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可能性与日俱增,提高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成为城市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公共管理的视角,研究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灾前预防、灾时抵御以及灾后应急救援的能力。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及主成分分析法(PCA)组合赋权得到综合权重后,将其引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利用评价模型对北京市2007—2016年这十年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灾前预防、灾时抵御和灾后救援能力发展不平衡,其灾前预防能力大幅度提升,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灾时抵御和灾后应急救援能力。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提升承灾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沿运张秋古镇为研究对象,从生态韧性视角出发,基于古镇历史概况、现状分析和生态空间干扰因素分析,构建张秋古镇水环境空间研究框架,选取空间生态评价因子分析古镇生态空间敏感性,并构建水环境生态空间安全网络,进而对古镇水环境空间范式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古镇运河水面、汪塘以及水网面积较大的景观绿带为高敏感区域,分散式布局水网空间和古镇集中建设区域为中低敏感区域。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等级的敏感性区域,构建“节点—模块—廊道”的水环境生态空间安全网络,并提出“水安全—水技术—水径流—水管控”四维导向下沿运张秋古镇水环境空间范式。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干旱区本身易变的气候条件呈现暖干趋势和更高的不可预测性。面对变化的自然条件,牧民适应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否有利于牧民采取有效的应对和适应策略。本文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荒漠草原的一个嘎查为例,基于近4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两次田野调查数据,从社会脆弱性的两个过程——风险暴露和应对能力——出发,分析案例地牧民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脆弱性。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案例地近40年有暖干趋势,协同灾害增多;而草场划分到户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增加了牧民的风险暴露程度,而且使牧民原有低成本的灾害应对策略失效,牧民不得不依赖高成本的贮备和移动策略。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的一系列草场保护项目又给牧民的灾害应对施加了诸多限制,由此导致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弱,脆弱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近年来的几起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成因及应对方案来看,灾害与贫困在实践活动和政策框架两个层面显现出高度的关联性.其一,灾害的巨大破坏性使灾区和灾民步人贫困状态或走向贫困的边缘,或加重了地处贫困地区的灾民的贫困程度,所谓"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灾害成为一项重要的新型致贫因素.其二,贫困与灾害在分布区域上具有高度的重合性,灾害高发地区往往是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贫困进一步加重了灾区与灾民的脆弱性与受灾程度,降低了其灾害应对能力.其三,也是最关键的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灾害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它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因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土地利用规划提升雨洪承灾能力的作用机制以及雨洪管理目标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与行动两个方面梳理了目前提升雨洪承灾能力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进展。已有研究中,土地利用与雨洪过程之间的双向影响机制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对提升雨洪承灾能力的作用机制等还需进一步深入,土地利用的雨洪承灾能力评价体系、提升雨洪承灾能力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及其关键控制要素体系等亟待构建。基于已有研究及其问题,提出了提升城市雨洪承灾能力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趋势和未来的研究议题,包括雨洪承灾能力评价、土地利用动态调适机制以及强调评估与反馈的土地利用规划框架。  相似文献   

6.
农村孤儿在亲属网络养护模式下面临着诸多风险:养护结构不稳定,负担能力弱;社会变迁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心理创伤容易造成生活适应的困扰;发展性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研究发现,农村孤儿脆弱性的决定因子包括:家庭的抚养能力、亲属网络规模与资源、社会援助、同辈支持、自立人格与积极思维、国家福利等。农村孤儿的不利处境及其脆弱性揭示出国家在农村孤儿福利方面需要发挥更多的作用。并为抚养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应对经济社会变迁对传统养育模式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县级国土空间具有“减排”和“增汇”的双重属性,对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文章研究聚焦县级空间单元,以吴江区、嘉善县和青浦区为对象,构建包含经济支撑能力、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结构调整能力、技术改善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和碳汇吸收能力6个目标的碳减排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2010—2020年的数据为计算样本,综合运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分析模型,计算碳减排能力指数、协调发展指数以及障碍因子,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发展规律,以明确两区一县碳减排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与主要症结,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减碳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被挤压乃至消解,是历史古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具体表现在非遗传承断层与文化空间失活、非遗过度产业化和空间文化性丧失、文化空间同质化与非遗认同感降低等方面.厘清非遗与文化空间之间"空间、要素、主体"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非遗文化—生产主体—空间"三元辩证的文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以崇州怀远古镇为...  相似文献   

9.
吕伟伟 《现代妇女》2014,(2):192-194
本文以英国国际发展部(DIFD)的可持续生计方法分析框架中的生计资本为研究切入点,在对甘肃省调研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了山区农户生计资本的特征及脆弱性程度。研究表明:山区农户的生计资本非常脆弱,尤其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相对较高,但对于低收入和贫困农户,人力资本也异常脆弱。  相似文献   

