和孙悟空阶级属性的看法,却跟傅继俊同志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牛魔王形象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塑造了众多的妖怪形象,其中牛魔王是作品中出场最早、着墨最浓、最受作者重视、最具文化内涵的妖怪形象.它不仅是《西游记》以猴说法佛学思想的重要补充,表征了作者抑道扬佛的思想倾向,作者还赋予了牛魔王一个世俗人所具有的世间相,写了他从魔到归佛的过程,并在其形象的哲学层面上,继承了禅宗以牛说法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牛魔王的妻子、儿子、弟弟和江湖朋友的描写,把牛魔王形象的文化内涵,推进到了佛教唯识学的层面上,使牛魔王这一形象,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三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论到孙悟空形象的来历时,认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根本。此论一出,受到了鲁迅的反对。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坚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看法,即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袭取无支祁,并非来自印度。由此引出了《罗摩衍那》中的印度神猴哈奴曼和《西游记》里的中国神猴孙悟空等渊源关系的讨论,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新的代表人物是吴晓铃和季羡林。一九五个年,吴晓铃发表了《西游记和罗摩延书》的专稿,坚决支持鲁迅的意见。季羡林在《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里和专著《罗摩衍那初探》中,则再三主张孙悟空的形象基本上借自印度的神猴哈奴曼,实际赞同胡适之说,两种意见大相径庭。但是,从一九一一年近代著名诗人苏曼殊注意到汉译佛经中有关于《罗摩衍那》的记载起,七十年来陆续从汉译佛经中发掘出不少有关《罗摩衍那》的文献资料,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现将我初步整理的结果,提供给读者,对于开展这一课题的比较研究,也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精神美照亮的聊斋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瑞芳 《东岳论丛》2002,23(5):90-93
描写女性优美的精神世界进而显示出独特的美 ,是《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重要特质 ,也是小说家蒲松龄对中国小说的重要贡献。宦娘表现了男女之间柏拉图式的爱 ;阿绣既不是“第三者”也不是“双美共一夫”而是美的执着追求者 ;婴宁是生命力的象征和芳草美人的比喻 ;黄英表现出近代文明的气息和商品经济对传统思想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是我国四部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神猴孙悟空已是妇孺皆知的典型形象。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和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人们的斗志。在印度,古代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圣书,人们把书中的人物当作圣人,礼赞不止,对多谋善变的神猴哈奴曼更是崇拜之极。虽然两个神猴相隔将近两千年,出生地也不同,但看过这两部作品的人不难发现,印度神猴哈奴曼与中国神猴孙悟空,他们在好些地方是那么相似,以致人们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孙悟空是否与哈奴曼有关,两个神猴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明代章回小说的女性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林夕 《船山学刊》2009,(1):175-178
明代章回小说女性形象的演变表现如下:从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代表的历史英雄、神魔侠义小说中的妖女形象,到《金瓶梅》《绣榻野史》为代表的艳情小说的淫妇形象,再到《章台柳》《山水情传》《鼓掌绝尘》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这表现了作者审美观的从神奇-日常-理想、女性观情欲观的从遵循-叛逆-皈依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