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亚里斯多德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因为诗道出了“有普遍性的事”。还有别的途径探讨艺术(即广义的)的哲学意味吗?康德说过的一句活值得深思:“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艺术家是不是也在思考形而上学?如果这个结论可以成立(本文旨在讨论这一结论),那么,我们不无理由地推出另外两个结论: 第一,艺术是人类探求形而上学的途径之一,这种探索使艺术具有一种深刻的形而上意味; 第二,由于艺术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因此,艺术也是具有某种哲学特性。进一步,艺术  相似文献   

2.
以探寻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艺术价值形成机制为目的,通过文本分析后认为:第一,在小说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中,实际产生了回忆主体和体验主体两个第一人称,并形成了两个时空的宽阔对话空间。第二,这个对话空间是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展开的,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鲁迅开掘出对于生命轮回的感受与悲剧性的幻灭感,以及对于希望的思考等等形而上的意味。进而认为,《故乡》艺术价值的顶点是在这种形而上意味中所呈现的“自我辩驳性质”。这正是鲁迅深刻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气韵”是中国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本文认为,“气韵”在文人画成熟期所具有的形而上涵义,与南朝时它作为绘画范畴的初始提出的涵义是很不同的。作者试图论述:“气韵”涵义的流变,首先标示出了中国绘画发展内在逻辑上的一个客观主义、写实主义阶段;其次表征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识的重要转折与飞跃。  相似文献   

4.
现代美学的重心从对美的本质的形而上思考,转向对审美经验的探讨。十九世纪研究心理物理学的美学家费希纳所预言的“从下而上”,已为现代美学史所验证。黑格尔的形而上体系被人们视为神话。对艺术的研究成为现代美学的重要课题。在这种美学潮流中,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卢善庆主编的《门类艺术探美》(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适时问世。  相似文献   

5.
受盎格鲁—萨克森和德国两种哲学传统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借助语言分析的途径 ,力图为“神秘之域”求得避难之所 ,但是却造成了可说的世界与不可说的“神秘之域”的分离。其后期哲学一改前期哲学的立场 ,不再对语言进行形而上的玄思 ,而是注重考察语言的日常用法。维特根斯坦正是通过“语言游戏”说与“生活形式”论 ,抹平了可说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界限 ,“神秘之域”也因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而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6.
在卡夫卡看来,表面真实的东西往往是最不可靠的,我们在物质世界中看到的所谓真实其实是虚假的。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和内心世界无处不在上演着一幕幕滑稽戏;人类存在的本真状态其实是荒诞而又永恒的,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人的自救在于存在的过程中,“存在”是依托于“信仰”的本真生存。从本质上说,人类最终的得救,不在虚无缥缈的幻景天堂,而在于存在的每时每地。在卡夫卡的艺术世界中,永恒的主题是无助无奈与反抗、是伴随着不懈追求的无限悖谬和泛悲剧情形;卡夫卡的拯救之道表现为形而上属性:行动意味着失败与毁灭,生存的信仰是终极的拯救。  相似文献   

7.
通过简要梳理了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与艺术之思互释的思路历程,指出“转向”时期的重要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海德格尔从存在去规定艺术和用艺术来阐释存在的尝试,体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艺术本质观和文艺批评观。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他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和追问,已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8.
姚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理论家,他把绘画界定为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强调绘画应肇始自然,作画要心意结合、“意到笔随”。针对绘画创作的程式问题,他认为应该敢于寻求一种理想的“自适”状态;在绘画的立意和评鉴上,他提出了“骛关则离真,求真则失美”与“以不关为关”的审美理想论。  相似文献   

