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静韦  蔡玉胜 《城市》2021,(3):27-39
京津冀城市群的短板在中等城市,而发展潜力也在中等城市.加快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需要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还需要关注中等城市发展.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在中等城市发展上面临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中心城市带动力偏低以及公共服务配比不均衡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导言石坚(专题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2]。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3]的任务,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形成梯次配套产业圈的重大战略性安排。  相似文献   

3.
上海建设创新型全球城市,其具体功能特征体现为以全球金融中心、全球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全球航运中心和全球贸易中心为先导支撑的全球流量枢纽;以创新汇聚、筛选和释放功能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兼备的全球创新策源地;与长三角地区协同构筑世界级城市群和全球城市区域,担当起对内衔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和长江经济带、对外衔接“一带一路”的核心流量枢纽和控制节点的辐射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     
《老年世界》2006,(22):21-21
《建议》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并明确要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  相似文献   

5.
肖林 《科学发展》2016,(1):41-55
未来30年上海发展的总体方向,是要建设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彰显中华文明的全球城市.其主要内涵,就是建设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世界文化大都会、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治理的良好典范.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能级:能跻身全球城市的首位方阵,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城市治理等领域形成较强的全球影响力;在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巨型城市区域;形成与纽约、伦敦等一线全球城市并肩的综合环境.  相似文献   

6.
李超 《城市观察》2009,1(1):94-100
国家正式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引领支撑未来全局性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着眼于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与定位,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手段强化城市群合作,强调珠三角对省内外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对提升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应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优势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提升广州的服务业辐射水平,同时也要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广州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菲雪 《城市》2021,(7):28-35
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是洛阳的城市定位之一.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洛阳,拥有一大批世界级文化资源,具备国际性人文城市建设的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但也面临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较低、城市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国际化服务环境欠缺等挑战.未来洛阳应在凸显城市人文特色、提升城市国际功能和完善交往平台载体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实现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城市定位.  相似文献   

8.
郁鸿胜 《科学发展》2009,(11):76-81
建立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上海市域城市群,旨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要求,提高上海市域城市群能级和上海首位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实现较强国际竟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宋迎昌 《城市》2010,(11):38-42
一、北京CBD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产业升级 "十二五"期间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奋斗目标,CBD作为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区,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要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最发达、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珠三角城市群经过40年的发展,体系日渐完善,人口规模逐渐壮大,城市之间联系不断加强,城市化水平在国内三大城市群中遥遥领先。但还存在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城市化水平两极分化严重、与城市规模等级不匹配,产城协调性不高、个别城市严重失调,人口稳定性不强、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由此,本文提出强化城市群发展思维,推动城市群内创新、产业合理分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和社会融合,引导人口有序分布,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健康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