10.
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对理顺沿海城市海陆统筹协调与空间保护利用等诸多现实问题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但现阶段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仍缺乏基于海陆统筹的系统性、标准化功能分区体系及针对海陆全域及海陆相邻地域功能冲突空间的优化调整方法。本文以秦皇岛海岸带地区为实证案例,基于功能主导、尺度适应、海陆统筹三大原则,构建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并以此建立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现状功能分区;以“农业—城乡—生态”功能为导向,构建了面向未来的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体系;在基于“现状—规划—适宜性”功能冲突区域、海陆相邻功能冲突区域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海陆功能分区优化与调整方法。本研究可为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体系与技术路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麦克白夫妇合谋杀死国王邓肯之后,两人性格发生巨大转变。说出残忍话语的麦克白夫人在身份转换之后逐步走向疯癫状态,与她作为女性所代表的性格特征密切相关。她伪装的坚强背后,是伟大的母性使然。无法克服的脆弱性和孤独之时缺乏丈夫的安慰与关怀,使她逐渐走向疯狂以致陨灭。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旱灾频发的国家,为有效缓解干旱,特别是持续性、破坏性的干旱造成的影响,美国建立了一系列的旱灾减灾措施,包括建立干旱监测指标、实施降低系统脆弱性的风险管理、制定干旱有效管理计划的行动方案,建立国家综合干旱信息系统(NIDIS),进行农业旱灾影响与脆弱性评估。  相似文献   

13.
城市蓝绿空间为防灾隔离提供天然屏障,并能为居民提供健康的活动空间和路径,具备相应的应对和恢复能力。本文首先总结蓝绿空间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再基于平灾结合的理念,在以人为本、刚弹相济、系统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尝试探讨构建应急防灾蓝绿空间体系。平时,构建多尺度、全要素、全覆盖的蓝绿空间健康格局;灾时,合理调用蓝绿空间,构建多功能、多层级、高效率的应急防灾系统。本文对健康人居环境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对于增强城市韧性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小学生避震疏散重要性的提高,为了迅速了解一个学校的有效容灾面积及其能够承载的避灾人口,依据我国有关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规范和标准,逐项分析影响其容灾能力的各项空间,计算出不同规模中小学校园内各项用地的面积及占比,从而得出我国中小学校园室外空间作为避灾空间的有效容灾面积系数。对耿马、剑川、绿春三个县城的中小学实例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了实例与标准有效容灾面积系数存在偏差的原因,主要在于可用绿地面积偏小、体育活动面积比例偏小、建筑占地比例偏大。  相似文献   

15.
廖茂林 《城市》2016,(8):21-25
全球日益增加的自然灾害和环境的脆弱性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缓解与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并行不悖的两种方式。发达国家的城市在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薄弱环节确认、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国外经验表明,基础设施、制度建设以及政府职能划分对促进韧性城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这对我国建设韧性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研究——以郑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物流业是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水平是评价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区域物流中心是指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空间.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构成主体。构建合理的区域物流中心有助于提高区域市场竞争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和生产方式。随着郑州物流中心建设条件的优化.尤其是郑东新区发展战略的落实.郑州市物流业的发展将面临一个新的提升机遇.本文试图盘点郑州市的物流资源.从发展条件、园区选择、空间布局及发展指引4个方面做具体解析.以期对郑州物流业发展和物流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荆门市2012—2016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荆门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战略模式、完善科技奖励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主体功能区是实施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运用国土空间的"区域"和"要素"特征认知,对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理念认知和规划实践发展进行梳理,认为主体功能区无论是思想理念、划分对象还是实施手段都紧密围绕"区域"型国土空间的定位来展开。以"区域—要素"统筹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规划实施过程存在"区域—区域"衔接不足、"区域—要素"传导不畅等问题。未来其制度的完善重点应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现有区划、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在归纳总结山地城市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规划重点,综合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禁限建要素等分析了如何对规划区空间管制用地进行有效组织、进而制定空间管制用地分区和管制导引,并依托ArcGIS9.3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山地城市空间管制研究方法,以重庆市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规划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20.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际轨道交通客流成为城市区域功能联系的重要表征,本研究选取长吉城际动车出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乘客群体问卷访谈式的实证调查,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分析城际轨道交通所表征的空间一体化。研究发现:(1)在总体的客流属性方面,乘坐动车的人群以高学历白领群体为主,表征了一体化进程中城际轨道交通作为流动空间物质基础的社会极化效应;(2)在到发客流空间分布方面,长春与吉林的中心城区都属于城际出行强度集中区,郊区县市属于客流稀疏区,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非常明显,同时相对于前往吉林市的客流来说,更多比例的客流以长春市为目的地:(3)在功能性活动空间交互方面,若固定户籍地考察居住、工作和消费等功能性活动的偏移,更多的乘客属于户籍地在吉林、其余基本活动在长春的情形,说明一体化进程中城际轨道交通客流表征了区域发展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