9.
明证性是胡塞尔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其著作中贯彻始终。它与“S是P”直接相关,因而与认识相关。借助明证性,既可以讨论逻辑所涉及的东西,比如讨论与“是”和“真”相关的东西,也可以讨论超出逻辑范围的东西,比如讨论与“是”相关但无法与“真”相关的东西;既可以讨论与语言相关的东西,比如判断、主词、谓述,又可以讨论与语言表达的东西相关的东西,比如对象、性质、意义,还可以讨论意向,包括意向的对象、意向的行为和意向的内容。明证性这一概念的使用表明,胡塞尔的现象学依据和运用对逻辑的认识,是与逻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0.
拟人化批评是中国古代书法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一种传统的艺术观念,即把人的生命形式作为艺术结构形式的一种象征。古代书法批评中人的生命形式分为“形而上”的身体构造、外貌形态与“形而下”的精神气韵两大部分,与此对应的书法结构同样也可以分成这样的两大部分,可谓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异形同构。在拟人化批评中,作为书法对照的人,可以说从筋骨血肉到神韵品格都渗入到书法批评的隐喻体系,进而成为一种艺术直观生命的体悟对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小说“形而上”、“形而下”命题的探讨,对池莉直接楔入凡俗现实的“仿真”小说,作了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两个层面的评判,提出了对池莉小说“形而上”内涵及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境界的维度解读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性从实质上而言是某种具有超越指向的形而上存在,哲学的本质与人的本性的一体性关联体现在哲学总是从构建某种理论样式的“形而上学”以表现人在某一特定生成阶段中的形而上旨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总是通过“境界”的方式来表达着人的形而上追求,印证着或对象化为不同理论式样的“形而上学”。从哲学境界的维度出发,可以更好地把握形而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好地直观人的形而上本质,更好地构建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更好地洞晓时代精神精华的内蕴。  相似文献   

13.
“实践”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里主要是在价值论或认识论的领域内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引入了本体论的一维,并将实践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结合,是研究艺术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艺术实践是以人为中心的出于实现人的类特性需要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对艺术存在的形而上的追问,同时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它既是创作主体,同时也是欣赏主体的人生实践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的“意境”是一个具有浓厚形而上意味的范畴,他在这个概念中寄寓了自己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意志,而宗白华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研究,都旨在阐明中国画意境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并致力于揭示出构造这种意境的形式元素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艺术意境界说中,“哲理意蕴”说以“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界说意境的内涵,立足民族的传统美学精神对意境的哲学层面进行阐释,是意境内涵系统中最具形而上意味的界说.“哲理意蕴”说提出的根据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中整合超越的审美知觉、感物即兴的审美能力以及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三方面,粗略地考察意境“哲理意蕴”的审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玉器负载了极为深刻的形而上意义。上古,其形而上意义首先体现于宗教巫术活动。周玉由宗教意义转而服务于礼乐制度。儒家延伸了玉器在礼乐制度中的作用,“以玉比德”成为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近古,“玉”走进世俗生活,成为怡情审美的玩好。神化,礼乐化,道德化,审美化,是中国玉器形而上意义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关“五四”新道德的争论存在片面化极端化倾向,指责新道德缺少形而上建设是错误的,但是仅仅肯定“五四”形而下建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五四”新道德在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共同影响下,既注重以人为本的人类主义和个人主义,又突出新道德的现代理性和超越精神,它是在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向度展开的双重建设。  相似文献   

18.
历时七年的“塔斯曼海”轮溢油案首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确立了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该案体现了船舶溢油海洋环境损害赔偿面临“海洋生态损害”概念模糊、损害赔偿难以量化、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索赔存在交叉的困境。传统侵权法理论无法确定海洋环境损害的范围,更无法将海洋环境损害量化。尽管有关船舶溢油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法律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侵权法无法解决的难题,但仍需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以期有效、及时地赔偿海洋环境损害。  相似文献   

19.
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的浪漫派反讽有两种:对当下有限事物的反讽与对绝对完美和无限绝对的反讽。第一种反讽意味着纯粹主体性,以至上的形而上存在作为依据批判现存;但它同时受制于第二种反讽。第二种反讽是讥讽形而上、纯粹主体和绝对存在,认为那是无法实际达到的,只能以艺术方式接近和瞬间靠近。两种反讽相互牵制,两者不可偏废。失去第一种反讽牵制的第二种反讽发展下去会直接导致虚无主义和世俗化的泛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遗余力地激进反对抽象、形而上学的倾向就埋藏着这样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反映论”就是以摹仿论为核心的再现论。“反映论”的核心是“真实”,这种真实是对艺术中认识作用的强调。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认知活动。艺术虽然不是以认识为最终目的,但却无法脱离认识,审美亦不能离开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